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没有哪一个学派能比儒家和道家能够更深刻地影响中华文化了。因此,这三家的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长久地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 W2 Y# a2 I2 y, \! _
+ m/ b( A' F; M' ^2 M( \
巧合的是,这三位的出生年月前后不超过二十年。从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他们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西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五年之后,西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西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于山东曲埠。 - w1 W( Y$ e) j
# U0 q( d/ b, r2 i9 v! X
三位圣者出生于同一时代,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 " d; z8 Z7 v/ v$ D" w# \! Y9 ?, k
2 J4 m! B: Y8 ]! L
老子. E3 T. I9 G7 N% [) X
+ f4 ]: F7 n# l" l A* r“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老子在周都洛阳住了很久,见到了周王朝的衰微。西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到牵连而被罢官。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就离开了,“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 K, c6 |# u6 p0 `! X) G
4 D# Z0 N2 ?$ O% c* Y. Z ~- \西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93岁高龄的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 m7 P$ ^, ]! m
1 N4 D( Z' a& X) I7 O# W0 \+ h+ X五代时一个名叫杜光庭的宰相,进士出身,他根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其中有一部《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渡流沙,后来到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这完全是胡编。老子西渡流沙时已过九十高龄,释迦牟尼只比老子小五岁,那时已超过八十一岁,已经涅?好几年了。佛教早已传开,何用老子去化胡?这些宗教中的伪经都是出于狭隘的宗教感情瞎编出来的。后世将没有事实依据而编出来的文字,叫做“杜撰”。“杜撰”一词即由此而来。 ' u: `, r* L" m, o6 O
" y9 T+ l) x- }3 w/ F
孔子曾到周都,向老子请教礼制。西元前五世纪的某一天,孔子乘坐一辆破旧的牛车,颠簸着进入周都洛阳城。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学习“道德之规”,因此,拜访熟于礼制的王家藏室史官老子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孔子在完成此次考察之后,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商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孔子主张用周代的礼仪。可见他此行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 }4 h4 Y a* f- k$ T
6 y: g$ J S a孔子拜见了老子。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 _1 }; W! a/ u) S
老子又问孔子,“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的心中。”
i; X) c7 w* N9 L$ o3 g0 Y
0 b8 d! |# w6 X# [3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说的‘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 c; U% t9 W2 ?8 F9 W6 r+ F
% y# }8 C0 j- u! V
孔子请教完了周礼,就决心回到鲁国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老子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无法办到的。世易时移,一些周礼已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因此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并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政治时机就从政,时机不合适就象蓬蒿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去掉你的骄气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现出的姿态与神色,去掉你那过于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 w; P5 T$ \/ r" q$ C3 i/ v5 m2 l7 Y. l3 _ L7 A# z: u$ C! ^6 I
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大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参观完了其他地方之后,孔子就向老子告辞,带着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离开了周都洛阳。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是因为老子的劝告。而在他身后,洛阳东关留下了一块“孔子入周问礼碑”。
: K" L% j9 j: o" N+ o- v$ T0 F, p3 h; z5 V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 X: r- O' s, a* Y7 a% _# V! Y) ]
/ J% J7 m- N, ~/ {- _' f4 { K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