鲜花( 0) 鸡蛋( 0)
|
林则徐与上海宝山海塘/ h" K& g! K: X$ r( G
, m' A& i: A% r* `" t 摘自:《档案春秋》2006年04期 作者:经瑞坤
. M4 S! ]+ _$ n @+ y6 y5 e( G' m2 L
5 _# @' A: c9 N' o1 ]5 m. Z
说起林则徐,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自然把他和禁烟运动、抗英斗争等历史伟绩联系起来。但要说起这个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还是位功勋卓著的治水名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v- N' f$ ^3 p4 l& Q
5 [- A4 Z- ^( k7 C e) S 在林则徐近40年的宦海生涯中,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并且撰写了《畿辅水利议》及大批有关治水的奏折。期间,无论是加封受赏,还是遭陷害被放逐边疆,林则徐始终没有放弃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其治水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为民谋利之大,在中华治水史上流下千古佳话。 9 @: Y0 W+ V+ T. S
- q) U$ H& S: s; L$ W7 Y" @+ C2 n" g! [ 道光十五年(1835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由于江南沿海塘堤年久失修,常被海潮冲垮。附近居民生命财产,毫无安全保障。其中今属上海市规划的宝山县境内海塘岸线南起吴凇口,西北迄太仓界,全长16000余丈,每逢台汛季节,常遭台风、暴雨、大潮的袭击,塘决堤坍,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那年6月,宝山县境内由于连遭风潮,海塘被冲坍达5000余丈,房倒屋塌,灾民蓬栖露宿,奄奄待毙。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自早申刻至晚黑云四合,竟无阵雨,想近处必有得雨者。是晚,宝山陡起东北飓风,又值大汛,水势高起数丈。天明风息,沿海塘堤率多;中塌。查风潮;中去塘工,以宝山为最甚。”林则徐决定必须对宝山海塘进行大修,作一劳永逸之计。当时最困难的仍是经费。经他反复计算需要修缮经费20余万两。他一面紧急命令宝山知县立即抢修海堤,一面筹措筑堤资金。这时适值浙江大修海塘,刚奏准动用了国库银两,他觉得不便再向朝廷请款,便自己带头率领巡、道、州、县各级官员各捐3000银两,并发动宝山城乡的地方富绅捐输,陆续募集到银两25万两。9月,宝山海塘修筑工程正式动工,自护城石塘北端起,西北至太仓界,共划分有小沙背、顾隆墩、薛家滩、石洞、黄窑湾等9个险工地段。数百里塘堤上人流如潮,万众争奋。
$ I, y. p) `" f8 x3 @+ ?
8 Y. {- {1 F4 u; U' a' m1 e 为此,《林则徐文集》中记载此事:“此次工程浩大,且助捐本极烦难,若办理不足难服众心,则在事大小官员更何面目以对百姓?每思工务繁重,心极悬悬。”修筑中,小沙背、谈家浜和石洞两侧等段均往后移进,形成现今宝山海塘走势。10月28日,林则徐亲至宝山视察,他从省城南京出发,一路水陆兼程,马不停蹄,至宝山罗店已是29日深夜,次日黎明即上塘巡视工程,并逐段用钻子探测新修海塘的质量,认真程度令时人叹服,值得今人效法。5月,宝山海塘在不花国库一文钱的条件下,修筑工程顺利完成,四周乡绅、百姓扶老携幼欢欣鼓舞。此时,塘高4米,底宽10米,面宽6.7米。鉴于旧塘边坡陡直,对风潮抗御能力不足,改外坡1:2为1:3,内坡仍为1:2。塘外钉排桩,填砌碎石,土、石塘交接处加土裹护,并加玲珑坝。
5 g. y- \9 ?6 h+ r, Q# k* c0 f' Y7 L$ D, b
如今,上海市民们在宝山长堤上远眺,浩瀚无垠的吴淞口滨江之水洪波涌起、水天一色;江面上百舸争流,传来悠扬的汽笛声,群鸟飞弋,绮丽壮阔的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