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4|回复: 12

转帖一篇文章:告诉你宇宙的真相:融合观点。 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4-2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告诉你宇宙的真相:融合观点
$ b1 s& o6 _& J) U* ?2 e- C; |2 z- S8 x4 l7 h/ \; m
作者:无名老子 : a& F! F6 T% A6 |; }5 Z- q
& ~# e; s9 ^5 C9 P" X

" v. Y7 ~$ k  @2 ?/ G. B“宇宙是一个翘翘板,人类站在翘翘板上,总是寻找不到真正的平衡。当有一天,人类懂得怎么与翘翘板融为一体的时候,你想怎么摆弄翘翘板都是没问题的。人类让它静止,它就会静止;人类让它动起来,它就会动起来。这时候的人类,是真正自由的人类.”! ^! |% Y4 z6 c3 d1 y9 |5 a

  z( l; a* i. @) u* W$ ]! e4 Y5 O; C( b8 n" J, i
--------作者4 N) p5 ], J: |8 {& I

& C! [6 W, j. |  % ?5 h0 e8 G$ i& O
  第一章 前言; ?5 E4 I. I2 {- V! q5 X. T2 O
  
; \" P& e. b" j0 Q( e" n  世界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人来自哪里,归于哪里?人活着为什么?神佛是否存在?唯心与唯物哪个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种种问题,在当今时代已经比较少人花毕生精力进行专门的思考了,但无可否认,自古以来,几乎人人都对这些问题有过思考,而真正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真的很少——但并不是没有!其实,在人类的典籍中,这些悟透宇宙玄机的人真的是很真诚的将其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了世人,但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和人类感知能力的局限,这些典籍中所讲述的东西往往无法被人理解,尽管人们在往往在现实中发现其所讲述的东西或多或少地符合现实,因此认识到这些典籍的重要性,但一些更玄奥无法在现实中简单印证的东西则被人们当作幻想或谎言。
, {( h0 i* j- e: T" w3 p   为什么想清楚了所有有关宇宙的根本问题的这些人将其所知道的如实告诉大家,而大家却无法理解或相信呢?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语言的乏力,很多宇宙的道理超越普通人的感知能力,用人类的语言讲出来在知识积累不够的情况下,无法为人理解,举个例子,如果在古代,有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而且这个球是漂浮在空中的,这种论述基本上会被当作幻想的结果,那时候的人们无法想像人怎么可能生活在一个漂浮着的球上,他们的第一个直观感觉是:那个球怎么不会掉下来?注意了,这就是人类的感知能力!在知识未积累足够程度时候,直接触及宇宙真相的人讲出来的东西,是无法为人理解的,而他们也不可能超越当时语言的局限将这种东西讲得让人理解并信服。
6 g% o/ |$ e% r4 W# N7 w   人类无法理解宇宙真相的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前面讲过,人类的感知能力大多是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超越以往经验太多的东西是很难为人所理解的。但这并不是说人的这种认识模式是错的——其实大部分认清宇宙真相的人的初始思维起点也是日常经验判断,但这种经验判断发展为探索宇宙真相的过程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比如,苹果落地是个常见的情况,大部分人会因为经验而忽视其,只有牛顿才突破这种经验判断而直接触及物理世界的一些规律,但牛顿的思维能力能发展到这种水平并不是完全脱离了经验判断而形成的,其是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反思经验判断的不合理性。无论如何,超越日常经验判断太多的东西,对其的理解是要求对原来思维模式的反思和抛弃的,也要求思考者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因此,即便他人将这些东西告诉我们,我们也终究无法理解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  q1 d% ^- }, z6 D6 I; \( O3 ]
   正由于我们无法理解这些人的论述,我们转而寻求用科学的手段去重新探索这些奥秘,事实上,到当今时代为止,科学已经有了很高的发展,并且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也从来没停止过。这是好事,因为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具体知识的积累,将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些人的论述。但是,也带来了这样一个后果,即人们在经验性地信任科学的时候,已经将古人的典籍中告诉的东西逐渐遗忘。人们甚至认为,只有科学才能真正揭开宇宙的奥秘,以往的人们的思考其实是初级的错误的。这就涉及到了人们对宇宙奥秘认知的手段或途径的问题。: Y% l, `) E0 ~
   在当今科学时代,对宇宙奥秘或真相探知的唯一合理途径是通过已有的知识逻辑创建理论或修正理论,在进而寻求实际证据反过来支持理论假说。这是最符合普通人思维模式的方法或手段,但也是最漫长的一种方法或手段,甚至严厉地说,这种方法实际上意味着探知的宇宙奥秘终究是不究竟的,不完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方法意味着人是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或者说,人是作为超脱的另一方在研究宇宙。
4 g6 J  V/ C3 S' R3 x0 {   然而!人终究也是宇宙的产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根本规律其实也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具体地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其实按照宇宙的根本原理在运作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宇宙规律支配下的思维在思考宇宙,这个结果就等于一个人要将自己从地球上提起来一样不可能!9 {) `" D& H6 ]! k1 c( X
   所以,以往探究得知宇宙奥秘的人其实不是按照科学的思维探索宇宙的,他们是从自己身上下文章,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如果你要认识宇宙,你就必须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你也就认识了宇宙。
2 `& A: R5 p5 H. ^! s! k7 u0 G   具体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其实这已不仅仅是个思维的过程了,也涉及到对自身的改变的过程。本文随后将由此切入主题,一个一个问题逐渐说明。. u0 H/ r, Z9 t
  
+ h! i3 V( f9 n8 q1 a  7 r* X  H, H1 A# l$ [7 h! k8 A
  第二章 科学; w; K6 F( F. E: u
  & c. [. L- i$ D
  尽管在前言里,本文预先指出科学方法内在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首先又必须承认科学方法所获得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物理学,这诸科学之王,为人类的理解开辟了几个世纪以前想都没有想到过的新路。从原子内部的作用到黑洞的玄妙,物理学使我们得以理解自然中某些最隐秘的秘密。而且也使我们得以控制我们的环境中的许多物理系统。科学推理的巨大力量使每一日都有许多现代技术的奇观得以证明。那么,对科学家所持有的世界观也抱有一些信心,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6 G3 V2 N" T( W  d3 C2 A, y' }
  我们知道,科学以仔细的观察、实验为基础,使理论得以建立,将不同的经验联系起来。科学寻求的是自然在运行中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很有希望地揭示了制约着物质和力的基本规律。科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这样的探索,其中的关键是,科学家假如遇到了他所持有的理论的反证,他就得放弃那个理论。
1 [2 `- q% b3 t! C  c- p& m1 u5 B- G  科学勇于自我否定是值得赞赏的,这正是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因.然而,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根本依赖于经验(感观观察或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这不仅是科学的优势所在,但同时, 也恰恰正是科学致命缺陷所在.经验和逻辑是人类思维认识宇宙最重要的两种途径,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别无可以明确依赖的手段,因此,科学的方法—以经验为前提基础构建逻辑、以逻辑构建为指导组织实验,再以实验结果反证逻辑--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方法的一个潜在的假设前提是这样的:人类感观能“真实”观察宇宙事物,人类思维也能“真实”认识宇宙事物。如果没有这个假设前提,那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所观察和认识到的一切都可能未必是“正确”的。: J" i3 x' }( w7 J; L; {
  波普尔认为判断一个问题是科学陈述还是非科学陈述要看问题有没有“可证伪性”,科学判断标志自己与形而上学判断相区分的是科学判断具有可证伪性,而形而上学判断不具有可证伪性。有可证伪性就是科学问题,没有可证伪性就不是科学问题。在可证伪的具体原则上,又存在着两种判别标准,一种是逻辑上的可证伪,一种是实践(检验手段)上的可证伪。7 ^* @/ Y- X. C/ r  Q6 S* j) |# s
  从第一种判别标准来看,严格地说,任何公理都是不可证伪的,而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之上的,这立刻导致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其理论体系整体本身就具有不可证伪的特征——可证伪的只是理论体系内部的推论。从第二种判别标准来看,其忽略了人类认识手段的局限性。如果存在理论上的可证伪性,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永远无法将这种证伪付之于现实,那又该如何认定它的可证伪性呢?如果认为是不可证伪的,那本质上跟“我没有看见的东西就等同于不存在的东西”这种说法没有分别;如果认为不是不可证伪的,那又如何判定哪些属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而无法证伪的呢?
5 q5 }0 b/ e! g. G; [+ X5 b% G  由此可见,科学本身的“科学性”并不是毫无疑问的,其尽管标新立异于形而上学和宗教,但与形而上学和宗教也是有共同点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点是:谁都无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也无法证明对方是错误的,唯一的取决是人们对该理论的信赖或信仰。这正如科学方法的前提假设一样,其是不可证伪的——人类感观能“真实”观察宇宙事物吗?人类思维也能“真实”认识宇宙事物吗?这是没有绝对答案的,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这个“真实”,或取决于你信赖哪个“真实”。; x" c$ Z4 x8 P. V. G# {5 e
  科学家在工作中通常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形象,这与其科学方法是内在联系的。首先,只有信赖人类感观能力和人类思维能力,人们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在研究过程面对各种现象,科学家必须依据自己的感观和思维作出各种判断,“对的”还是“错的”?其次,只有信赖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认识不会影响被观察和认识的事物的表现形态和运动形态,人们才可能真实观察和认识宇宙万物——不然,就会陷入互动的逻辑循环中去,所观察到和认识到的东西并不是宇宙万物的本来面貌和存在形态!; s( g+ R& c' M' X
  以上第二点尤其重要,其直接对应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究竟是外物在决定内在意识,还是内在意识在决定外物?由于科学前提是必须相信人们可以真实观察和认识宇宙万物,所以科学从来不讳言自己的唯物论倾向。
+ K+ R9 }, u7 r+ {  然而,最近一个世纪,物理科学中发生了奇怪的事。在从事这门科学的人们当中,突然出现了许多有关空间、时间以及有关心与物的全新看法,这些看法稀奇古怪、令人惊讶。只是到了今天,这些看法才开始波及大众。那些使物理学家们好奇并激发了他们灵感的看法现在终于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公众在此之前从未想到,人类思想中已经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新物理学已经成年了。上世纪头25 年,有两个重大的理论——相对论、量子论——被提出来。20 世纪的物理学大部分就是从这两论中生长出来的。但新物理学很快就显示出,它并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一个更好的模型而已。物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发现要求对实在的最基本方面作出全新的界定。他们于是学着以完全出人意料的、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似乎是违背经验常识的,它们更接近神秘主义而不是接近唯物主义。科学似乎开始走入了唯心论的领域,因此,很多固执科学理念的人们在怀疑这些新科学是否是“伪科学”!
) Q1 J+ `/ m4 ]9 i; ~) d2 D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轨异,即便新科学的提出者也处在迷惘之中,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 N: _( W: P% T  ' }' B2 s; ^+ ^7 o& _7 i( U
  % ~7 E3 i( G; K! ]
  
6 t3 I7 N) l! h( ~' S  第三章 世界观2 D- ~% s; s, ]  o2 U' E! h
  & C& g( V2 w2 b2 Q) F8 \. P6 j' q8 m
  在我们的感知和认识中,世间万物显然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运作,因为没有规则的话,万物不可能有序的产生和毁灭,也不可能有序地做着各种运动。在承认我们感知和认识的正确性前提下,必然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宇宙是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规则?该规则是怎样的?与此相对应,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宇宙中的万物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宇宙构成中最根本最基础的要素是什么?宇宙运动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哪里?& n, K3 c/ N6 h  h% ~/ w& g; T
  有关第一个问题,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理论都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是中国传统道家却明确指出宇宙有一个普遍的运行规则——“道”,而这个“道”是不能言说的,因为一说就必然是错的。但同时道家又明确指出世间万物是遵循“一阴一阳”或“一阳一阴”之道在运作的。这里就存在着这样的疑问:既然不能言说,为何又说是“一阳一阴”之道?同样的,东方的佛家也明确指出宇宙是遵循“因果循环”的规则运作的,但是,与道家一样,佛家也同时自己否定自己,又宣称“万法皆空”,同时又言:“不可说”。在西方哲学传统和现代科学思维中,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是不能自洽的,也是无法理解的。同时,由于佛道两家的观点中都带有否认人的感观和思维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倾向,强调认识世界必须依赖心灵的“自悟”,由此似乎陷入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带有强烈的唯心论倾向,依现代科学的自身特点,自然是很难接受的。
: ?) a' P. w) C" T! ?4 `& A9 s7 i  有关第二个问题,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有尝试进行回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依据经验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最开始认为世界是由具体事物,如水之类的东西构成,到后来的粒子,再到现代的能量,以至最近的弦理论。整个过程明显地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步骤和方向发展,以至如今已经接近东方玄学的结论了。而东方的道家和佛家则早在千年前明确指出宇宙的本质或最基本的要素是“无”或“空”。道家宣称“有生于无”,佛教宣称“一切皆空”,意思大体一致。6 X* M5 m7 v5 [, X5 b, O" m. T2 D
  有关第三个问题,现代科学理论已经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宇宙是由原始的奇点爆炸而来,正是此大爆炸导致了宇宙的形成,但是现代科学并没有解释奇点如何而来,为何会发生爆炸,爆炸后为何就会形成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西方的宗教则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外生的上帝创造的,其分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有意思的是,其没有说明上帝是什么性质的,而上帝由何而来,也没有说明,同时,既然世界还没产生,为何就有七天之说?东方的道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解释,但是其内涵的宇宙根本之“道”,似乎已经在解释宇宙形成的最初动力问题了,其实际认为没有这样的问题,宇宙是处于无始无终的“一阴一阳”周转循环之中。东方的佛家在这个问题上与道家观点相近,也认为宇宙是在不断的循环中,但是其又强调任何一个循环都有个“成坏住空”的阶段,而世界为何会“成”?乃在于“无明”或“分别心”。这又似乎是典型的唯心论了。; L  a9 N* ~' d$ f) Z
  综合起来,以上三个问题涉及了人类世界观的根本分歧,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就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世界观。可以说,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所有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任何一个理论终究无法自圆其说,并且这是所有科学、哲学、宗教人士都面临的一个黑洞,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最终都掉到这个黑洞里去了。- h) ^% X% K: Z% u" S6 d, E
  
$ L: j+ {) Q$ W! E9 n6 R+ `  第四章 思维方式; D3 {: }  d5 d- q% N
  $ l" f) d: n9 ~. h. A5 j" O
  世界万象,无奇不有。人类在解决完一个问题之后立刻面临着下一个问题,笼罩在眼前的似乎永远是一团迷雾,又或者,我们始终处在一个旋涡或迷团之中,事物的变化不断在迷惑着我们。到底是事物太过复杂,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呢?看来,我们有必要反过来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 e& Y4 q% x. N/ ~1 v# K" _; v  人类认识宇宙的思维方式特点归结起来就是逻辑思维与二分法思维.逻辑思维是把因果关系有机联结的手段,而二分法思维则是将事物进行区分,冠与相应名称的手段.这种思维模式归根结底又是由人的经验积累而来.当人还处于婴孩阶段时候,其意识与天地是融合的,并没有人他之分别.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其感知到各种事物,并被灌输各种观念,于是就逐渐能熟练地区别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以各种名词去对应不同的事物,这就是人类二分法思维的产生过程.与此同时,随着人观察到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的联系,人类开始学会以逻辑方式建立因果对应关系,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逻辑思维的产生过程.! S$ D; B- D6 ]# n
  人的二分法思维意味着世间一切名词都是以人的经验认识为基础构建出来的,所有的名词都带有人的经验认识的局限性,即对立性。对立性就是矛盾,名词内在的彼此对立性决定了由这些名词表述出来的理论或“道”必然也存在对立物——对立的另一个理论或“道”,因此,此“道”必非世界根本之“道”,是非圆融之“道”。可以下图来反映这种关系.+ w/ I& c( w6 o8 k$ y6 q; B
   % F) |" P2 G* a& ^; I
  也就是说,人类依据二分法思维构造出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真实或完整反映世界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任何名词是基于区分事物而产生,只要有名词就意味着有对应的对立事物的存在.同样的,任何一个由各种名词构造起来的理论,其必然有另一对立的理论存在,两个理论分别适用不同的范畴,这两个范畴本身也必然是对立的.
" ^: x' d$ D4 }5 [; x/ w4 m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道可道,非常道”.其意思是说,任何可以表述出来的道理都必然不是宇宙的普遍道理.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随后解释说: “名可名,非常名”.因为一个名词一旦出现,如果其确有对应特定事物的话,其就不是一个能表征一切事物的名词,既然不能表征一切事物,则其对应的理论就不可能是个普遍适用的理论.. R3 |$ t) h$ Y) |- z! C
  正因为人类的二分法思维使得人类能区分事物,并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构造理论认识世界,但也正因为人类的二分法思维使得任何人类建立起来的理论都不可能完整地反映世界,因为一旦超越理论所覆盖的事物范畴,该理论立刻会制造出与自身相对立的另一理论,并面临与对立的另一理论之间的矛盾.二者之间最终又会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如下图所示.
* ?+ P8 c+ m9 D0 e  
$ X2 c7 |. E' |, i9 a6 C  然而,新的理论本身还是名词构成的,其又对应特定的事物范畴,一旦超越了该事物范畴,该新理论又会立刻制造出与自身相对立的另一理论,并面临与对立的另一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下图所示.; J; E4 F6 }" l! t0 `9 f) c
   % Y$ u* d; y! u. }
  这样的过程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创造出各种理论,也不断整合各种理论,在整合过程中,新的统一理论覆盖的事物范畴越来越大,其对应的名词也必然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以对应具体事物.于是,理论必然由形而下逐渐走向形而上.
) y) v( S+ p' y# t) ^7 q" V  如此说来,即便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运作规则,以人类的思维能力看来也无法将其表述出来了?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我们暂且将这个问题按下不管.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真有一个宇宙基本的运作规则,并且我们要将其表达出来,那其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 X2 B8 j$ _. J  v7 B. F; T
  很显然,这个普遍的运作规则首先应该是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即应符合二分法思维,也应符合逻辑思维,因为如果不满足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是无法将其推导出来的.但同时,由于我们思维的运作特征,如果这个普遍运作的规则满足二分法思维和逻辑思维,其就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的运作规则,由此,这个规则应该同时又不满足二分法思维和逻辑思维.再者,由于该运作规则既满足二分法思维和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二分法思维和逻辑思维,那这种运作规则已经超乎我们二分法思维和逻辑思维,其很可能难以为我们所理解.最后,如果其确实为宇宙普遍的运作规则,其必然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因为其不能有任何具体对应的事物,但其内涵却可以覆盖所有宇宙事物." S; Q5 L) Z  Z8 W5 x, g
  综合起来,如果存在一个宇宙基本的运作规则,并且我们将要将其表述出来,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v- i' }% o2 p
  (1) 满足二分法思维方式,并符合逻辑规则;2 v, C" s# B2 T2 @- {
  (2) 不满足二分法思维方式,不符合逻辑规则;( k9 k/ v% F/ N0 d$ b. i$ J& m
  (3) 极度抽象,难以理解;
' V" `- U" l! ]9 ]* h( v; |  (4) 没有实际意义.
( q$ ?! X6 e: J$ x+ O3 e; o  可参看下图理解.
% f- U* V8 z" J6 ?2 H/ M5 |6 Z  
- v* v5 s$ j9 z5 l  我们现在的目的不是去寻找宇宙普遍的运作规则,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运作规则.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根据这四个特征去寻找是否存在着满足这四个特征的表述.如果我们能找到满足这样四个特征的表述,那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分析出是否存在着宇宙普遍的运作规则.3 Y7 x; l7 E1 K5 |  W
  
  ^; b- ?9 v4 n; l" |4 U0 V2 Y  ( K) V; x' G  P# Q& k, W4 m
  2 q9 X7 m, ]5 W! X! [# r
  4 o9 k4 Y/ B& q* K5 [9 f
  第五章 宇宙原理
: g8 ?' c; K( x, n+ F( |. ^( ]  ; b. S( v5 @8 M; f( ^
  根据上一章提出的四个特征,我们尝试寻找是否存在满足这四个特征的表述.一个简单的例子现成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注意到,如上一章所指出的,任何人类构造的理论都不可能是宇宙普遍的运作规则,因为一旦超越该理论覆盖的事物范畴,该理论会自动创造出与之相对立的理论,并与之相矛盾.简单地说,任何理论不断发展,其结果都是自我否定.以此观察万物,我们发现,任何存在的事物同样也是如此,其运作的结果总是走向死亡,即自我否定.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将这种我们经验中普遍的规律加以总结,得出如下原理:
# [  D' {+ R9 N- R& Q0 X  原理一:宇宙万物(包括宇宙本身)不断运作的结果,是否定自己.0 U( H  v+ }. f0 t4 I" ?  v: z
  而根据人类逻辑思维的规则,这一原理如果要成立,其必须要否定自己,因为该原理本身也是宇宙事物之一.由此,我们立刻由原理一推导出否定其自身的另一原理:
: Q/ q, p6 O( T  原理二: 宇宙万物(包括宇宙本身)不断运作的结果,是肯定自己.5 v3 P/ q& w2 ^7 p
  我们可以看到,原理二由原理一推导而来,其是符合逻辑法则的,其本身是证明原理一的正确性的,然而,我们又可以看到,原理二在形式逻辑上显然否定了原理一,因此原理一由自身推导出的东西否定了自身,其又是不符合逻辑法则的.可见原理一和原理二是满足既符合逻辑规则又不符合逻辑规则的特征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原理合在一起很明显是极端抽象,难以理解的,对于我们似乎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两个原理中没有任何明确对应的事物范畴.
3 k$ T6 x5 o7 c# u* F" ~  现在下来的问题是看这两个原理合在一起是否满足既符合二分法思维方式,又不符合二分法思维的特征了.我们以二分法的思维方式对两个原理进行如下分析.
3 N7 C- a% E; |* V% V  A. 由于第一原理被第二原理否定了,因此第一原理是错的,第二原理是对的。则有
) A7 L( Q7 Y  c+ p: n        推论1:任何事物否定自己不是否定自己。
7 Q$ U4 q0 c0 U0 P! C  w: S        推论2:任何事物否定自己是肯定自己。
, y1 b2 k; H! K" ]+ z% i( T' }        推论3:任何事物肯定自己是肯定自己。6 M. _0 S" O4 R, ]
        推论4:任何事物肯定自己不是否定自己。* V& \+ u* k# x  O' g, f
  B. 由于第一原理没有被第二原理否定,因此第一原理是对的,第二原理是错的。则有/ s5 b8 b: f9 Q( @9 J1 b! h0 l
        推论5:任何事物否定自己是否定自己。. \, d5 h& O& D8 }5 r+ J
        推论6:任何事物否定自己不是肯定自己。% F+ F% W4 S6 u0 {7 y# t( m4 i# i) G0 Q
        推论7:任何事物肯定自己不是肯定自己。
. z- q0 \/ C8 d+ F9 K        推论8:任何事物肯定自己是否定自己。
5 Y$ l% }1 \& P- Q' Z# z  将肯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说正面)标注为A,将否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说负面)标注为-A
6 Q, B1 O- V) ], N   则以上推论可以表示为如下8个经验公式:
2 j# W* V* Z) V6 _% ^9 u, p; D7 R$ L: _         -A≠-A
) r- K+ O6 d' s; f         -A=A
, {6 `) T+ f2 \         A=A
/ E! w  z. u4 M$ m+ d         A≠-A7 C: J2 T" p, N/ B9 x. t; P6 W" f
         -A=-A% c, G& h* m$ A7 Z# z
         -A≠A4 m2 x' {# M7 p
         A≠A
% E* v( n# E9 M# g6 M         A=-A
0 t. k( t! s; f" ?- }/ a  很明显,A=A,-A=-A,A≠-A,-A≠A是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另外四个公式:A≠A,A=-A,-A≠-A,-A=A不符合我们经验法则.
( i. N" C5 b$ L" h2 Z  可见,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是对立法,而不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是合一法。也就是说如我们上一章所指出的,我们人类的经验法则确实本质上是一种二分法(非此即彼),而经验法则的否定是一种合一法(即此即彼)。) e7 }3 V: ^3 L' X+ @
  在这两个原理推导中,我们运用的是二分法的推导逻辑,然而得出的结果却既符合二分法,又否定二分法. 或者更确切地说,两个原理融合在一起,其是满足既符合二分思维方式,又不符合二分思维方式的特征的.' T5 M% X* p& k9 Y9 E0 `
  如此说来,这两个原理的表述确乎完全满足以上我们确认的四个标准,那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两个原理是否反映了宇宙的普遍运作规则了,宇宙到底有没有普遍运作规则?% h$ g5 P) z- R# `  Y
  这里,问题又来了.因为宇宙普遍运作规则应满足逻辑规则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做如下推理,如果有普遍运作规则,那这种规则一旦表述出来,那其必然会自我否定,而如果其自我否定则其就应该不是普遍运作规则—除非其否定自身的同时还是肯定自身!这样一来,上述两个原理不就是宇宙普遍运作规则的如实反映吗?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这样的,如果存在宇宙普遍运作规则,那上述两个原理就应是这个普遍运作规则的一个有效的表达方式.
; S4 H" {9 o4 J5 V" k' ~* }' ?  对于第二个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普遍运作法则?答案是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没有”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如果我们承认二分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正如前面章节里指出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那很明显答案是不存在着普遍运作法则的,因为按照上一章指出的人类思维发展方式,人类理论发展是永恒的不断向前,不会有尽头的,除非人类灭亡了,停止了感知和思考—即便如此,人类所得到的对宇宙的认识终究还是不全面的.但是,如果我们勇于否定二分思维方式,那就转变为合一法“思维”方式了(当然,是否还有思维概念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无法体会合一法下的世界是怎样的!很明显的是,我们的名词概念都是二分法下的产物,所以其并不适用于合一法状态),在该“思维”方式下,“有”和“没有”本来就是一回事.
8 J7 X% \* f, t  N2 b* p  这种回答似乎显得有点象狡辩,但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宇宙事物呈现怎样的状态,看来与观察者或认识者的认识角度和观察方式是不能绝然分割开的.如果观察者或认识者以二分法的思维方式看待宇宙,认为自身是独立于宇宙的,俨然以超脱的第三方在观察和认识宇宙,那其必然面临着永远无法真实认识宇宙的结局.反过来,如果观察者或认识者以合一法的“思维”方式看待宇宙,认为自身就是宇宙,以自身审视自身,那其就能真实认识宇宙.但是,这里有个陷阱,即我们观念中的“合一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一法”!我们观念中的“合一法”就是上述的 “即此即彼”的认识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观念下的“非此即彼”二分法和我们观念下的“即此即彼”合一法本质上还是我们二分思维方式运作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坚持传统观念下的“非此即彼”二分法,我们固然是无法真实认识宇宙,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坚持传统观念下的“即此即彼”合一法,我们也一样是无法真实认识宇宙(就似乎婴孩时期,固然与宇宙融合,但也缺乏认识事物的可能了).真正的合一法是将“非此即彼”二分法和“即此即彼”合一法完美地融合—就如上述两个原理一样,在两个原理中完美融合了二分法和合一法,我们才可能真正认识这个宇宙.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要“与道同”!真正的合一法是不能有任何名词概念的表述的,因为一表述即已陷入二分法的陷阱中去,这大抵是佛道两家主张 “不可说”、 “一说即是错”的根本缘由吧.) @, u( T+ q2 s( |4 M
  “非此即彼”二分法和“即此即彼”合一法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来帮助理解.
6 H9 l7 p& i) q  
# k; \9 l% a9 e) d$ R: C; q; X  在此图中我们看到:事物有三个维度,即正、反、合。事物发展由正而反而合,我们一般认为正和反是事物二分的表现,而合则是合一法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合还是正、反的对立面,因此如果我们将(正、反)集合作为正,则合就是反,还是二分法的表现。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超越这三个维度,则我们必然如前面一章讲述人类思维方式那样不断地进行循环反复,不断发展,永无真正认识宇宙的可能。而如果我们能超越这三个维度,则我们就与宇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也才能真正认识宇宙,当然,这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是宇宙整体了。
2 `) _$ }3 {# n  然而,这显然不仅仅是上升到形而上学了,其实是已经上升到了宗教修炼的角度了。这于我们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超越这三个维度,我们可知道的是,在信赖宇宙存在普遍运作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遵循上述两个原理,首先否定二分法,同时否定合一法,于是反过来肯定了二分法和合一法,最终实现二分法和合一法的完美融合。这似乎有点类似佛家的“不执着一切法”,甚至连“空”都不能执着的意思了,也似乎契和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意思。% r+ w$ k' a0 z7 |* m3 g3 L
  撇开形而上学和宗教修炼的话题,我们继续探讨宇宙普遍运行规则对我们的意义。由以上分析,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着选择,要么选择信赖宇宙存在着普遍的运作规则,而这个规则可由以上两个原理加以有效反映,要么我们选择继续信赖我们的二分思维方式,不断向前发展。问题是,这两种选择有什么区别?
; O9 o& m! S( q* i  以第一种选择来看,信赖宇宙存在着普遍的运作规则,而这个规则可由以上两个原理加以有效反映显然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因为这两个原理并不对应任何具体的事物,其也过于抽象和形而上了,但是,其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可能可以利用这两个原理对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也能对一些疑惑我们的难题进行分析寻找到合理的突破方向—但是,我们显然不能指望这两个原理给我们带来任何具体的对宇宙的认识。而以第二种选择来看,继续信赖我们的二分思维方式,不断向前发展,其对我们也有好处,其可以在我们能力受到限制的前提下,不断积累对宇宙的认识—尽管我们并不能证实这些认识就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能期望这些认识能真正反映宇宙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期望这些知识至少对于现实的我们是有利的。
( M& R! S( K! a" x$ E' P8 ?  这样,我们显然不应该执着于是否应该选择信赖宇宙存在着普遍的运作规则,还是选择信赖我们的二分思维方式,继续发展科学了。事实上,我们应该既否定我们的二分思维方式,认识到二分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应该否定宇宙普遍的运作规则,认识到宇宙之“常道”自身是没有什么具体用处的。但同时,我们不是也正是肯定了这二者吗?我们既肯定了宇宙之“常道”的整合作用,也肯定的二分思维方式的发展作用。这未必就不是上述两个原理的实质内涵的体现啊?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檄;常无,欲以观其妙”,诚哉斯言啊!
3 |% j% E4 k3 f, f% M  东方思维带有明显的合一法特征,西方思维带有明显的二分法特征。西方二分法思维带动的科学研究已经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而东方合一法思维也早已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运作规律,抛开执着,做到真正的合一,将合一法与二分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必然能对宇宙真相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必然能对人类社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 K) T! T. {- b  
8 H3 n9 U- o2 z8 B  , B7 A$ h6 a9 |, L
  
. Y# y3 |0 B, Z# |3 V' [( Q0 |  
: ?; W$ x8 s7 D9 |  : E5 M( J! Z  W1 m( a- ~" x! q/ h
  * p7 v" H+ Q9 R5 S3 R) b: _% S0 q
  ) A. k* e, @% d  A+ S) S* a
  8 `4 T6 b! A' l$ r! F7 s. H) v
  
! i! ~! ]! t1 T& ]$ C  
6 [) W$ S) q+ o  
9 Z# D! s2 V1 U: Z; l& T0 G  
* p" A+ `! P; K' c% e  
$ h7 }" E& x/ C4 _/ G) |  0 s; j% d0 u9 E# r, S( K
  
% m( }$ z/ q+ i/ R% Q  
! p: E/ F; Z8 [+ p% f4 @  
) Z  H& z/ h2 p: u6 ~* Y  
& @+ f+ P" j+ j7 v2 U  2 d; F$ m6 D; {4 r% b/ K
  
9 ^8 X' `/ q! p. {  ! r  }, {% |- ^. D
  
& h8 p/ c8 z8 o( g% Q  k- q4 T1 n  
& _( x( [9 \; d, O  第六章 悖论(一)+ ]2 s0 T) s( h% k8 ]  t1 g& q$ R
  - ~3 T+ r2 X! h) n/ O
  本文上一章提出的两个原理本质上是一个悖论。但悖论未必就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可能会发现,宇宙正是以悖论的模式在运作着,悖论才是符合我们眼睛中的宇宙的真相的。8 r) o! x' L* B4 L3 f4 I
  悖论(本章内容主要参考:成良斌,《论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关于悖论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如欲速则不达、大智若愚等;还有一些对常识的挑战也可称为悖论。从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p←→q或p∧q,其中p与q是两个相互反对的命题)。
6 C' g, v5 _6 v3 P% g3 C8 x4 `      具体来说,狭义悖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  ~( g) a' g6 t) K
      (1)悖论是相对于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共识)而言;
6 r/ ~* h6 E  }% _/ D      (2)推导过程是合乎逻辑的。9 A* U* u4 y2 W. n0 P1 n
      (3)推导后可得到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 W1 }' ?' W+ b3 S& r
   狭义的悖论又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或真正的悖论。因为只有是真悖论,才能说明“共识”(或科学理论)有问题;而假悖论(或佯谬)则可能是推理出了问题,其影响是不能与真悖论相提并论的。$ w- a8 b+ }1 w7 Q5 {! ^0 M
    很明显,上述两个原理完全符合上述悖论概念的三个要点。首先,原理一是根据人类共有经验认识归结出来的,其次,由原理一推导出原理二是合乎逻辑的,其三,推导出来的原理二与原理一在逻辑上又相互矛盾。
: i" C6 G- [# l2 @! |* s, }& U  历史上人们对悖论有不同的称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难题(如说慌者悖论、芝诺四大悖论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称之为不可解命题,认为悖论是不可解的;近现代的科学家一般称之为悖论或佯谬,哲学家则称之为二律背反(“悖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词antinomy,这个词在哲学文献中又译为“二律背反”)。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把自己所发现的悖论称为“二律背反”(德文antinomie)。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组成,当人类运用作为知性固有的先天思维形式的范畴,试图去把握世界整体,即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康德自己也提出了时空、单一复合、必然偶然等四大二律背反。
# a8 @$ A+ q* O5 {& y    1979年,美国数学家霍夫斯塔德(D.R.Hofstadter)认为悖论是一个“怪圈”(strange loop,又译为奇异的循环),是由于“自我相关”而导致的。这种怪圈不仅存在于数学和思维中,也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中。埃舍尔(M.C.Escher)的画(如“瀑布”、“上升与下降”、“龙”、“绘画的双手”和“画廊”等)用非常直观的形式艺术地表现了这种怪圈。生活中的怪圈既有好的效应(可成为一种摄影的艺术),也有坏的效应(如电话或收音机的噪音)。/ Q3 ]3 g+ g) g+ d
    在科学理论中也普遍存在着怪圈或悖论(根据哥德尔定律,对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而言,悖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科学悖论是指从一定的公理化的科学理论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的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典型的科学怪圈是罗素(B.Russell,1872-1970)1902年提出的罗素悖论(设A={X|X∈X},B={X|X不属于X},如果B∈A,则根据A的定义,B∈B,反之亦然)。1919年罗素还给出了其通俗说法,即理发师悖论。产生罗素悖论的共识(即科学理论是康托尔的集合论)。$ ^6 t- {$ r8 ~! U( m, M
   如果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则说明这个理论出了问题,或者排中律与矛盾律错了。在科学史中,大多数科学家选择了前者,但也有选择后者的。直觉主义的代表布劳威尔认为数学堕落(即出现悖论)的根源是排中律,为此他反对在数学证明中使用反证法。他的做法遭到了希尔伯特等人的反击。按照库恩的观点,关于方法的合法性问题是范式的问题,他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认可才行。现在,科学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反对排中律和矛盾律的运用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悖论产生的原因归罪于产生这一悖论的科学理论。
! w/ f9 y& k5 z+ @  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整个宇宙到处充满悖论,但是却始终没能认识到悖论的产生根源,其本质上是由于人类固有的二分思维方式导致的。而即便人们认为科学理论出现悖论,意味着排中律与矛盾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分法)错了。但没有意识到,即便二分法错了,合一法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反过来,合一法错了,也不能就说二分法就是正确的。因为这种认识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二分思维模式。二分法和合一法本质上就是作为一个悖论的两个命题存在,其既相互肯定,也相互否定。因此,实在不能绝对地说,谁对了,谁错了。( E' L6 h+ O8 y# b
  康德认为当人类运用作为知性固有的先天思维形式的范畴,试图去把握世界整体,即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这恰恰是符合宇宙运作规则的。正因为理性对应着二分思维模式的形成,所以其必然面临着自我否定的困境,但是,每一次自我否定必然又意味着新一次的自我肯定。整个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不外乎由自身就是以悖论模式运作的思维对外在同样是以悖论模式运作的宇宙进行不断反映的过程,并且,只要这种二分思维模式没有真正得到超越——不是仅仅走向二分法的对立面即我们观念中的合一法,那这个过程是永远都不会有终点的。更简单地说,只有人类真正实现完全理性与完全直觉(或感性)的完美融合,人类才可能真正认识宇宙,也才可能真正脱离佛家所说的“颠倒循环”,进入所谓的“涅磐”境界。4 y0 J6 s2 m# \! D5 h
  抛开形而上的超脱境界的话题,转到库恩的观点,库恩认为关于方法的合法性问题是范式的问题,他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认可才行。这是建立在我们无法根本超越二分思维方式的现实条件下的选择,正因为二分法的特征是“非此即彼”,所以我们必然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即我们必须选择信赖某个范式,这种选择是基于我们共同的信念,而非真有什么客观的外在标准在判别我们这种选择的正确性。这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指出的,科学在其本身并不必然具有“科学性”,只是人们基于经验或信念选择了对科学的信赖而已。如果对世界人们有超常规的体验,其也可能不选择对科学的信赖,这种选择也不见得就是不科学的。对于不同科学范式而言,尽管各自有其特点,但彼此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断的相互转换、相互否定、进而又相互肯定的关系,因此,并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正确和错误的分别。正如人类由原始的直觉和感性主义走到现代的理性主义,其在表象上固然表现为理性主义的进步,但未必不是表现为直觉和感性主义的退步,而且在未来历史发展中,未必不可能又走到直觉和感性主义的道路上去——当然,更可能的是走向理性和直觉或感性的高度融合,但这要求人类对宇宙运作法则有清楚的认识,而不是由于过分执着而走向简单循环。
* F1 x, `0 R7 Y  二分法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必经之路,但人类如果没有真正超越二分法,那我们终究将在二分法自身的旋涡里不断旋转,尽管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不断向前,但终究有遗漏,总是会“执此一端,失彼一端”。科学范式的选择正体现这一点,新的科学范式的出现总是以否定原来的科学范式为前提,然而,如果新的科学范式如果不能将原有的科学范式的意趣包含于其中,那这种否定终究只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是肤浅的表面的否定,正如“伪悖论”之于“真悖论”——真正的悖论必然是积极的,其通常意味着科学发展的飞跃。$ G+ E2 K# s& X, O" L2 s
  之所以说真正的悖论是积极的,在于其可以作为一种否定现在的理论,实现新的突破的手段,或者说,悖论是一种证伪手段。用佛家的说法,其是一种“破除迷执”的“便宜”方法。0 g- o6 S* q3 }+ j
  相对于用经验事实来否证理论和命题而言,寻找或发现悖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证伪理论的手段。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并不一定就立即证伪了该理论,因为理论有一定柔性或弹性,它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以限制或消除悖论;甚至可以暂时视悖论而不见,把悖论暂时搁置起来,留待今后去解决。然而,无论如何,悖论就是悖论,人们不可能永远不正视它,研究它:讨论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悖论等问题。因此,悖论正是科学问题的生长点。消除悖论的过程常常是完善、发展原有理论的过程。贝克莱悖论曾严重威胁着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的真理性(仅指内真理),但最终并没有证伪微积分理论,相反却经柯西、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的研究工作,导致了微积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双生子悖论曾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形成有力的挑战,但后来终被解决,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0 p- u  t8 ?7 {# W
  当一个理论出现悖论时,其真理性(内真理)就遭到怀疑,而当这一理论在科学大厦中处于重要地位时,就会导致科学危机。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都是由悖论而引发的。伴随悖论的解决,还常常产生新理论;当重大理论诞生时,就预示着科学革命就要到来。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影响波及整个科学界,乃至哲学界(时空观)和经济领域(相对论牌香烟)。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 (B. Podolsky)和罗森 (N. Rosen)又提出了EPR悖论,其意思是指出量子力学不完备或者量子力学不具备内在相容性。由此,导致爱因斯坦与波尔等人的长达几十年的争论,至今仍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虽然哥本哈根学派略占上风)。有人预料,对EPR悖论的彻底解决将产生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
3 u: l$ ], \" _! {/ v. b2 r0 \  以上种种科学历程不断地在验证着本文上一章提出的两个原理,否定自身同时意味着肯定自身,肯定自身必然走向否定自身。悖论不仅体现在科学内容上,而且体现在科学发展本身,科学发展本身就是以悖论的形态存在。而且可以合理预期未来,科学可能将面临根本性否定自身科学性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将同时直接引领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该领域中,科学不再是科学,但必然还是科学!1 T. j7 `& D- i6 h
  从哲学上看,由于悖论根源于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和认识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此要想彻底消除悖论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悖论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因此,对悖论产生的根源的探讨,实质上也就是对悖论产生的必然性的探讨。- s, b; I/ M- b% u9 o
   从科学上看,1946年,爱因斯坦(A. Einstein)提出对一个理论的评价应注意内外两个方面,即内在的完备和外部的证实。内在的完备要求该理论系统具备简单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即逻辑的自洽性;外部的证实则要求具备对应的手段以检验相关的理论。然而,哥德尔于1931年却已经提出不完备性定理,也指出了悖论产生的必然性。哥德尔定律是说,对于一个包含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系统内部得到证明。该定理证明,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理论,如果是完备的,则是不相容的;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理论内部得到证明。即是说: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无法证明自己不包含悖论;虽然人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它。   4 D- H0 L0 N; N5 P7 ?- K6 _
  这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本质上都只是暂时肯定自己,其内在隐含着悖论的天然基因,当理论发展到特定阶段,悖论就会显现,使得该理论在否定自身的同时又继续肯定自身,演化为新的覆盖事物领域更全面的理论。
! T, t4 u# `! c( D, Y6 c/ h  由此,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即现代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是否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悖论,根本性地挑战科学体系的存在基础,也即科学的发展自身挑战自身存在的科学性呢?如果我们信赖存在着宇宙普遍运作规则,并且可由以上两个原理得到体现,那必然意味着,我们现代科学体系的存在前提本身已经隐含可以否定自己的悖论,这个悖论在之前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过去,使得科学有足够的空间丰富自身,然而,悖论就是悖论,其才是宇宙的真实面目,当现代科学发展到达到足够高的水平,这个悖论就会自然显现,引领科学进入全新的阶段。问题是,我们现在到达这个转换点了吗?这需要我们回顾科学悖论的发展过程,然后回过头来审视现在科学所面临的最新悖论,思考这个悖论是否足以或者说必须推翻整个科学体系,以求得新的发展。
3 S1 I4 G/ V6 m0 e0 j$ V3 S" @  
$ b, V1 B3 O7 D1 H" g$ z  0 C: b- v6 S; Y- A6 u5 {
  . E- P% s5 Z* w
  
4 [+ u3 I$ x# E, X+ K  
2 ~9 N5 [0 l. z  _6 F4 G  
1 @; o, |" k( J$ K8 O4 s! q  
$ A" G0 `9 @0 k9 D' n9 n' M  ( c* H; U2 y* @' U$ x1 v0 k2 z1 p
  8 N( ^* _; A% z0 d4 \. W
  / l* x8 d8 |7 g) ^. I; q( [  N
  7 {- j/ b& l) N+ M* M
  
" s0 w4 m6 U9 H8 f* t# ^8 T1 x  
  k3 @6 m3 a, O+ ^& |1 X% ~  2 d/ E4 ~6 m5 Q4 A
  ' J: W! d& n' H- {! M
  9 x" L" K( @8 [( U; s
  9 H1 A& v8 i4 z& k& r
  3 o" C" ~! X& @' Y
  
" t* i. H0 x; \) Q; Y6 ^: c# Q  3 Z# [& p; U! g* M& d+ g
    A: @, e8 s; |& T1 {/ [
  
. k- k, z# c7 m  M  l. Z( H3 s    \) J# K; a& H: A- P
  
$ S& M" Z. C( u3 V$ t$ ~# Z  
5 y' G) R; e# L$ V+ B1 g  
5 F$ W6 E& Z# b/ ?5 b+ |  
. Q5 A7 \' a" C. ?% H: h! C  
2 t1 n; H0 H+ [" @  第七章 悖论(二)! v3 `# |3 i9 ^8 M& ?
  / G) |6 Q( d' `& N  [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都是由悖论而引发的。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希帕索斯悖论引发的。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与勾股定理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起。勾股定理是欧氏几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称其为欧氏几何两颗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在数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平面几何定理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有了关于这一定理的初步认识。不过,在我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较迟的事情。一直到三国时期的赵爽才用面积割补给出它的第一种证明。0 R. Y# ?7 I3 ^5 `, B
  在国外,最早给出这一定理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据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一定理证明后欣喜若狂,而杀牛百只以示庆贺。因此这一定理还又获得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称号:“百牛定理”。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与哲学家。他曾创立了一个合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却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信仰的“掘墓人”。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其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而只能用一个新数来表示。希帕索斯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个无理数√2 的诞生。小小√2的出现,却在当时的数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它直接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实际上,这一伟大发现不但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致命打击。对于当时所有古希腊人的观念这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这一结论的悖论性表现在它与常识的冲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确度的范围内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数。这不但在希腊当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就是在今天,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展时,这个断言也毫无例外是正确的!可是为我们的经验所确信的,完全符合常识的论断居然被小小的√2的存在而推翻了!这应该是多么违反常识,多么荒谬的事!它简直把以前所知道的事情根本推翻了。更糟糕的是,面对这一荒谬人们竟然毫无办法。这就在当时直接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一场大的风波,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3 x+ A! ~$ h+ L3 b
    二百年后,大约在公元前370年,才华横溢的欧多克索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比例论。他本人的著作已失传,他的成果被保存在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一书第五篇中。欧多克索斯的巧妙方法可以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丑闻”,并保留住与之相关的一些结论,从而解决了由无理数出现而引起的数学危机。但欧多克索斯的解决方式,是借助几何方法,通过避免直接出现无理数而实现的。这就生硬地把数和量肢解开来。在这种解决方案下,对无理数的使用只有在几何中是允许的,合法的,在代数中就是非法的,不合逻辑的。或者说无理数只被当作是附在几何量上的单纯符号,而不被当作真正的数。一直到18世纪,当数学家证明了基本常数如圆周率是无理数时,拥护无理数存在的人才多起来。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现在意义上的实数理论建立起来后,无理数本质被彻底搞清,无理数在数学园地中才真正扎下了根。无理数在数学中合法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使人类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拓展到实数,另一方面也真正彻底、圆满地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2 z. B9 d# T0 A' ^# `3 \
  第二次数学危机导源于微积分工具的使用。伴随着人们科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提高,十七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现。这一工具一问世,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威力。许许多多疑难问题运用这一工具后变得易如翻掌。但是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都是不严格的。两人的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因而,从微积分诞生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与攻击。其中攻击最猛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 J, U3 C, w. \; r8 x
    1734年,贝克莱以“渺小的哲学家”之名出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在这本书中,贝克莱对牛顿的理论进行了攻击。例如他指责牛顿,为计算比如说 x2的导数,先将 x 取一个不为0的增量 Δx ,由 (x + Δx)2 - x2 ,得到 2xΔx + (Δx2) ,后再被 Δx 除,得到 2x + Δx ,最后突然令 Δx = 0 ,求得导数为 2x 。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中一会儿说是零,一会儿又说不是零。因此,贝克莱嘲笑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贝克莱的攻击虽说出自维护神学的目的,但却真正抓住了牛顿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
, h1 d/ T6 J5 S) ^  u2 `" x' t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莱悖论”。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的问题: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3 k, q6 e6 j% d  针对贝克莱的攻击,牛顿与莱布尼兹都曾试图通过完善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完全成功。这使数学家们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应用中大获成功,另一方面其自身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这种情况下对微积分的取舍上到底何去何从呢?' A) k  ^9 b+ s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达朗贝尔吹起奋勇向前的号角,在此号角的鼓舞下,十八世纪的数学家们开始不顾基础的不严格,论证的不严密,而是更多依赖于直观去开创新的数学领地。于是一套套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分支纷纷涌现出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漫征程,几代数学家,包括达朗贝尔、拉格朗日、贝努力家族、拉普拉斯以及集众家之大成的欧拉等人的努力,数量惊人前所未有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微积分理论获得了空前丰富。18世纪有时甚至被称为“分析的世纪”。然而,与此同时十八世纪粗糙的,不严密的工作也导致谬误越来越多的局面,不谐和音的刺耳开始震动了数学家们的神经。下面仅举一无穷级数为例。
3 |; W, p4 I  Q* C    无穷级数S=1-1+1-1+1………到底等于什么?
9 D' q# H. a0 j+ F$ L    当时人们认为一方面S=(1-1)+(1-1)+………=0;另一方面,S=1+(1-1)+(1-1)+………=1,那么岂非0=1?这一矛盾竟使傅立叶那样的数学家困惑不解,甚至连被后人称之为数学家之英雄的欧拉在此也犯下难以饶恕的错误。他在得到
, w7 r% a6 b; B( J9 C* J9 D    1 + x + x2 + x3 + ..... = 1/(1- x)后,令 x = -1,得出S=1-1+1-1+1………=1/2!
+ s9 H% P% r; a" T    由此一例,即不难看出当时数学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当时分析中任何一个比较细致的问题,如级数、积分的收敛性、微分积分的换序、高阶微分的使用以及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都几乎无人过问。尤其到十九世纪初,傅立叶理论直接导致了数学逻辑基础问题的彻底暴露。这样,消除不谐和音,把分析重新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就成为数学家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到十九世纪,批判、系统化和严密论证的必要时期降临了。
; K% m) E' F7 K/ ]. o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其中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更为完善的我们目前所使用的“ε-δ ”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不过,在当时情况下,由于实数的严格理论未建立起来,所以柯西的极限理论还不可能完善。
' V+ f7 V( c( K% Y    柯西之后,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尔各自经过自己独立深入的研究,都将分析基础归结为实数理论,并于七十年代各自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实数体系。魏尔斯特拉斯的理论可归结为递增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原理;戴德金建立了有名的戴德金分割;康托尔提出用有理“基本序列”来定义无理数。1892年,另一个数学家创用“区间套原理”来建立实数理论。由此,沿柯西开辟的道路,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极限理论与实数理论,完成了分析学的逻辑奠基工作。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归纳为实数论的无矛盾性,从而使微积分学这座人类数学史上空前雄伟的大厦建在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之上。重建微积分学基础,这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就这样经过许多杰出学者的努力而胜利完成了。微积分学坚实牢固基础的建立,结束了数学中暂时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宣布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 `9 v8 V0 L0 T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在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B- Y6 ]0 e1 ]
    可是,好景不长。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 r6 V7 d+ U& G& H" [" {
    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 A  d2 B# N: @; R1 n    其实,在罗素之前集合论中就已经发现了悖论。如1897年,布拉利和福尔蒂提出了最大序数悖论。1899年,康托尔自己发现了最大基数悖论。但是,由于这两个悖论都涉及集合中的许多复杂理论,所以只是在数学界揭起了一点小涟漪,未能引起大的注意。罗素悖论则不同。它非常浅显易懂,而且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东西。所以,罗素悖论一提出就在当时的数学界与逻辑学界内引起了极大震动。如G.弗雷格在收到罗素介绍这一悖论的信后伤心地说:“一个科学家所遇到的最不合心意的事莫过于是在他的工作即将结束时,其基础崩溃了。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正好把我置于这个境地。”戴德金也因此推迟了他的《什么是数的本质和作用》一文的再版。可以说,这一悖论就象在平静的数学水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而它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则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 M1 a" e% n8 u1 X( Z    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康托尔的集合论进行改造,通过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来排除悖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足够狭窄,以保证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广阔,使康托尔集合论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1908年,策梅罗在自已这一原则基础上提出第一个公理化集合论体系,后来经其他数学家改进,称为ZF系统。这一公理化集合系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康托尔朴素集合论的缺陷。除ZF系统外,集合论的公理系统还有多种,如诺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统等。公理化集合系统的建立,成功排除了集合论中出现的悖论,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但在另一方面,罗素悖论对数学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而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数学。如围绕着数学基础之争,形成了现代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数学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2 Q* \4 C* ]4 y3 w* G
    以上简单介绍了数学史上由于数学悖论而导致的三次数学危机与度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数学悖论提出的正是让数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数学家说:“解决我,不然我将吞掉你的体系!”正如希尔伯特在《论无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承认,在这些悖论面前,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忍受下去的。人们试想:在数学这个号称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范里,每一个人所学的、教的和应用的那些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竟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甚至于数学思考也失灵的话,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论的出现逼迫数学家投入最大的热情去解决它。而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应运而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或许就是数学悖论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h: F4 M7 |6 x' s8 N' L
  
8 {- r# g9 }( K/ E1 s- o6 W9 G/ D8 L  
2 g& U, }8 c* y3 Q7 N8 R* c  . I( b6 L+ m3 I- I$ `9 H; n9 i
  
1 K; f3 X8 i# J0 h" X+ o/ y& }8 I# [( B  
2 p* x( s" j5 H2 e  3 s/ s( d! F. y8 X, t8 a6 j
  0 }* `* K; \( P% Z
  6 Q) K: V; g. p' {- S1 f* ]
  
: J: m4 E% }3 c9 k+ c  
9 t( u( L  O! C3 q& G  ' M7 x( B) F# I# G4 ?7 Z6 {6 r
  
1 b% P5 A2 S3 j8 h9 s# d  ; g9 h! L9 y6 l4 s0 h1 ~
  - q- b( w8 ]+ E/ Z3 ^
  , l" P7 f( W/ T$ [) y/ X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悖论(三)
9 W8 o! ?$ s/ x- C7 _/ h  
* B- [1 m9 Y: [" e7 _1 `  综观三次数学危机,忽略掉其中的纷争细节,我们看到的是以下几个关键词: “无理数”、 “无穷小量”和“集合”。很显然,无理数和无穷小量是有关数字确定性和无穷的问题。而“集合”则是一个有关二分法划分事物导致的归属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相互分裂,但其实有内在一贯的脉络.这条脉络就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隐藏的固有的本质悖论.任何具体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悖论终究不过是这一本质悖论在不同场合的体现而已.+ e: a" [" D7 S" _5 M- J
  所谓无理数,是相对整数而言的,其是指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相对于无理数的,是有理数,有理论数包括整数、分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有理数有内在统一的基础,因为所有有理数都可以表达为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则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也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叫为“非比数”。无理数的出现之所以对旧有的科学理论构成挑战,是因为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信奉的 “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这一符合人类感知的论断恰恰被其自身的推论给否定掉了。这又直接导致人们对自身感知的怀疑和否定,由此,人们开始寻求超越感知的认识手段,这就促使了逻辑工具的诞生。但是,逻辑工具本身终究也是根植于感知的,其不可能不以之为基础,其本质上还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由此,逻辑工具的诞生似乎解决了第一次危机,但内在的悖论并没有也不可能被清除。2 |3 E$ }7 K( I0 r8 f& N  M
  为什么“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这一符合人类感知的论断会被自身的推论给否定掉呢?这还得从人类二分思维方式来看。人类脱离混沌合一状态后,开始形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就在于开始学会区分物我之间差异,这就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的产生。问题是人类的这种二分思维方式一开始就具有不完整性,人类眼睛中万物都是割裂的,你是你,我是我,一是一,二是二。但是,别忘了,当我们还处于混沌合一状态之时,宇宙万物并没有物我之分别,也没有一和二的分别,在合一法下,宇宙万物其实都是一,都是零而已。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二分法的思维去否定这种合一法对事物的感知的正确性,毕竟二分法根源于这种合一法,是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二分法和合一法都不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对等的手段而已。将二分法和合一法隔离开来,那我们事实上是没法真实确定宇宙究竟是怎样的,因为是我们的意识在认识宇宙,但是我们的意识状态又直接影响着我们观察到的宇宙的表现。' `9 N" z5 s% ^
  正因为如此,一旦我们基于自己二分法的感观经验的认识而宣称“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之时,我们其实已经在给自己建造坟墓了,因为一切数都是以二分法思维构建出来的,其是以分裂的观点在看待这个世界,即便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计算方法也是二分法思维下的产物,其运算过程及结果还是对应一个分裂的世界,然而,世界在分裂的另一面又俨然还是合一的,于是,一个二分法与合一法完美融合的世界被我们试图以单纯的二分法加以分离,这就直接造成无理数的出现。其必然地会带有永远无法完全确定、无穷延续的特性。而无理数的出现在否定上述论断之时,又使得我们对数的认识往前一步,即我们认识到不能绝对地宣称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也不能绝对地宣称一切数均不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这两种论断都属于佛教中的“断见”,即以偏概全。
7 W% o/ ^/ j+ O% k& q8 y  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清楚认识的是,我们一开始二分思维则在抽象道理上就已经直接创造了这两种数,只是实际的发现却有个先后顺序而已。也就是说,有理数和无理数在抽象道理上是同时产生的,就如中国道家的“阴”和“阳”之共生共存.其实际发现或被人们认识只不过是事物在按照肯定-否定-肯定(或道家的“一阴一阳”)的运作规律在具体地周转。
7 d; w6 G5 B4 r" |' P  而无穷小量之争又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内在固有的悖论的另一体现。有关无穷小量之争其实早在芝诺悖论中就有所体现. 芝诺悖论有四个:
! x% N) F/ f5 k9 F. ~9 a  1、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 W! \! q$ C, T7 ^( B- @
  2、阿喀琉斯(一译阿基里斯)。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它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 s, o! }7 I3 r& E# p1 E
  3、飞矢不动。任何东西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 U) z4 m6 r' E2 V1 X7 |5 C. F( T
  4、运动场。两列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相向运动,B越过A的数目是越过C的一半,所以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L% p- T( D" G& `. }
  这些悖论与无穷小量悖论本质一样,都根源于人类二分思维方式内在固有的悖论。只不过这四个悖论针对的是时空和运动的话题。四个论辨可分成两组,前两个假定时空是连续的,后两个假定时空是分立的,每组的第一个论证绝对运动不可能,第二个论证相对运动不可能。表面上看,似乎假定时空是连续的是使用合一法,而假定时空是分立是使用二分法,但其实都是将时空的二分性和合一性的完美融合给人为二分隔离了,是故,二者终究都是人类二分思维方式的结果,其必然出现“执此一端,失彼一端”之结果。这里只是对这四个悖论顺带提及,、后文对时空、运动话题进行阐述时候,我们还将重提这四个悖论,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了。
: V+ J( D! a' y  正因为我们的二分法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以分裂的观点在看待这个二分法与合一法完美融合的世界,于是就导致一些数字无穷延续的特性。但我们这种二分法思维方式显然无法理解这种数字,我们习惯于将一切事物二分、隔离起来,于是我们就创造出无穷小量这一形而上的概念,试图将无穷延续的数字隔离为一个确定的数字和一个无穷小量。问题是,无穷小量还是一个无穷延续的数字,我们还是无法理解这种数字。于是就带来了“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我们二分思维模式以分裂的观点在看待这个二分法与合一法完美融合的世界的结果。
7 I* x! n7 a0 c/ F0 c# k  从另一角度来说,0这一数字在数学中是我们二分法思维中隐含着的合一法的一个因子,其意味着正负数的合一,其是作为正负数代表的二分法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没有这个0,正负数整体就失去了对立面,其本身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或者说,数学系统就不能运作了,我们的二分法思维也就失去了支撑。但是,0对应的是“没有”或“无”,其在数学系统里只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并不能起到实际叠代作用。于是,无穷小量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缺。0 @3 A1 @3 p4 @  w: a7 ~
  事实上,由于人类二分法思维方式的作用,O本身就具有自我矛盾的特性。从绝对意义上,0如果真是“没有”或“无”,那其应该就不能有任何对立物,应是“空空无一物”,应该是“不可说”的;正因为“有”和“无”是共生并存的,如果出现对立物,此“无”就是“假无”,其还是“有”。这样,我们理解中的0和我们实际表达的0两者合一又成为一个悖论。由此,0实际上有三个具体表现,分别为“不可言”之0,“假无”之0和无穷小量。& e1 h( j6 y/ E& L% B0 W+ ^. p
  “不可言”之0是我们理解中的那个无法言说的宇宙万物真正的合一,而“假无”之0和无穷小量则是由此“不可言”之0二分出来的产物。
- V+ J% Z7 H! J; M6 k  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无穷小量和“假无”之0在抽象道理上,其是共生并存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二分思维则在抽象道理上就已经直接创造了这两种数。如下图所表示:; E% P, v, y3 i0 I4 I. y
   3 F/ I) G$ z5 }6 J& K+ R+ K% Y, s' T
  但是,另一方面,从实际产生而言,人们应是先认识到“假无之0”,然后再认识到“无穷”小量的,这不过是事物在按照肯定-否定-肯定(或道家的“一阴一阳”)的运作规律在具体地周转。如下图所示:
+ O3 D5 b, H% |# [  
) g1 K4 K) Q7 T# O: G6 \7 q% g  a  必须指出,无论“假无之0”还是无穷小量都是形而上的,因为对于此二者,人类二分思维都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是我们的思维二分性所决定的。譬如,当我们深入分析“假无之0”时,我们总是难以确定其到底是“无”还是“有”---我们理解它应是“空空如也”,可它却又明确地体现为一个数字,显然又是“实实有也”;又譬如,当我们深入分析无穷小量时,我们也会总是难以确定其到底是“0”还是“非0”——很显然,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可这是我们能理解的吗?
, V6 z" p+ A) {' m" o0 D  从另一角度来讲,无论“假无之0”还是无穷小量却也都是形而下的,因为二者都是在现实世界有实际对应物的。比如,“假无之0”对应的就是我们现实中所体会的“空间”,“空间”为“空”、为“无”,我们感觉它“一无所有”,但它又确确实实地为我们所感知到,其又是“有”。而无穷小量则对应我们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我们有能力不断分裂我们的物质,那我们总是会发觉存在着对应的更基础的粒子,但这个过程又终究是永远延续的——这正如无穷小量之永远延续性。
$ M- N  {4 V. Y  无穷小量和“假无之0”既是二分的,又是合一的,它们既不是同一事物,又是同一事物。这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色空不一”、“色空不二”。物质世界或佛家所说的“器具世界”乃是由此无穷小量按照宇宙基本运作法则组织起来的,正所谓“世间万物,众微所积”——此“微”就是无穷小量也。但是,无穷小量终究是“假无之0”,终究是“空”,所以,又所谓“一切皆空”啊。无穷小量和“假无之0”在抽象道理上是共生并存的,但在具体产生时,却是先有“假无之0”再有无穷小量,所以道家形容为“有生于无”。
2 _1 M& Z/ l' u  “有生于无”、“有终究空”、“有终归无”、“无复生有”这就是我们眼睛中的这个物质世界的运作规则啊。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物质是由空间凭空产生的,物质产生了,但其内在还是空的,物质终究会湮灭于空间之中,而空间最终又会凭空生出物质。世界就是如此循环反复。4 \4 v* o% A8 R2 O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现在还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无穷小量是在无理数之后才实际产生的,而0这个数字却为何不是最先产生的,反而是在非零整数出现后才产生的?这就涉及到复杂的悖论演变的问题,或者说是抽象道理上共生互存的事物如何在实际中按照宇宙运作规则具体展开的问题。这里我们暂时不作详细探讨。不过,可以明确地说,中国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正是阐明此推演过程的。也正因为此,作为以上综合结晶的周易确实确实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只是,功能的高低却又依赖于预测的人对宇宙运作规则的理解程度和推算能力——还有一点,其与个人修养程度是有关的,但这个修养不单纯指的是我们世俗中的修养。
+ [; i3 j! m" s2 U3 w* q9 o' j  然后,我们将目光转向第三次数学危机.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罗素悖论有一个通俗的理发师版本.其是这样的:' k2 e: L! H  i% m% z0 v
  “一个村子里有一位理发师,他只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将遇到给不给自己理发的难题:2 g3 P# F, G# k1 r( m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需要遵守规则,给自己理发 ;
2 t! s3 X( k$ t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如遵守规则,他不准给自己理发。”. u' T1 F  T" V- X- E+ U9 k$ a
  很显然,这个悖论是个两难悖论。其意思可以继续简单地表述成这样:我们按一定标准将世界一分为二,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集合,在我们看来,所有世界上的事物要么归属其中一个集合,要么归属另一集合,这是很符合我们常识的。但是,我们居然会发现可能有这样一种东西,当我们认为它属于某个集合时,正好说明它不属于该集合;反过来,当我们认为它不属于某个集合时,正好说明它属于该集合。那这个东西到底属于不属于该集合?
# @2 B( b' B) K  数学家们第一反应是集合论出了问题,存在漏洞,于是捡起工具就上去修补,以维持数学系统的正常运作。但还是没有根本搞明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3 o/ v5 |( W" o$ U
  正如上面所说的,我们的思维是二分思维方式,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将事物一分为二,这固然能反映世界的一面,但我们忽略了,作为二分法的对立面,宇宙还有合一法的一面。于是,当我们涉及到这一面的时候,就走到了二分法的反面,陷入了循环反复中去。作为合一的一面,世界是不能以二分法进行人为割裂的,一旦隔离必然陷入难以确定归属的悖论中去。( Z# N/ H/ U9 J6 C+ Y2 n" Y( d
  事实上,上述第一、二次数学危机的无理数悖论和无穷小量悖论与罗素悖论是一脉相承的,三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事物的无穷问题和事物的划分及归属(或确定性)问题,只不过前两者更体现事物的无穷问题,而罗素悖论则更体现事物的划分和归属(或确定性)问题。
9 i! H/ `( Y+ v3 K( C  这三个悖论综合起来,很直白地告诉我们,在宇宙有形的这一面,我们可以使用二分法进行分析,但是,当涉及宇宙合一的那一面时候,我们如果不主动否定二分法,加以合一法的辅助的话,那我们只能是陷入迷惘中去。这并不是宇宙在迷惑我们,而是我们的思维在迷惑我们自己。  M" r$ T* H+ W% L
  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是那么形而上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观察宇宙事物得到启示的。我们所处的空间是“无”,其是0,但它也是一个不可隔离的整体,其是1,同时,它还是无限延续的,因此其也是无穷大。另一方面,我们的经验和我们所有的理性知识都根植于我们对有形物质的感知,有形物质是割裂的,所以我们受其迷惑,自然地以割裂的思维去划分世界万物。这在宏观上似乎是没有问题的(却也未必!),但一涉及微观——也就是我们把问题不断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涉及到了物质与空间的连接问题。物质与空间固然在表象上是二分的,正如二分法与合一法的二分;但其又是合一的,其本质上都是“空”,这又正如二分法和合一法的合一。我们的感知在迷惑我们,当我们看到“空”时,我们看不到这个空只是“假空”,是“假无之0”;而当我们看到有形物质或看到“非空”时,我们又看不到这有形物质内里其实还是“空”。物质和空间本来是相通的,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分裂问题。然而,我们的理性思维根植于我们片面的感知,于是就造成我们以二分法看待一切,然后在里面不断循环反复,虽然在实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探索宇宙真相方面说其是在原地打转,甚至是越走越远,也是不为过的。当然,我们否定科学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恰恰是为了肯定科学之发展的必要性——原地打转或越走越远未必不是走向根本超越的必经之路呢。
7 `" r4 [. U3 W  以上是对三次数学危机相关的悖论的内在机理的简单探讨。我们随后将目光转到现代科学。9 k, ^: }  x6 q% i
- z. x4 z7 Z0 v8 {, k% g

! ^* `: n# v- e
2 t6 k8 h% d/ [* C7 I+ E) o- s( \, d0 \5 U" k2 m, ?
/ G9 N- i+ t; P- [6 r' A
7 b2 f1 S2 Y$ a, f4 t* a+ F
第九章 相对论
' `. Y, z& e9 X1 C+ a) p4 n5 N& |# Y% q8 s- j$ j. E
我们知道,随着相对论的出现和随后的量子论的出现,我们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很多固有的观点已经开始被打破,但是,人类思维固有的二分法局限性必然依旧存在,也必然依旧在困扰人类。在对其论述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然后,还要了解最新的超弦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之后,我们将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7 S  W5 u. m. V4 h% s) F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
  y$ p$ `* {, I3 n% m# O  R: K# R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简要介绍如下。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比如,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然而,当我们加入参考物之后,事物会出现相对性的问题。打个简单的比方,A君和B君分别在地球的两边,对于A君来说,其认为自己的头是“朝上的”,而这对于B君却是“朝下”的。反过来,对于B君来说,其也认为自己的头是“朝上的”,而这对于A君却是“朝下”的。由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问题。我们的一个解决方法是不去判定A君和B君谁定义的“上”是对的,谁定义的“上”是错的。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对于A君还是B君,其头所在的方向都是他们认为的“上”。
$ b7 J1 L( X  z4 k8 ]( c: x9 A爱因斯坦将这种观点进行正式阐述,确定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所谓惯性概念的肇始和牛顿的综合惯性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根据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不仅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用其质量大小来衡量。进而,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系,凡是相对于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都是惯性系,惯性定律在其中都成立;而相对于惯性系作变速运动的参考系,惯性定律都不成立,它们就称为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考查物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也不成立。为了在非惯性系中仍然保持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除了物体之间实在的相互作用之外,还必须考虑一种与物体质量有关且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有关的力。这个力因为与物体的惯性有关,故称为惯性力。通常认为它不是物体之间实在的相互作用力,因而是“虚拟的”。也就是说,此原理认为相对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是等价的,物理规律在这些参考系中有相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自然定律对于所有惯性系都是一致的,再或者可以表达为在所有惯性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有其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在上述例子里,就是所谓的“上”,无论对于A君还是“B”君,其都是两人的头部所指向的方向。或者更贴切该原理的阐述,我们可以将上例的“上”转换成物理现象——两人扔出一个铁球,球都是会向其脚部方向落下,这不会因你是在地球的哪一边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的物理定律:“扔出的物体会向‘下’运动”无论对于A君还是对于B君都是适用的。再比如,以运动为例。假设有A、B两个人相向而行,A的速度是每秒10米,而B的速度是每秒钟15米。那无论对于A和对于B而言,对方都是以25米每秒的速度向自己逼近。
6 K- F8 B. F) }# I2 t$ O+ ]1 h另一方面,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认为: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运动速度为一个常数c。也就是说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光波就是电磁波,c就是光速。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则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这第二个基本原理成为上一个原理的特例。也就是说,根据上一个原理中隐含的变换原则,如果光以30万米/秒的速度向我们照来,而我们以15米/秒的速度向其走去,那对于我们,光就应是以(30万米+15米)/秒的速度向我们而来。这是根据上一原理的自然推论。但是第二原理指出光的速度是绝对的,其不与任何参照系相关,其没有相对速度。这样,对于我们,光还是以30万米/秒的速度向我们照来。这个原理显然与第一原理有一定的相悖,可以说是第一原理的一个特例。用哲学语言来说,第一原理表达的意思是:所有事物的运动速度都是相对速度。而第二原理则表达的意思则是:但光的运动速度是绝对速度。5 e9 k3 S$ O4 p! Q2 s
于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绝对的光速,那我们原来根据第一原理对运动进行的推论结果就要加入第二原理对其的影响,进而,我们就会得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 P0 ?4 @- \7 G+ j$ A正因为上述两个基本原理的相互作用,再加上速度是与长度和时间两个因素相关的,将速度转换为长度和时间的表达形式。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时间长度对于不同惯性系而言,是不同的。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在同一个惯性系中,存在统一的时间,称为同时性,而相对论证明,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却没有统一的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时空点)在一个关性系内同时,在另一个惯性系内就可能不同时,这就是同时的相对性,在惯性系中,同一物理过程的时间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用同一物理过程来度量时间,就可在整个惯性系中得到统一的时间。
) j) x+ Q5 Z5 ?0 O( }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 U8 S. v/ y: W& o* }! E( I
尺子的长度就是在一惯性系中"同时"得到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值的差。由于"同时"的相对性,不同惯性系中测量的长度也不同。相对论证明,在尺子长度方向上运动的尺子比静止的尺子短,这就是所谓的尺缩效应,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尺子缩成一个点。
3 B& U; C. ?3 `3 X; v' ~由以上陈述可知,钟慢和尺缩的原理就是时间进度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时间进度与参考系有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认为,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
7 o' v0 m9 J$ h3 ~5 t然而相对论仍然认为时间是个客观量,这可从双生子佯谬中得以说明。一对双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际旅行,经过漫长岁月返回地球。爱因斯坦由相对论断言,二人经历的时间不同,重逢时B将比A年轻。这里,B乘飞船回来后是可能是15岁,弟弟可能已经是45岁了,这说明时间是相对的,但哥哥的确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确认为自己活了45年,这是与参考系无关的,时间又是"绝对的"。这也就是说,相对论认为,不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它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客观量,是绝对的,这称为固有时。
6 P+ g3 s% {; i7 y- {( W狭义相对论将力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带来了时空观念的根本变革。在狭义相对论中,速度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所有的惯性系都是平权的,没有那一个惯性系更优越,从而排除了惯性系的绝对运动;另一方面,物理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c,从而在整个物理学中排除了超距作用观念。然而也正是在这两方面狭义相对论尚存在理论上的疑难,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一,引力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广泛课题,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超距作用的,它与狭义相对论相抵触,狭义相对论不能处理涉及引力的问题,需要将引力问题纳入而发展相对论的引力论;其二,狭义相对论在否定绝对运动上还不够彻底,它否定了一个绝对静止的惯性系,但却肯定了所有惯性系比起其他参考系更优越的地位,而且在究竟什么是惯性系的问题上还存在逻辑循环。结果造成已知物理定律却不知定律赖以成立的参考系的困难局面,整个物理学犹如建筑在沙滩上。
8 H  B/ B' n  Y  V& |0 m. W7 ~7 J爱因斯坦思考了这些问题,发展为广义相对论。其突破口是早在16世纪伽利略已经知道、而长期不能解释且未加重视的事实: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为恒量,它是物体的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结果,以后又被厄缶实验等精确证实。爱因斯坦从这一事实引出引力场与惯性力场等效的等效原理。根据等效原理,物体在无引力的非惯性系中的运动与它在存在引力的惯性系中的运动等效,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没有原则的区别,它们都同样好地可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没有哪一个更优越。另一方面,引力作用可以用加速系来抵消,在这一加速系中引力作用不复存在,例如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的参考系中,物体因“失重”而消除了重力。广义相对论把这一自由下落的参考系称为局部惯性系。于是前述惯性系概念上的逻辑循环不复存在,而且在此局部落体系中的物理定律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定律。知道了局部惯性系内的物理定律,可通过广义的时空坐标变换获得任意参考系内的物理定律。2 q( K# N( b, @
于是,爱因斯坦将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一切参考系都是平权的,物理定律应该在广义的时空坐标变换下形式不变。这样,狭义相对性原理被推广到非惯性系,成为广义相对性原理。0 i! i; r& ~: f! Q+ R
同时,爱因斯坦也扩展了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光速不变原理适用的范围也从惯性观测者推广到任意观测者:“任意观测者测量的光速都是c。”$ `$ r- n# v: }$ k- d
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成为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在任意参考系及弯曲时空的推广。按照广义相对论,在局部惯性系内,不存在引力,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组成四维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在任意参考系内,存在引力,引力引起时空弯曲,因而时空是四维弯曲的非欧黎曼空间。爱因斯坦找到了物质分布影响时空几何的引力场方程。时间空间的弯曲结构取决于物质能量密度、动量密度在时间空间中的分布,而时间空间的弯曲结构又反过来决定物体的运动轨道。在引力不强、时间空间弯曲很小情况下,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预言趋于一致;而引力较强、时间空间弯曲较大情况下,两者有区别。广义相对论提出以来,预言了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光频引力红移、光线引力偏折以及雷达回波延迟,都被天文观测或实验所证实。近年来,关于脉冲双星的观测也提供了有关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引力波的有力证据。
% E2 g/ A. V2 W" U广义相对论由于它被令人惊叹地证实以及其理论上的优美,很快得到人们的承认和赞赏。然而由于牛顿引力理论对于绝大部分引力现象已经足够精确,广义相对论只提供了一个极小的修正,人们在实用上并不需要它,因此,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的半个世纪,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发现强引力天体(中子星)和3K宇宙背景辐射,使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广义相对论对于研究天体结构和演化以及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子星的形成和结构、黑洞物理和黑洞探测、引力辐射理论和引力波探测、大爆炸宇宙学、量子引力以及大尺度时空的拓扑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广义相对论成为物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3 l; x* X+ v! f5 J8 S+ |! p( O( \* g+ Y1 d9 y
3 i2 M+ }9 F& B( D

. Y& S+ s1 r1 e0 ^# T1 ~- e
) H6 R/ A. ?2 x! T. F& Z) B. W$ Q% q- N1 z

, c; ]; r4 Z/ V2 m3 f
9 x/ F" B7 g4 K
, g! M0 |. R/ C) p. A' ?' H2 \4 p4 @5 O# N9 s0 L5 @% o5 u

8 n, D, X0 g! u; |  _, o" B; Q) {
; s2 T" }$ H- _1 }; P$ V- K$ x0 O' H. a3 L

  o' X* r6 n% e9 s0 a. I' ~9 T+ @9 y+ @) T0 k. g

  h3 o8 Z% L3 t3 M
- T' y# P9 r! t& x# y
3 r! G+ g0 Y5 d2 U0 x7 p* m
9 |- H( k* h) r, B1 V/ E; |
3 l0 D( E0 o; s1 m! y2 Z$ N. H0 z4 E: [; F1 C. `: i( [

/ s3 k2 a- `% ]: ~. W+ B( ?0 V( I6 R3 K* [: O
/ ?5 H. r2 F6 H
% c- c$ ^: b: I: l0 l8 n
) y8 d% v- E2 h' [

: o( S( q5 }) ^7 @" o第十章 量子论" `" G5 {/ m& N% f0 F/ Z
  K% h' m8 m5 j# u6 w
量子论主要是物理学的一个实用的分支。而且作为实用的东西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它使我们有了激光、电子显微镜、半导体和核能。它一举解释了化学键、原子以及原子核的结构,电流的传导,固体的机械性质以及热性质,坍缩恒星的劲度,以及一大堆其他的重要物理现象。量子论现已深入到大部分科研领域,至少在物理学科中是如此。在两代人的时间里,理科的大学生们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来学。当今,它在工程技术中被应用于很多实际的事上。一句话,量子论在其日常应用中是一个很实际的学科,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证据不但来自商业性的发明创造,而且也来自精微的科学实验。) G! }4 f& b+ @. c
但是,量子论有不同于以往科学的显著特征.其一,超越了事物可测量性、或可确定性的一面,开始意识到事物的不可测量、不可确定的一面;其二,超越了唯物论,即物质决定意识的一面,触及到意识直接作用于外在事物(非唯物论中的间接作用)的一面。, i4 O& s8 N0 j3 v. X3 Z
有关第一方面的经典表现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是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最开始的思想大致是: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直观的看来为了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普郎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的数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6 I3 m, H& R/ z有关第二方面的经典表现是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是著名的证明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经典"实验了。一个粒子源,不断放出具有大致确定的初始速度的粒子,通过双缝,在后面的接受屏上就可以看到与光波相似的双缝干涉图样。按照Dirac的解释,这是每个通过双缝的粒子自己与自己干涉形成的。历史上曾经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可能是大量粒子相互干涉造成的,因为实验发射的是一束粒子流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粒子。因为粒子从发射源飞到接受屏上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六十年代有人为此做了个判定性的实验:把粒子流的强度调得很弱,使得前一个粒子到达屏上之后,后一个粒子才离开发射源。于是,可以确信,这样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单个粒子产生的了。实验结果支持Dirac的说法:屏上接受的粒子数足够多,则图样与大量粒子同时通过的结果一样。但是,粒子在通过双缝的时候,究竟是通过的哪个狭缝呢?按照Heisenberg的说法,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测量,那么无法确定粒子通过的是哪个狭缝;而如果我们试图去测量粒子究竟是从哪个狭缝穿过的,那么就会破坏双缝干涉图样。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一个狭缝周围进行测量以确定粒子是否从该狭缝通过,那么,干涉图样的确会被破坏。也就是说,只当实验方案原理上就无法区分哪一条路(缝)——无广义的好量子数(好量子数或“某种特征” )可供识别时,干涉现象才能发生;如果能用某种办法识别得出是哪条路(缝),干涉现象必定消失——已存在可供识别的广义好量子数。6 Q2 ^- ?' _# \
忽略实验的各种细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不那么严谨语言将此实验描述出来:我们向一个方向发射一个光子,前面有两个垂直隔离的缝,我们会发现,光子通过双缝后,在缝后面的接受屏上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光子撞击的痕迹。这是很迷惑人的,因为按照我们的常识,一个东西不可能同时通过两个缝去撞击两个地方。然而,当我们为了确定光子到底是通过哪个缝时,我们在一个狭缝周围进行测量以确定粒子是否从该狭缝通过,我们会发现这时候光子只从你观察到的那个缝通过,在接受屏上只有一个光子撞击的痕迹,而不再是两个撞击痕迹!这是很轨异的!看起来,光子似乎有意识,它意识到人们在观察它,所以它自主地改变了运作轨迹,也似乎,我们的意识在直接改变事物的运作状态!这很接近唯心论和神秘主义了。但事实是否真是我们理解的这样呢?; }, l4 [9 }6 _$ `. G
正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可测量性或确定性问题和意识的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两个看起来很迷惑人的悖论,分别为著名的“EPR悖论”和“薛定谔猫悖论”。这两个悖论都针对量子力学而产生的。EPR悖论是针对测不准现象的。简单说来是这样描述的:假设一个单一的稳定粒子炸裂成两个相等的碎片A与B,A和B飞离了一段距离,那么比如说当我们测量B的动量,由于量子的动量守恒,A的动量一定同时被确定了。要知道如果A和B已经分开飞过非常长的路程(比如十万光年),那么人们就不愿假设对B的一次测量能够影响A。至少A不可能即时地直接受到影响,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物理信号或影响不可能运动得比光还快,至少在光穿过A与B之间的时间之内,A就不可能知道对B实行了一次测量。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一种超距的作用。
3 p- ^% I. V( c# S# y( [爱因斯坦发现,对远离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作表观独立的测量,所给出的结果竟同谋合作得是如此充分,真叫人无法接受这种关于同谋粒子的想法。他将它嘲讽为“幽灵式的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为了消除上述悖论,人们只能肯定下述两个论断中的一个:“要么量子力学不完备,要么就必须假设存在超距作用。”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断然维护了定域性原理,否定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Y2 P+ x( O- A9 |% K2 g
为了对EPR论证进行实验研究,玻姆在50年代首先把EPR理想实验变成测量质子自旋和测量光子偏振关联的方案。这类实验早先由吴健雄等人做过,结果与量子力学的预言相符。而正是最令人惊异的地方:光子的加入,意味着这种关联一定是非因果关联!
( N! ?- M0 o9 V$ ?8 z/ x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J. S. Bell ) 在玻姆设计的模型基础上,用两个仪器分别测量两个电子的动量。然后根据爱因斯坦定域实在性假设,分别计算这两个仪器的测量结果的概率分布,由此提出了“贝尔不等式”。于是关于是否存在“EPR关联”的哲学论争,成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实证问题。而后来的从70年代初开始的10多个实验大多数都明显违反BELL不等式,与量子力学的预言相符。1982年ASPECT小组的“原子级联辐射”实验最成功,采用了一个快速声光开关,速度为10的负8次方秒,这一速度比光在任何仪器中传播得都快。前一阶段,澳洲的华裔学家所作的量子通信实验实际上也是这种“超距”现象的证明。这意味着定域实在性假定必定有什么地方不合理。
- y2 ^  a" ~" ]7 L1 @7 Z- m, Q“薛定谔猫悖论”是针对量子论中意识的作用问题而提出的,其内容是这样的: “设想有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只活猫。一个装有镭的容器及一个装有氰化物的小瓶也放在箱子之中。镭原子会发生衰变。在这个装有活猫的密闭的箱子里,如果镭发生衰变,几打碎瓶子,使氰化物从小瓶之中释放出来,从而杀死猫;如果镭不发生衰变,小瓶也不会破碎,猫会活下去。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在打开箱子看猫的死活之前,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因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而且,箱子中的猫会保持这种既死又活的状态,直到有人打开箱子,发现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为止。”这就是大名鼎鼎、威振科学界的“薛定谔的猫”,是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为责难同样也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哥本哈解释”而设想的一个“思维体操”。这个悖论到现在也没有人很好地解答。
, f# [  i) E; O# ]3 X9 c上述ERP悖论,其实质已经在触及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没有所谓空间、距离、时间的真实存在问题了。量子论认为,事物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测准,在这个论断里并不包含距离、空间、时间的因素,所以以上思想实验是可以合乎逻辑的。在我们的感知中,空间和距离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这一点,那这个空间、距离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只要有这个空间和时间问题,我们其实是可以同时确定粒子的速度和位置的,因为我们可以以一对互为正反的粒子作为代表,将两个粒子相隔很远,然后,在对某一粒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同时在遥远的地方对另一粒子进行测量,因为两个粒子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时间,由此,我们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同时测量两个粒子的状态——因为正反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没发生,于是,事物就是可以测量的,是确定的。
+ v  g4 L$ y! x8 N/ K如果量子力学是对的,那就意味着可能根本没有所谓的空间、距离、时间的真实存在。当然,爱因斯坦则是提出可能存在一种“超距作用”,也就是说有一种形而上的力量超越空间和距离在起作用——前提是,量子力学是对的话。这两种看法是既不同又相同的,其直接提示着宇宙的最深层次的奥秘。这里先按下不表。当然,如上所说,后来的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
  L# O/ b8 n6 ~4 v! V) X# k而上述“薛定谔猫悖论”,其实质已经在触及内在意识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甚至已经初步涉及生命的本质这样一个问题。如这个悖论所指出的,外在事物的存在状况居然可能是由人类的意识所决定的,那岂非整个物质世界都可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不正如佛家所说的“梦幻泡影”?又不正是唯心论的“我思固我在”?而这个悖论里那只猫居然可能有三种难以为我们理解的存在状态——“生”、“死”、“不生不死”。我们通常认为生命就生和死两种状态,而死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那这种“不生不死”又是怎么回事呢?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眼睛中看到的“生”和“死”真的是我们理解中的那种“生”和“死”吗?
2 S# \* `, y2 H  C/ u% F' T& f' l# a2 Z' p

* Y' ^8 E$ o) f
" \2 y, D) g* c# W: s/ [
. K. D4 `: }1 {6 r
1 D5 ~) [  A' F- ]" m6 b3 H4 i7 \& v9 p1 k3 Z6 F
# Q& ?2 `0 C* @5 j9 E; W) i  k/ f
1 e$ X& c" f! T9 W. @" j% q
* h% K! H* f$ Y5 ]- r
' f. [4 ^& d0 a- S6 f! M6 A; N9 B

' b) d  }; v- G' G
! v1 ]* g, k/ r0 i5 |2 }
) G1 F, f4 s4 F, j6 h, R2 [8 ]
7 r* P! Y- t* F4 W4 E7 ~
% @  x! P& O4 ^  j! V+ O! g
$ A5 v  M( O! f. F第十一章 弦理论
- C/ o. p( w7 \7 @) W/ m6 D
1 j& [) i6 T" v/ c5 m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30年里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协和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爱因斯坦这样做的动机不是我们常想的那些与科学研究紧密相关的东西,例如,为了解释这样或那样的已知现象或实验数据。 ' V! ^) J" [: k6 Y4 k
实际上,驱使他的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内在美的信念:对宇宙的最深刻认识将揭示它的最真实秘密,那就是,它所依赖的原理是简单而有力的。爱因斯坦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将让每一个第一次知道的人产生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 s  s- Y" r, r8 a
弦理论或者超弦理论是那些象量子和夸克等等已经溶入大众词典的诸多新科学专用词汇之一,但它们却很少能被人解释清楚。即使会议的参加者也会告诉你,超弦理论,象许多新兴科学和研究领域一样,涉及了许多高前沿的数学领域,并不是很容易能把握的。超弦理论到底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超弦理论:(1)超弦理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2)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3)超弦理论第一次将二十世纪的两大基础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到一个数学上自冾的框架里;(4)超弦理论有可能解决一些长期困绕物理学家的世纪难题如黑洞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5)超弦理论的实验证实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空间和时间的认识。* o1 z5 [& D- |3 V
首先,我们发现,弦理论描述自然界的活动还真有几分科学幻想的成份。举例来说、弦理论描述的世界并不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合理的解释是那些额外的空间维数没有被观测到是因为它们很小很小。要理解弦理论的高维属性并不困难。(参见《宇宙的琴弦》P. 180-181)+ ]- X6 b) U/ M* G; f  @
在弦理论中就有许多这样极小的额外空间维数,因此,微观世界并不象我们普遍感觉到的世界那么简单。在宏观尺度上,弦理论也可能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开始和黑洞内部的行为,而这些问题是以前的物理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失效的地方。现在发展的弦理论是有关时间和空间的量子理论,因此理论看起来也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奇怪。, d/ P) B% z" V6 x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象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这样的粒子,这些看起来象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给出这些不同的基本粒子。因此弦理论从一些非常基本和简单的单元就能得到宇宙的无穷变化和复杂性。在弦理论中,人们自然地可以得到规范对称性、超对称性和引力,而这些原理在原有的标准模型中或者是强加进去的或者是与量子理论相冲突的,在弦理论中它们都协和地统一起来了,并且是彼此需要、独一无二的
9 k9 {7 E# e* r4 m' b" Y3 m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 E8 U; C5 t4 @  ~, A" J最为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 Q7 t; i! b- x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那么,夸克和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夸克和电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英语里的“字母”一样。! H' m8 M  o) ^% D3 C/ g2 y! V  B
但是,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们的反粒子。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分为三大类,通常称为 “族”:轻子族,包括电子、中微子等;夸克族,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这六种夸克和各自的反夸克;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胶子等。非常奇怪的是,除了夸克和电子外,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组成更大的物质结构,例如,中微子总是在宇宙中独来独往,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媒介粒子则只在其它粒子间传递力的作用;还有很多粒子像介子、超子等都极不稳定,通常在极短时间内衰变成其它粒子。" Y, N5 i' x2 H% T# F: i
我们知道,电子能像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但电子能不能也像地球那样进行自转呢?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体在自转时,其转轴上有一个固定不动的中心点,电子既然是一个点状粒子,那它就不会有什么多余的“中心点”,它的自旋也就无从谈起。但科学家证实,电子仍然像地球那样,既公转,也自转,而且永远地以固定不变的速率旋转,这是电子自身固有的性质,称为“内禀自旋”。而且,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与电子相同的自旋。8 n- {; ~0 H9 w/ ]& B) e+ |
然而粒子的自旋与地球自转是不一样的,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粒子的自旋则是间隔性的,也就是说,它的自旋是一跳一跳着进行的。每一种粒子的所有成员都是相同的,我们不可能把两个电子或者中微子区别开来。而不同种类的粒子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质量、电荷以及内禀自旋都各不相同。这些基本粒子性质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在不停地自旋?这些不同的粒子还能不能找到更深层的、统一的内部结构?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在困绕着科学家们。
9 c! ]1 Z; _+ q" `5 I- _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粒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间没有关系的物质微粒组成的,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像被“隔离”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宇宙中,就会既无恒星,又无行星和生命,只是一个寂寞的、完全没有事件发生的微粒集合。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力,是它们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这些力从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 s8 @" ^9 n# `. d( I: V: l
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如果一个粒子不带电荷,则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 ]! t6 l6 w$ ^0 V/ W四种力的相对强度以及作用范围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则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 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则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  D+ ?2 e2 b5 p* z. \  t; E
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现在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四种基本力?为什么不是五种、三种或者一种?这四种力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强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而引力和电磁力却具有无限的作用范围?还有,为什么这些力的固有强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最后的问题是,所有这些力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根基?如果有,它们为何又分裂了?
9 k+ ]5 s, z; ^+ R7 r四种基本作用力的不同还导致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理论。我们前面说过,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但为什么物体的质量会产生引力呢?引力为什么很微弱却又能在宏观范围内起作用呢?比如说,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就是零,只有像太阳、地球、月亮这样宇宙中的星体,才有明显的引力作用。爱因斯坦把这个疑惑给解开了,他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解答:空间本身是有形状的,当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时,空间应该是平直光滑的,当一个大质量物体进入空间后,平直的空间就发生了弯曲凹陷,这就像一条拉得很平很直的床单上,当放进一个保龄球时,床单就凹陷下去,所谓引力就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弯曲而导致的。地球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地球滚入了太阳周边弯曲空间的一道“沟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不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么小的质量使空间的弯曲几乎为零。因此,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这里,引力变成了漂亮的几何图景,引力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明显结果。引力的本质就这样被广义相对论圆满地解释了。
+ d6 q. R* Z8 m! M: h3 Q但空间的几何形变却解释不了其它三种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似乎都无法通过空间的褶皱来实现。爱因斯坦曾设想,所有的物质都是空间扭结和振动而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一切,从树和云到天上的星星,都可能是一个幻觉,是某种形式的空间褶皱。若这种思想是正确的,另外三种力也必定与引力一样,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这样,四种力就统一到空间弯曲的几何学中了,空间弯曲的不同方式会造就不同的力。然而,在微观世界里,空间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无数的粒子在剧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嚣,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光滑的空间几何概念,在这里被破坏殆尽。- i" l* d. i+ z8 F
对另外三种力的解释需要量子理论来完成。量子理论研究微观世界里基本粒子的行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最终由数百种不同的基本粒子组成,由于质量小到几近于零,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变化莫测,毫无规律可循。在这里,力是由粒子的交换而来的,电磁力是由光子交换而来,弱力是由弱规范玻色子交换而来,强力是由胶子交换而来。例如,两个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光子在两个粒子间往来“出没”的结果,两个带电粒子通过交换小小的光子而相互影响,这个过程有点儿像两个溜冰的人在传球,通过传球,两个人的运动状态都在受到影响。其它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1 s* X0 j2 T7 w
但是,因空间弯曲所导致的引力是无法通过粒子交换而来的,而且,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自身质量不仅小到几乎没有,还总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从何谈起?因此,量子理论无法涵盖引力。
4 q! B. X% {- K  g2 F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不能统一,成为现代物理学最核心的灾难。人们很难相信,在宇宙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居然不是一个统一连贯的整体,我们对宇宙最深处的认识居然是由两个分裂的理论拼接起来的。为了能让两个理论协调起来,物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尝试,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法,要么修正广义相对论,要么修正量子理论。虽然一次次的努力都胆识惊人,但结果却一个跟着一个失败。
0 L0 n! Y! _3 [7 H6 H; b$ D一连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学家认真考虑:也许在基本粒子内部存在一种更深层的结构,这种结构尚未被我们所理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个新的理论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动一样,因此这根细细的线就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弦”。
# X7 H- S8 g' E/ t; p拨动吉他一根弦,你会听到一个音。拨动另一根弦,你会听到另一个不同的音调,因为不同的弦振动的模式不同。一个音乐家通过一个吉他的六弦合奏,使这些弦在不同频率振动,便可创造出无数美妙的音乐。像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弹出不同的乐音那样,粒子内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动模式,只不过这种弦的振动不是产生什么音乐,而是产生一个个粒子。不同粒子的性质由弦的不同振动行为来决定,电子是以某种方式振动的弦,上夸克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振动的弦,如此等等。1 t, _  K% x" _  E& t
弦与粒子质量的关联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动越剧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动越轻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当我们用力拨动琴弦时,振动会很剧烈;轻轻拨动它时,振动会很轻柔。而依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能量和质量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大能量意味着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因此,振动较剧烈的粒子质量较大,反之,振动较轻柔的粒子则质量较小。. ~+ }3 p: S9 `/ ^
依照弦理论,每种基本粒子所表现的性质都源自它内部弦的不同的振动模式。每个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绝对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实际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弹奏着不同的“音调”。由无数这样振动着的弦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伟大的交响曲。 在量子理论中,每一个粒子还具有波的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现在我们明白了,粒子的波动性就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f% d2 d' G: w  m  d' V
以前,我们想象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点状的东西,没有空间大小。但现在我们明白了,那一个个点粒子其实并不是一个个实体的点,而是包含有一片片更微小的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的振动乍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点,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更精微的探测技术。物理学家还发现,弦的振动模式与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关联也存于弦振动模式与其它力的性质之间,一根弦所携带的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动模式决定。
6 d; W* x, _+ W! x, W6 O1 z7 g/ h弦本身很简单,只是一根极微小的线,弦可以闭合成圈(闭弦),也可以打开像头发(开弦)。一根弦还能分解成更细小的弦,也能与别的弦碰撞构成更长的弦。例如,一根开弦可以分裂成两根小的开弦;也可以形成一根开弦和一根闭弦;一根闭弦可以分裂成两个小的闭弦;两根弦碰撞可以产生两个新的弦。但是当一根弦在时空中移动时,它就没那么简单了。弦的运动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三维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它的运动轨迹,必须有高达十维的空间才能满足它的运动(十维空间是数学方程计算的结果)。就像人的运动复杂到无法在二维平面中完成,而必须在三维空间中完成一样。" T% @) ]) l; C% j! R2 e8 g0 f
点粒子内部的空间不是三维的,可能还有很多维,这似乎非常不可思议,不过,认真想起来,高维空间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水管的例子。我们知道,水管的表面是二维的,但是当我们从远处看它时,它却像是一维的直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水管的那两维很不一样,沿着管子伸展方向的一维很长,容易看到;而容易绕着管子的那一个圆圈维很短,“卷缩起来了”,不容易发现。你必须走近水管,才能看清绕着圆圈的那一维。. h% @' n: j' s* B
这个例子表明了空间维度的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征:空间维有两种。它可能很大延伸得很远,能直接显露出来;它也可能很小,卷缩了,很难看出来。水管比较粗大,绕着管子的那一维很容易就看到。假如管子很细——像一根头发丝或毛细管那样细,要看那卷缩的维可就不那么容易了。8 u; b: t% i* F
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科学家业已证明,我们宇宙的空间结构既有延展的维,也有卷缩的维。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有像水管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维 ——我们寻常经历的三维,也有像水管在横向上的圆圈那样的卷缩的维——这些多余的维紧紧卷缩在一个微小的空间,即使用我们最精密的仪器也根本不能探测它们。那些看不见的维可能会有多小呢?我们最先进的仪器能探测到百亿亿分之一米的结构,如果那些维度卷缩得比这个尺度还小,我们就看不见了。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卷缩的维可能小到普朗克长度(即10-33厘米),是目前的实验远远不可能达到的。/ f8 q7 O2 G- o( ^) f& A+ M
理解了宇宙的空间有更多维存在,再回过来看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两个理论在日常的三维空间里是不可能统一的,它们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维空间里才能得到统一。
; Z* t- ~+ |& {3 q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三维世界和二维世界的例子。我们首先假设有一些生活在二维平面世界的生命,它们的世界里只有长和宽,根本无法理解第三维——“高”这一维。因此,它们对三维世界的感知只限于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的接触面,试想一想,一个平面生命怎么能够通过投影来想象三维物体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呢?当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接触时,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比如一张桌子的四根脚柱、人印在地面上的两双鞋印,更让平面生命摸不着头脑——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们不能想象,四片互不相连的印迹怎么会构成一张完整的桌子呢?那断断续续的鞋印上怎么会有一双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还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人!用二维的眼光来打量这些碎片,你永远不可能将它们拼成一个整体。于是有一天,一个足智多谋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它宣布,平面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向上”的第三维,如果顺着这些碎片“向上”看,其实碎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真是个惊人的见解,大多数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遭遇与这种情况非常相似,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它们就像两块互不相干的碎片,永远也拼合不到一起。但把空间“向上”抬一抬,把宇宙变为十维空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块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会令人震惊地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理论大厦的两根互相依存的支柱!虽然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无法想象和描述一个多维的空间,但我们却能通过复杂的数学方程推导出它的存在。7 E  H6 Z* {9 v9 H( a, ?% h/ [
超弦理论认为我们这个物质宇宙的产生是这样的。在宇宙的极早期,它诞生的10-43秒内,它的直径仅有10-33厘米,含有丰富的十维空间,所有的空间维都平等地卷缩在一起。在那样的空间中,宇宙的能量极高、温度极高,所有四种力都融为一体,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可以归结为一个理论。* _4 ^4 H+ z9 Z! j7 G: A
但是,这样高维度、高能量、高温度的空间是极不稳定的,就像胀气太多的气球,于是大爆炸发生了。维度被解散、能量发散、温度降低。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无限延伸开来,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可感知的宇宙;而另外六维的空间则仍然卷缩在普朗克尺度(即10-33厘米)以内。
9 z/ L# r$ V1 q2 K9 }& b+ A) w7 l当宇宙处在1032K这样极高的温度(这温度比我们得到的太阳的温度高1026倍)时,引力与其他大统一力分离开来,引力随着宇宙的膨胀而不断延伸成长程力,。随着宇宙进一步胀大和冷却,其它三种力也开始破裂,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电力剥离开来。
4 N, L! a; |& m8 o9 E当宇宙产生10-9秒之后,它的温度降低到了1015K,这时弱—电力破缺为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在这一温度,所有四种力都已相互分离,宇宙成了由自由夸克、轻子和光子组成的一锅“汤”。稍后,随着宇宙进一步冷却,夸克组合成质子和中子。它们最终形成原子核。在宇宙产生3分钟后,稳定的原子核开始形成。
& f* ^! e' ]! n1 Y8 v当大爆炸发生30万年后,最早的原子问世。宇宙的温度降至3000K,氢原子可以形成,其不至于由碰撞而破裂。此时,宇宙终于变得透明,光可以传播数光年而不被吸收。/ j" H( T) c8 f' t% z
在大爆炸发生100至200亿年后的今天,宇宙惊人的不对称,破缺致使四种力彼此间有惊人的差异。原来火球的温度现在已被冷却至3K,这已接近绝对零度。
4 s7 }0 t" c5 K  n4 m) d# r4 K1 m这就是超弦理论认为的宇宙的演变史,随着宇宙的渐渐冷却,力将解除相互的纠缠,逐步分离出来。首先引力破裂出来,然后强相互作用力,接着弱力,最后只有电磁力保持不破缺。% |1 Y9 g, w( c  }7 h- S
超弦理论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结果:我们的空间结构居然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空间和时间总是无限可分的,但事实却大谬不然。空间和时间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间的最小尺度为10-33厘米,时间的最小值是10-43秒。因为当空间小到10-33厘米后,时间和空间就会融为一体,空间维度就会高达十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空间还能分割,那也是我们目前所不能了解的了。1 ]# ^( G( f1 w" g7 L' J0 c
事实上,量子理论就是关于“离散的量”理论,“量子”一词的含意就是“一个量”或“一个离散的量”。早在1900年,量子理论刚诞生时,科学家们就发现,在微小的粒子世界,能量是一份一份发出的,而不是连续发出的。就像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乒乓球只能一个一个地买,而不能半个半个地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关于事物不可无限分割的例子。虽然当时科学家已经知道了粒子能量的不连续性,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何有这种不连续性,只是被迫接受而已。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与空间的不连续性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空间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才会影响到基本粒子的能量发射方式。
1 k9 _, Y7 m6 k! }- r# B  ~现在,我们基于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旧理论似乎必须被抛弃,在普朗克尺度下,弦是一段一段的,开弦就是一段线,闭弦就是一个圆圈,每一个弦片携带的都是一份一份的动量和能量。
" X9 V/ h, A8 h2 s' z: ]4 p) J空间具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我们宏观的空间结构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间包组合起来,在这一份份的空间包中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我们无法探测的空间裂缝!所谓“虫洞理论”中在空间中凿开一个洞口的设想,从理论上来说真的是可行的,这就是寻找相邻空间包之间的裂缝,然后用难以想象的高能量轰开这个裂缝,一个虫洞就出现了!可以说,小小的十维空间包以及它们之间的裂缝存在于我们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凿开一个虫洞。
+ w2 ?: s7 W, Z7 `! b5 [# R9 g; k
今天,我们深深知道,浩瀚宇宙中所有纷繁复杂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源头,人类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规律最终都可以被一个根本的规律所囊括。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以地球生命的发展为例:我们人类不同的人种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起源,而人、猩猩、猿猴又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以此类推,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相同的祖先,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拥有相同的祖先,最后,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同一个细胞——生命只有一个源头。
9 b5 w8 z2 E* E6 Q' T! s4 d宇宙中所有星系的起源也同样能够追溯到同一个源头,太阳系中的星体都起源于同一个星云,所有的星云都起源于相同的分子,所有的分子都由那几百种基本粒子演变而来。这样,顺着时间之流一直向上溯源,我们终于来到了大爆炸开始的时刻,在这里,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融为一体的,一切都归结为一点。) O) Q& t5 b  n6 P+ T4 }
宇宙从同一点出发,经过了10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进化出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但不管这个世界是如何千变万化,在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最根本的规律在运行,这就是宇宙起点时的源头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规律——所谓“万物至理”即是如此。 这个“万物至理”的理论似乎就是超弦理论,它建构了宇宙开始时刻的十维空间图象,随着十维空间的崩裂,超弦理论也分裂成两个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此后,随着物质丰富性的增加,它们又分裂成更多的理论。今天,我们不断向上回溯,终于描绘出了宇宙大统一的图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十维宇宙。
3 q+ {+ v, Y0 j然而,我们在深深惊叹人类伟大智慧之时,居然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理论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弦理论真的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智慧顶点了吗?它真的绘画出宇宙的真相了吗?有没有这种可能,它也还只是接触到宇宙真相的毛皮,还没真正绘画出宇宙内在的本质?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 弦理论真的已经超越了人类二分思维的局限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了吗?另一方面,宇宙内在的本质用人类的语言真的能绘画得出来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下去要反过来针对相对论、量子论和弦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真讨论的问题。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 e  y2 t/ N! q
! A1 u& Q4 O3 N) ^$ y5 h  {; m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质量、速度等物理量统一为能量,还将力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也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也即是说,其将我们整个物质宇宙统一成一个能量的概念,同时又将所有物质存在统一为空间扭曲的实质上去。这无疑是极具开创新性,然而,暂时忽略其重大贡献,我们发现相对论事实上还是有不足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相对论里是不能容纳爱因斯坦所谓的“超距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后来却被证明是存在着的的。由此,就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光速到底是不是宇宙中最高速度,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存在超光速?要知道,尽管相对论已经在很多方面被证实是符合事实的,但光速为宇宙最大速度也是其重要推论之一,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释,那相对论的理论价值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7 p( o4 X1 u/ C; ^  q( e9 ^" N爱因斯坦始终对量子论是充满怀疑的,.为什么爱因斯坦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观点呢?因为量子力学是对相对论的否定——当然,也必然是进一步的肯定!如果说,真的存在这样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超距作用”,那就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可能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并生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描述,因果关系可以表述为: “因为A的变化引其了B的变化(应该具有时间差异性)”,而并生关系则可以表述为: “A的变化和B的变化是一个外生事件的结果的两个侧面(不应该具有时间差异性)”.以不严谨的简单例子来说明,一个人撞倒另一个人,那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第一个人的”撞”这一事件,所以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倒”这一事件,两个的发生事件之间会有个事件传递和时间流逝的问题.而如果是地震引起两个人同时跌倒,那这两个人的”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存在事件传递和时间流逝的问题,因为是同时发生的,其原因是一个超越这两个人自身因素的外在事件的结果. “超距作用”的存在之所以会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冲击,一个原因是其会进一步否定爱因斯坦描绘的时空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爱因斯坦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空间扭结和振动而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一切,从树和云到天上的星星,都可能是一个幻觉,是某种形式的空间褶皱。也就是说,他已经否定了物质的真实存在性,其把宇宙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空间褶皱,然而, “超距作用”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否定了所谓空间的真实存在性—如果一个东西其作用居然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那这个东西本身就应是外生于空间和时间的,其应该在空间和时间之外!就好象你在水中冒个水泡,那其引起的波动必然有个在水中扩散的过程,而如果是一个事件不需要经过水中扩散过程,那其发生应该来自于水上.% Y8 D5 k/ P$ p! M+ G9 J4 H
同时, 爱因斯坦在解释空间扭曲的时候其实存在着逻辑循环的问题,当谈到物质的存在时候,他认为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空间扭结和振动而形成的,而当谈到空间扭结和振动的时候反过来又说是物质进入空间导致的.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物质进入导致空间扭曲,还是空间扭曲导致物质存在?看来,很可能物质的存在与空间的扭曲都不过是一个外生作用的并生结果!空间扭曲并不是物质存在的原因,其和物质存在是共生的结果!
: N1 f( p# w4 R- I另一方面,相对论还面临着量子论其他的挑战,我们知道,爱因斯坦认为,当空间不存在物质时候,空间就应呈现为平滑的一层膜,这意味着,当物质体现为质量近乎0的基本粒子的时候,空间应该是近似平滑的。然而,如上一章所指出的,在微观世界里,空间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无数的粒子在剧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嚣,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光滑的空间几何概念,在这里也被破坏殆尽。
2 g8 k1 H  ^2 m) I+ \! D正因为量子论中“超距作用”的实际存在以及微观世界无规则的现象,其直接地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冲击,这正是他无法接受“超距作用”和量子论的内在根本原因。4 K3 G" p$ F7 c
然而,相对论可能的不完善并不必然意味着量子论就是完善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一章讲到的,引力可以完美地用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扭曲来解释,但在量子论中却没法解释,因为量子论中事物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粒子交换而实现的,而引力却是无法通过粒子交换而来的,而且,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自身质量不仅小到几乎没有,还总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从何谈起?因此,量子理论无法涵盖引力。相对论反过来又对量子论形成挑战。3 f& e( x+ ~+ F. e& h
另一方面,量子论里面涉及意识作用或测量本身对事物产生影响,量子论自身也无法完美解答。其在面对意识作用或测量本身对事物产生影响的问题时候通常也是采用类似爱因斯坦解释空间扭曲那种逻辑循环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因为量子效应存在,所以怎样”、“因为怎样,所以呈现量子效应”是其在解答意识作用或测量本身对事物产生影响的问题时经常的回答。4 v) h1 E; b8 j& d5 J
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人类二分思维构建的理论当其接触到其不能覆盖的领域时,自然地会出现一个对立的理论与之形成悖论,最终两个对立的理论又会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理论。将其对应到相对论、量子论和弦理论的发展,我们很鲜明地看到这个过程。
+ q% y  g' a0 L2 D% ~0 G& ~弦理论为弥合相对论和量子论之间的对立而产生,其试图成为一种宇宙大统一理论。弦理论所可能覆盖的领域实在太过庞大,人们隐隐觉得这一理论的发展可能使得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重新回归简朴,即用一个简单公式可以覆盖一切宇宙事物领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运算规则推算出整个宇宙的事物变化。  Y+ Z+ k  I9 v" e: r5 F* a
然而,弦理论却有着致命的一个缺陷,其在未获实验证实之前,是属于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范畴,不能完全算是物理学。无法获得实验证明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没有人对弦理论有足够的了解(严格地说,现在还没人真正懂得弦理论!人们只是凭借直觉隐隐约约体会其潜在隐含的令人震撼的思想,但却也没人能准确描述这种思想的内涵!)而做出正确的预测,另一个则是目前的高速粒子加速器还不够强大——其实,弦理论的大部分推论都可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可能为了验证其某个推论,可能需要整个宇宙的能量,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弦理论有个自然的尺度,即普朗克尺度~10-35米。通常的时空观念在大于这个尺度才是有效的。而在这个尺度以下的物理,弦理论应会起主要作用。现在我们用加速器能够探测的尺度能达到10-18厘米。2007年投入使用的欧洲核子中心建成后,将能探测到弦理论预测的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并有望发现所谓超对称等,但还远远达不到普朗克能标。而把加速器能量再增大,需要巨大的投入,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v, t8 {$ n9 t1 M
另外,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无形的“弦”所构成,一切宇宙事物的变化不过是这种“弦”的振动、纠缠、粘合、分离导致的,问题是这种“弦”我们是用任何仪器都观察不到的,我们所观察到的必然只是这种“弦”运动的结果。这样问题来了,这样的“弦”在概念上是形而上的,其只存在于数学模型和思想之中。同时,我们知道,超对称理论是超弦理论的基础,超对称在哲学上讲,就是指物质存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是对称的,对称的意思就是辩证统一的意思。在哲学上,物质存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这个说法是不够准确的,我们在后文还会指出所谓超对称真实对应的哲学内涵,这个内涵可能连超对称理论的提出者自己都没能真正清晰理解!)。也就是说,弦理论的研究手段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而是利用辩证逻辑手段进行的思辩了。这样一来,弦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的,其研究的手段也是形而上的,其已经转变为一种类似思辩的研究活动了,其研究的结论也必然类似思辩结论,也必然是很接近形而上学的结论的——比如其所认为的十维空间,不已经绝对地超越了人类的感观认识了吗?$ m( f8 g; b/ R; l; j
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逻辑体系。”这句话浅白来讲,就是形而下学不断发展,其实也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其最终会逐渐转化为形而上学。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事物一旦到达绝对的形而上学阶段,其也必然立刻体现为绝对的形而下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事物一旦到达绝对的形而上学阶段,必然意味着一个超乎所有具体事物的统一理论的形成,而这个理论又必然是绝对简朴的,因为所有宇宙事物都可以由这一理论而得到解释,既然如此,其应该是世间所有理论的结晶,因此必然是绝对简朴的。同时,其既然是世间所有理论的结晶,必然可以映射出所有事物发展的内在机理,因此也应该在任何具体事物中都得到验证,由此,其必然是绝对的形而下的。
9 x5 M! F( e2 q3 j弦理论似乎在未来可能会走向真正的简约,然而,在目前,其却是最为繁杂和难以理解的东西,其所运用的数学知识超越大部分人的智力所限,因此,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也可能无助于大部分人对这个宇宙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弦理论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必定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一个理论如果根本性地超越了人类的经验认识和感观认识,其就将越来越难以难以被验证了,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人们所接受。于是,其就越来越走向玄学的领域了。: Z/ m9 u8 T* f' ?& a; S5 m! K
科学当然要在其既定的轨道上往前继续发展,然而,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科学未来的这种倾向,我们不仅要反思,是不是科学本身应该勇于自我否定了,通过否定自身来实现新的前进的动力和寻找到新的手段以引领自己进入新的领域了呢?2 i' A% t; f- O$ T+ `
我们可以注意到,当代科学的种种结论越来越接近东方古老智慧,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弦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种无形的“弦”所构成,而这条“弦”与古代中国阴阳鱼里的那条“太极弦”是何等的契合啊!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东方古老智慧里早就隐藏着宇宙的真理,并早就已经归纳为一套简约的精华化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由于我们始终都没有找到破译这套体系的方法,因此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N/ q# x1 _6 a2 I
我们一直以为这些古老智慧只是古人朴素自然观的体现,然而,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可能,这些古老智慧其实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宇宙学说的体现,其是可能存在的上一代物质文明通过某种特殊方式给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遗产呢?------毕竟,如果这些古老理论真的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宇宙学说的体现,那其是不可能只是由处于孩童时期的人类所提出的,因为没有走过高度繁杂,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简约——正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任凭其再聪慧,也无法自然地发现和绘制出元素周期表这样的东西。
  W0 y% W. K/ C而如果这些古老智慧真的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宇宙学说,那我想科学到了如今这个最终走向太一统的阶段,确实是有必要勇于自我否定了,要勇于向这些看起来玄而又玄的、绝对形而上的学说取经了。
, Z; S! c3 s* k' O) S那么,科学究竟应该自我否定什么呢?我想其首先应该自我否定自身标榜的绝对的“科学性”。我们其实已经知道,科学是建立在一整公理之上的,而这些公理最终都是建立在人类的感观认识之上的,由于人类无法超越自身,那我们无法判定我们的感观认识和逻辑思维是否能真实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是不可证伪的,于是,整个科学体系本身并不必然具有自己所宣称的“科学性”,科学应该勇于承认这点。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发展老早已经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了,其得出的种种结论,比如扭曲的空间,时间的相对性,意识的作用等等,都在不断地指出:人类的感观是有局限性的!而科学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悖论,很多悖论至今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又说明,人类的逻辑思维也是有局限性的!既然如此,科学有什么理由宣称自己绝对的“科学性”呢?其实科学家们也应该知道,科学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科学,乃在于人们对其的信赖和信仰,并不在于科学是否真正地揭示了宇宙的真相。正因为如此,作为以寻求宇宙真相为己任的科学家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应该认识到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应该勇于自我否定,进而实现进一步肯定。自我否定乃在于破除自身的执迷,勇于将各种玄学和宗教观点纳入自身的研究范畴,用各种玄学和宗教里面所包含的丰富的养分来滋养自己,这时候的科学或许已经不是科学,但也必然还是科学!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4-2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文章最末两段画蛇添足毫无意义,纵观全文得不出该两段所述结论,建议作者再版时予以删除。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没有贴全,再补充点。) J# z, P% D# |+ D6 A
; ?7 D) }1 d1 l. Y" r9 ]+ R
世界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人来自哪里,归于哪里?人活着为什么?神佛是否存在?唯心与唯物哪个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种种问题,在当今时代已经比较少人花毕生精力进行专门的思考了,但无可否认,自古以来,几乎人人都对这些问题有过思考,而真正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真的很少——但并不是没有!其实,在人类的典籍中,这些悟透宇宙玄机的人真的是很真诚的将其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了世人,但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和人类感知能力的局限,这些典籍中所讲述的东西往往无法被人理解,尽管人们在往往在现实中发现其所讲述的东西或多或少地符合现实,因此认识到这些典籍的重要性,但一些更玄奥无法在现实中简单印证的东西则被人们当作幻想或谎言。/ d! N7 c1 V& t5 b# r8 j0 V
      为什么想清楚了所有有关宇宙的根本问题的这些人将其所知道的如实告诉大家,而大家却无法理解或相信呢?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语言的乏力,很多宇宙的道理超越普通人的感知能力,用人类的语言讲出来在知识积累不够的情况下,无法为人理解,举个例子,如果在古代,有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而且这个球是漂浮在空中的,这种论述基本上会被当作幻想的结果,那时候的人们无法想像人怎么可能生活在一个漂浮着的球上,他们的第一个直观感觉是:那个球怎么不会掉下来?注意了,这就是人类的感知能力!在知识未积累足够程度时候,直接触及宇宙真相的人讲出来的东西,是无法为人理解的,而他们也不可能超越当时语言的局限将这种东西讲得让人理解并信服。2 z( t% H. ]4 {/ i
      人类无法理解宇宙真相的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前面讲过,人类的感知能力大多是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超越以往经验太多的东西是很难为人所理解的。但这并不是说人的这种认识模式是错的——其实大部分认清宇宙真相的人的初始思维起点也是日常经验判断,但这种经验判断发展为探索宇宙真相的过程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比如,苹果落地是个常见的情况,大部分人会因为经验而忽视其,只有牛顿才突破这种经验判断而直接触及物理世界的一些规律,但牛顿的思维能力能发展到这种水平并不是完全脱离了经验判断而形成的,其是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反思经验判断的不合理性。无论如何,超越日常经验判断太多的东西,对其的理解是要求对原来思维模式的反思和抛弃的,也要求思考者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因此,即便他人将这些东西告诉我们,我们也终究无法理解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 X' F# b- [  h
      正由于我们无法理解这些人的论述,我们转而寻求用科学的手段去重新探索这些奥秘,事实上,到当今时代为止,科学已经有了很高的发展,并且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也从来没停止过。这是好事,因为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具体知识的积累,将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些人的论述。但是,也带来了这样一个后果,即人们在经验性地信任科学的时候,已经将古人的典籍中告诉的东西逐渐遗忘。人们甚至认为,只有科学才能真正揭开宇宙的奥秘,以往的人们的思考其实是初级的错误的。这就涉及到了人们对宇宙奥秘认知的手段或途径的问题。
3 |2 {, l" J8 F9 T7 J: U4 ~, }    在当今科学时代,对宇宙奥秘或真相探知的唯一合理途径是通过已有的知识逻辑创建理论或修正理论,在进而寻求实际证据反过来支持理论假说。这是最符合普通人思维模式的方法或手段,但也是最漫长的一种方法或手段,甚至严厉地说,这种方法实际上意味着探知的宇宙奥秘终究是不究竟的,不完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方法意味着人是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或者说,人是作为超脱的第三方在研究宇宙。
3 S. C# g- ^2 L  h      然而!人终究也是宇宙的产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根本规律其实也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具体地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其实按照宇宙的根本原理在运作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宇宙规律支配下的思维在思考宇宙,这个结果就等于一个人要将自己从地球上提起来一样不可能!8 Q, e; u& t4 O% e; c; Z
      所以,以往探究得知宇宙奥秘的人其实不是按照科学的思维探索宇宙的,他们是从自己身上下文章,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如果你要认识宇宙,你就必须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你也就认识了宇宙。
& f/ o2 T$ Y8 p" j/ i      具体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其实这已不仅仅是个思维的过程了,也涉及到对自身的改变的过程。本文随后将由此切入主题,一个一个问题逐渐说明。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将继续讲下去。请支持。不过,由于主题太过宏大,语言乏力,在讲述过程中,往往有些东西在之前会先讲结论,再涉及相关内容时候再回头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其前提是怎样的。还有,我只讲不参与谈论。谢谢!
5 K, a- c9 s; b& W  s6 i$ Q  Y人的思维或意识如何而来?这是科学都无法准确解答的问题,有关科学告诉我们思维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0 }: P& p; \' m( T& c4 b# j' n; z3 Y7 I1 z      一、思维的本质是思维主体的一种运动。从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可知,思维的主体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单位构成的,分子和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微粒构成,而这些基本微粒只能处于物理运动状态之中。在分子角度上,思维运动可以被分解为分子和原子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反应。
7 [! J5 {: F" @# E       二、思维运动的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组成思维运动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反应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体的思维运动一般需要消耗生物体的化学能;非生物的思维运动一般需要消耗电能。" y! L% t/ @" C7 u
       三、思维运动可以被分解为许多个最简单、最基本的运算。既然思维的本质是运动,那么它当然可以被分解。生物体的思维运动可以被分解成许多个可以被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控制和操作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运算;非生物的思维可以被分解为许多最简单、最基本的物理运算。
  {; r( V/ f. q       四、思维运动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是对新获得的环境信息和之前的运算结果信息的综合运算,即思维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积累的过程,过去思维运动的结果会对现在和将来的思维运动产生影响。
8 \, t9 B7 K" P) x/ u      五、思维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不一定被思维主体所意识。一些思维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被思维主体所直接意识,另一些思维运动可以被思维主体所间接意识,其余思维运动则无法被思维主体所意识。就像光线一样,人们只能看见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光),其余部分(红外线和紫外线)肉眼是无法直接看见的。, p' @9 r- c4 R1 ?
       六、思维运动不一定能被思维主体支配和控制。其中一部分思维运动受思维主体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另一部分思维运动不受思维主体意志的支配和控制。; z9 p8 b1 t2 W' R7 |6 y
       七、思维运动因思维主体的思维组织体系的发达程度不同而有低等思维和高等思维之分。低等生物的思维组织体系较低等,具有低等的思维;高等生物的思维组织体系较发达,具有高等发达的思维。) W# w* _# U; x: W  Q# U. _7 _
       八、思维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思维运动是几乎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种本能,而不是人类或动物的特能。生物的应激性正是其思维的表现。生物普遍存在着应激性,由此可知,思维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
" C( g) @3 r$ V- o9 P7 [       九、进行思维运动的组织和组织体系可以是大脑,可以是某些细胞,也可以是其他组织。细胞之所以能进行思维运动,是因为组成细胞的生物物质具有强大的功能,尤其是蛋白质。+ J$ t/ e5 F1 U% ~
   综述科学对人类思维的研究结果,可知道“思维”其实是没有确实对应的实体的,它只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同时,在此物质运动过程中,会消耗能量。(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科学的结论中,认为非生物体也能进行思维,这是广义的思维概念。在狭义的思维概念里,这种非生物体的“思维”其实不是思维,比如计算机能计算,但其并没有思维。这种非生物体的“思维”,本质上是人的思维结果对物质运动的控制的结果。)然而,诡异的也就在于这里,我们知道这些物质(比如蛋白质,以及构成其的氨基酸)具有强大的功能,却不知道为什么其有这种功能。6 d# F2 [6 }! ?3 ^
      道理上来讲,所有物质的组成必须有相关的指示命令和控制,其才能按照一定程序或规律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特定的功能。就如系统论里所说的,一个有机系统必然有个控制机制和控制主体。比如,计算机,其生产和组装的命令是由人发出和进行的,这时候人是运动的主体和客体,而一旦计算机组装完成,其要运作,你还必须输入程序,这时候程序部分是控制主体,计算机本身是运作主体。因此,在人类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必然有些物质或组织是在充当着控制主体。这不难理解,但是,这充当控制主体本身的物质或组织,其控制行为又是什么东西在控制呢?. h% h8 J1 J/ D# M2 r/ x$ T
      有人说,在非线性系统运作过程中,系统个体的相互作用,自然地会导致控制主体(就如上述的大脑中充当控制主体的物质或组织)的形成。比如,一群没有关联的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往往会出现一个领头的人一样。这个逻辑没错。但问题也就在这个逻辑里。
: R& ]. V! h7 L% v     这个逻辑里存在着一个BUG,那就是运动中的个体必须有其既定的运动轨道或方向,比如,上述的例子中,人们要能结合起来,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目标,因此有其既定的运动轨道或方向,所以在相互过程中,才能达成一种均衡,最后导致有机系统(这个例子里,系统是社会或社群)的形成。而如果运动中的个体必须没有既定的运动轨道或方向,那其是不可能形成一种系统的,也就不能按照我们观察到模式使得整体以一定程序或规律运作。这好比量子层次里,无既定运行方向的粒子尽管集合在一起,却在做着混沌运动的模式,也就是不仅个体运动是无规律无方向的,整体运动也是无规律无方向的。
+ ~/ y3 t. Y6 Z! Z8 Q3 U% c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就清楚一点,任何微小的粒子其组合起来形成原子、细胞,甚至组织,甚至生物体,其一个前提是这些粒子在组合的时候必然是受到某种因素或力量的控制的。不然,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
( f, x4 E) g' z- p. V  有人又会说,你这个推理只适合物理运动,而不适合化学运动,因为几种粒子-尽管其没有既定的运行轨道或方向——在适当的条件下(比如足够的能量冲击)下,其是可以自行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物质的——而宇宙是具备这种随机条件的。这个逻辑也没错,但是,提醒注意的是,化学运动也是一种运动,只不过其是不同于物理运动的一种具体运动形式(之所以说是具体运动形式,是因为我们后面会讲到,其实整个宇宙只有一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而已。这种运动的实现,要求运动的基本粒子必须具备某种既定的属性。比如,某种物质,氧原子,其性质是会燃烧以及其他等等,而其之所以有我们观察到的这些属性正在于其是由既定个数的电子和质子组合而成的。而这些既定个数的电子和质子之所以在适当条件下会自发形成氧原子,其内在依据是电子和质子这些基本粒子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其在既定条件下按照特定化学运动模式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基本粒子可能在物理运动形式上没有既定的方向和轨道,但是其化学运动方向或轨道早就被规定了。什么东西最初规定了最初始粒子的属性?这个东西在道理上是应该存在的,这就是那个控制者。
( N5 o$ _+ @) S" v8 K0 N7 b9 k     有关宇宙最初粒子的最初规定问题其实是现代科学的终极BUG。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现代科学终究无法自圆其说,并且这是所有科学、哲学、宗教人士都面临的一个黑洞,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最终都掉到这个黑洞里去了。$ [1 y% V# W: J, @! Y+ m/ S9 M
      而所谓的唯物论的逻辑起点也在这里凭空建立起来——物质就是客观存在。这个定义将物质作为第一性,所有非物质的东西都是第二性的。也正因为这样定义,其对宇宙最初粒子或最初性质的控制问题是采取“本来如此!”的回答,其也就根本性地规避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唯物论不让你问宇宙最初性质由谁规定的问题,它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没有回答的回答,但是,这个回答显然是跟经验法则,即上述推理结果是相违背的,因为根据上述经验法则的推理结果,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 e& \; q( E# \3 c      而其他的思想体系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中国哲学界的传统分类,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 n% h; {1 C# v2 k% W7 S9 E      第一种观点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控制着整个宇宙。这种观点是最直接的最简捷的也最符合人们经验判断的解决方案,认为这个问题人类是解决不了的,那就外生个东西来补上这个漏洞吧。
% C6 h# x1 U1 C# |/ B+ ^$ W$ i+ Q      问题是这个最直接最简捷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最违反人们经验判断的,也是最容易被驳倒的。众所周知,反驳这个解决方案的问题是:又是谁创造了上帝?(也就是说,由于上帝是物质存在,那其是属于物质世界的,因此上述逻辑推理可以继续发展,质问上帝的起源,以及其行动的控制者)
% D; c: u8 u: _2 W# b4 a" ]$ E" h      第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说还承认上帝的物质存在的话,第二个和第三个解决方案则直接超越了人们的经验判断,并将人们的思路直接引向唯理论或唯心论。
; v$ X6 b: |. H3 k; |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认为,并没有人或神在控制着宇宙的最初粒子或最初属性,而是一种客观的理在控制着,但是这个理是没有形态的。这种解决方案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也承认理的客观性,但是超越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理才是第一性的。这种方案超越了经验判断,因此无法用经验判断法则反驳(因为人们的经验是在物质世界中建立起来的,这种经验是否适用于理,则没有答案,因此无法判断,也就是说上述逻辑推理发展到这里,确认是理在控制着宇宙的最初属性,但不能质问理的属性是由谁控制的,因为超出了物质世界)。
2 V+ N2 m9 p( _$ m* g" B4 L6 @      第三个解决方案则更进一步,干脆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认为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受意识控制的,意识是主观的,因此物质也是主观的。这种解决方案否认了我们现实中的宇宙的客观性,也超越了经验判断,因此同样无法用经验判断法则反驳。(也就是说上述逻辑推理发展到这里,落了个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的,其是主观的,想怎样就怎样,所以上述我们推理面临的最终问题不存在了)。6 J/ h0 Y1 `% y
      以上都是属于一元论下的解决方案,由于唯心论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为了寻求妥协,有人则提出二元论的观点,即物质和意识都是第一性。这是第四个解决方案,部分可以用经验法则(也就是说对于物质世界我们可以提出上述终极问题,但对于意识世界我们不能提出,但这种观点没有解决我们对物质世界提出的问题,因为其没有回答到底是不是意识控制物质——如果不是,那没回答,如果是,那物质是主观的,回到唯心一元论)
) ?, i3 }3 D, u+ m8 C: U  述终极问题其实对应着物质世界的尽头或来源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可以看到,在这里人类的经验判断也走到了尽头,我们想用物质世界中积累形成的经验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5 q# M5 m0 Z6 X
      上述哲学或宗教观点中,唯物论是止步于这个尽头,上帝论是创造一个外生的物质主体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是将尽头继续延伸,但在尽头的尽头还是止步了。唯理论和唯心论则是将问题扩展到了与物质世界有所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非物质世界,这个世界里,不存在任何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不严格地说,也就是这个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没有形体的。
3 M4 h% K2 O6 M  R      到这里,我们似乎应该听从唯物论的劝告,悬崖勒马了。因为既然超出了物质世界,我们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无法理解那个世界的内容的。毕竟,我们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完全都是来源于物质世界。也确实,历史上多少才人智士在这个悬崖上折腾一辈子浪费时间,有的甚至疯了,有的甚至直接跳下悬崖去。
$ U5 Y2 m* E- M& {+ T    姑且不论所谓的非物质世界是否存在、是客观存在存在还是主观存在。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要止步于此。如果是,那咱们就接受唯物论的教导,毕竟这也不防碍我们好好生活,健康向上。如果不是,那我们就要考虑一下,如何才能继续向前走了。* J" f: r" g1 z" {# v" V4 ?/ @- o
      依靠经验法则的推理显然是不行了。因此,这里涉及到了重大的方法论的变更。一些人走实证的道路了,也就是说既然防碍我们认识非物质世界的因素是物质世界对我的影响,那我就抛弃掉所有物质世界的累积影响,回归到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也许我能认识到非物质世界。走这种路径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古代,人们相对单纯,还是有可能达到的。只不过,走这种道路的人很多真的是在误打误撞的情况下认识了非物质世界的(后面会讲到,尽管从一个角度看似乎是误打误撞,但从另一角度看却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他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切实地抛弃掉所有物质世界的累积影响,是直接自杀消灭物质肉体?还是绝食不吸纳物质?还是隐居不接触物质世界的表象的影响。6 w4 v. g7 r+ w6 p) K( T* C
    另外一些人明白没有切实方法的实证是危险的,容易走入幻境,把幻境当作非物质世界(幻境是什么?这涉及到人的思维,我们以人的思维为论述的起点,现在还没回到那个话题上去。为什么幻境跟非物质世界容易被混淆,以后会讲到。这里提一点,在现实中,不管是真实认识了非物质世界的,还是见到幻境的,都容易被人认为是见到幻境,事实上两者确实也很难区分——至少对于没证道的人来说是这样的。因此,认识了非物质世界的人往往不会说出来,说出来也没人相信,或者知道其真其假,反而会被认为是疯子),因此其希望能在思想上理清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也就是准备继续以思维为手段。但是,这时候其思维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更,要根本性地超越经验法则。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走这种道路,也确实很多人确实找到了方向。6 |! b' ^+ d2 `4 ^! U) A
       综述起来,现在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条是实证,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但走到了就知道了;一条是思维,知道往哪里走,但不知道走到了是什么状况。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现代科学的方法,现代科学的依靠或产物是知识,而这两种方法的依靠或产物的则是智慧。4 Q, v, u! z  v# ~& s  K0 c
      实证的方法的依靠或产物是慧,所谓慧就是心中放光明(从字面看,是心上一颗慧星),这种方法适用于尽管不聪明,但本性淳朴的人(古代人大体如此,但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文盲,普通人属于这一类);思维的方法的依靠或产物是智,所谓智就是能利用万事万物透露的信息去了解宇宙(从字面看,上面是知,下面是曰,即知道别人或事物在诉说什么),这种方法适用于尽管本性不淳朴,但思维能力强的人(现代人大体如此,但也有很多思维能力程度不高的人,知识分子属于这一类)。智和慧既是上述认识方法的依靠,是因为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和慧才能实行上述方法,智和慧又是上述认识方法的产物,是实行了上述方法反过来又会增加其智和慧。同时,智和慧又是不能彼此分离的,首先它们在实行上述方法时会互生,慧高的人越是实行上述方法,其越能认识到很多超越物质现实的东西,因此其智也就会逐渐增加;反过来,智高的人越是实行上述方法,其越能理解到事物的本原应该是怎样的,因此会调整自己,所以慧也就逐渐增加。但是智和慧不同的人在选择上述两种方法时又是相互排斥的,因为智低慧高的人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其无法采用通过思维的方式去认识非物质世界;而智高慧低的人因为本性不淳朴,很难抛弃物质世界的累积影响,因此其也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去认识非物质世界。实行上述两种方法不要求人的智和慧达到哪个程度,但是如果要通过那两种方法去认识非物质世界,则至少要求智和慧中的某一项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没有,那就不适合去认识非物质世界,也认识不了非物质世界,他自己也不愿意去认识非物质世界。当然,大部分人都处于这种层次,没有哪一项特别高,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太强的探索自己归属或来源的冲动。但是,在学做人,学知识的平常生活中,其实也是在实践这两种方法,都会不断促进其智和慧的提升,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走上超越物质世界的方向上去。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智和慧都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是两种方法都用的,互相促进。
+ ?& b3 z% B+ K1 e" y& U      智低慧高的人通过实证可能可以真实体会到非物质世界,但是,如果其不通过思维的方式再进行探求的话,其依然不能真实了解自己;智高慧低的人通过思维可以理解宇宙的原理,但如果其不进行实证的话,其终究也是不能真实体会非物质世界。( C- ?' b1 f  @
      前者叫证道,后者叫悟道。
9 s7 {" u# T5 {9 n      佛家里,净土宗走实证道路,禅宗走思维道路。都是可以得道,但证道之后需要通过思维悟道,而悟道之后则需要通过实证去证道。
' ]5 Z" v" I  N7 [  R. n0 D. ^# K/ H6 p( x      释加牟尼应是双修,老子应是先悟道后出函谷关去证道。六祖慧能则比较奇怪,其按道理应是先走实证道路的(因为其是文盲),但却是先悟道,后承衣钵后隐居十几年去证道。弘一法师是先无意中悟道,然后意无反顾出家去证道,所以其一辈子苦行。
& k% V2 V$ d/ i: W9 R/ M. O- A  上述我们的推理过程是经验法则的运用,但经验法则的不断延伸居然走向一个让我们吃惊的境况:经验法则不顶用了!它自己否定了自己!7 l8 V8 Q9 p4 n! H; g
      经验法则被否定了,那我们怎么继续向前走呢?. i* O* I" H% H
      换个思维模式吧!我们要对经验法则进行反思:
& O( N* z4 U4 J8 G& x. P; f5 R      经验法则产生于物质世界,经验法则不适用于非物质世界,而我们想去探索非物质世界,所以,经验法则不适用!
1 R4 u+ L8 r1 W; z* I. e5 g! V8 z9 z& U      但是!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都是我们所谓的宇宙的一部分。
7 a2 e- q* }, L" M+ S+ }      因此!如果存在宇宙普遍适用规律,其必然既适用于物质世界,也适用于非物质世界。9 e* l7 K0 v; l9 x4 j
      进而!我们的思维模式——经验法则必然包含着宇宙普遍适用规律的因子。
9 L! s" n8 i# V7 o0 k& s2 F      这表明,我们可以从经验法则出发,提取出那个因子——也就超越了经验法则,然后用这个因子回来检验经验法则,进而再去推测非物质世界。  L1 {$ z+ d% P: C3 r; u! Y: j
      那么那个因子是什么?+ {5 h: Y! F- t- l  w9 P' W) y
    其实这个因子就摆在我们面前。2 z7 I* u7 ^6 s' j. n) y+ _7 A
      我们探求的是一种道理,而所谓道理是什么?就是事物运作的规律。我们探求的是规律,而所谓规律是什么?就是事物发展的固有轨迹。8 J0 z) i) X. Y1 o3 T
      那经验法则运作的规律是什么?经验法则发展的固有轨迹是什么?2 G1 Z. h. m7 Y- H
      这不就摆在我们面前吗?:经验法则自己否定了自己!
! l# L5 `! u) X2 q" Q      经验法则是不是宇宙中的事物?是!
( q% l# x3 D& f1 T5 T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听到感受到的种种是不是宇宙中的事物?是!$ m" R, I$ t& y) Y# U) a  p
      我们的语言、思想、情感是不是宇宙中的事物?是!, b0 R: R( t" x/ E6 t. n$ B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否定自己!
! U: I! G- I! R+ s3 t; y5 N( T      这就是宇宙运动的第一规律!我称之为宇宙第一原理!
2 \; c$ ^5 Y& `, r$ D5 ?2 O      
1 p3 p. u+ t! H  \2 }7 R: W    有人立刻提出疑问:
+ M$ L1 ]5 ]7 c" T# i9 f# j. F      就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真理”这样一句话,立刻有“那你这条真理是不是相对”的反驳。
. \' D1 t( ^: d! M' j      
2 l' H: V1 ~% i1 _2 o$ H      同样的,如果我所说的宇宙第一原理是真理的话,那不就反驳了自己?2 T9 ]4 l0 C% \. q" x+ U
      
, A0 T1 g9 j: g  q      因此,由宇宙第一原理可以发展出否定宇宙第一原理的推论:& z: B. w1 t- e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肯定自己!' N* u3 s( t! k5 T+ h) P  \8 B; \2 m
      
  |$ v) {( Q4 \+ T. w      , `& Y7 m& h% N
      我称之为宇宙第二原理。1 u  q% R& N* o' k3 k9 b$ o% P' z, ~( f
      6 r, t. M! J) o4 A5 Y( }% y7 j
      大家认为宇宙第二原理否定了宇宙第一原理。可是再想想,是不是真的否定了呢?没有否定!
) w6 ?) {( A  F- H3 t. j      
! ^2 b+ ~- F! ?8 o2 R      你认为没有否定?你再想想,确实否定了!
5 t: L. l$ s+ O7 B1 \   既然已经讲到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宇宙真相不可思议开始体现了。到这里,必然有人开始若懂若不懂,有人开始不理解了,有人开始讽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无聊瞎扯、逻辑混乱,疯子胡言了。这很正常,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宇宙真理了,因为如果那么容易被人理解,那就没什么价值了。老子说过:“不笑不足以为道”嘛。3 Q: d- [7 o- n; r: I/ t/ [+ T$ g. L
      当然,有生活阅历并对生活进行过认真思考的人不在少数,肯定在之前已经意识到这两个原理,但是,请别太早说,你早就明白了,因为意识到这两个原理和深入理解这两个原理之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3 y0 `4 y4 w7 m- k1 K5 a9 h4 E      那么,宇宙真相是不是就这两个原理呢?可以说是,但也可以说不是。我们随后会发展出更不可思议的结论。8 y) d  _/ t- N* z) |# D# n
      但是,在进行进一步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两个原理进行一些说明,以使得人们更直观地认识它并接受它。
% U* N9 [3 {& r1 P0 ^2 g      第一宇宙原理说明了宇宙运作的基本规律,它阐述自己的时候既否定了自己也肯定了自己。问题是,怎么可能是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呢?如果你出现这个理解上的困难,表明你在理解这两个原理的时候是用经验法则在进行判断。根据经验法则,一个东西不可能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但是,这只适用于经验法则,并不适用于高于其的宇宙基本规律。但你又会有疑问,经验法则不也包含宇宙基本规律的因子吗?怎么他们之间没得出相同的结论,而是得出矛盾的结论?瞧瞧,你又不明白了吧?经验法则因为包含宇宙基本规律的因子,所以有“一个东西不可能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结论,同时,宇宙基本规律的因子(就是该规律本身)又推出“一个东西既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结论,这不正是宇宙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的具体体现吗?5 x/ j5 M5 h* E* {
    
/ l0 g6 d) Q! z    再进一步,经验法则是用来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那物质世界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其是否也遵从上述两个原理呢?
! o8 R/ c) k! s2 ^* ~      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具有直观意义。在古代,这个问题是无法检验的,但在现代,由于科学高度发展,我们已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来检验了。
& |5 g3 |& A; Z) Q" l; [! r, N      问题可以阐述为:其一,我们将物质世界不断细分是否最终会否定物质?9 b7 P# ^; m3 n9 ^( ~( @5 r" t! \
      其二:我们将物质世界不断细分是否会肯定物质?( u/ k% e3 a8 K, Q* J2 \+ E
      
" O2 h; u7 @% L5 }! T( x5 j; f+ ]      现在还没有肯定的答案,因为科学家们似乎正面临着悖论和矛盾,将有关科学进展转贴如下(说明一下,以上有关思维的科学结论或总结也是转贴的,毕竟我不是专业学科学的,所以必须引用其他人的总结):, i! I3 j& W+ `# _
      
" X! ~- `  v) ?: T4 P% ~      。。。。。。。。。。。。从30年代起,人们把当时已知的电子、阳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统称为“基本粒子”,认为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砖块,这样就诞生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从40年代起,在约20年之间,人们发现的粒子已达30种,从而认识到“基本粒子”并非基本,研究它们的学问也就被称为“粒子物理学’了。" ]+ `, z( k8 x1 i
      当时,人们按自旋将粒子分为两类:凡自旋为h/2的奇数倍的粒子叫费密子,凡自旋为h/2的偶数倍的粒子叫玻色子。这样,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是玻色子,参与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轻子是费密子,而参与电、弱、强三种相互作用的强子既有费密子(即重子),又有玻色子 (即介子)。不论光子、轻子、强子,都参与引力相互作用。60年代伊始,由于高能质子加速器的建成,在短短的两年内就产生了寿命约为10-23至10- 24秒的短命强子。这样一来,人们自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粒子是不是有更深的层次?于是,夸克(国内称层子)模型应运而生。这种模型指出,在强子之下还有一个物质结构层次,即夸克,而强子则是由夸克或反夸克组成的。与此同时,还有弱作用不守恒和电荷共轭不守恒的发现。60年代到现在,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述的,关于统一场论的理论研究和相互作用粒子的实验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目前,人们知道的夸克和反夸克共有36种(它们有不同的“色”和“味”),轻子和反轻子共有12种,而由夸克和反夸克构成的强子已达数百种之多。但是,人们花了20年时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至今仍未找到自由夸克的影子。于是有人认为,夸克好像永远“禁闭”在强子中一样,只有用无限大的能量才能把它“拉”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夸克禁闭”问题。九年前有人利用电子计算机作非微扰计算,发展了一种格点规范理论,初步肯定了禁闭的存在,但依然不了解其具体机制。
6 w& e: m# Z* ?7 X4 N      
1 P2 c7 f6 f; r      由于各种夸克和轻子多到48种,而它们的电荷和其他性质又有周期性的变化,人们又设想它们是否还有更深的层次,为此也提出了一些亚夸克模型,但这只是夸克模型的仿制品,并无质的突破。这就向人们提出: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可分性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而且,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表明,量子化的场是比粒子更为根本、更为普遍的存在。自由粒子只不过是场在激发时的一种状态,在真空情况下,没有自由粒子,但场依然存在。这也许为最终消除爱因斯坦所不满意的二元论(粒子和场)找到了归宿。不用说,这一切还有待于深入揭示,新的突破必定会引起科学理念的革新。。。。。。。。。。。。。/ V7 @1 C% o' h
      " E! V4 C, B8 _: W8 c
      +++++++++++++++++++++++++++++++++++++++++++++++++
8 n# x% ?, k; A" e+ o      注意里面讲到的一个事实和一句话:一个事实是人们不断发现新的更基本的粒子,同时,又有一句话“这就向人们提出: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可分性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而且,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表明,量子化的场是比粒子更为根本、更为普遍的存在。自由粒子只不过是场在激发时的一种状态,在真空情况下,没有自由粒子,但场依然存在。”
" D! D  o9 Q* ~( y) D$ z      + j& Y& c! d+ s  i) b- v
      这间接在说明着科学家正在烦恼物质是否最终仍为物质,还是最终不再是物质的问题。这在间接印证着我们的原理: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必然面临着一个悖论!
! v0 J2 Z0 S8 S! j3 k/ e- X3 ^      4 l, G3 M$ {. m5 Z8 u
      另外,再看该帖子最后一段话:“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革命性的因素,暴露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某些局限性,并诞生了某些新科学观念,但是十分明显的是,它们基本上还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着。这些革命性的因素尽管还未使当代物理学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机之势,但随着它们的日积月累,必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导致新的物理学革命,从而使整个物理学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来一个大改观。”
2 q+ O6 H+ `0 \  F3 K      -----------------------------------------------------
2 [/ p/ u$ {0 |& @! [' }% m      我可以判定,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危机来临之时,就是科学否定自己之时,因为到时,科学家将不得不承认一种非物质存在甚至一种非物质生命体或非由物质产生的“意识”(不知道如何才能贴切,就姑且这样称呼吧!)的存在。$ p8 \( U, p$ D6 x1 V3 ~
    ! a5 ~  b% y( p  |' V, T* T5 _
    宇宙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的验证也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证。! I" z' G$ ~* h! v- t- B
      具体举例我不再讲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实证,当你面临重大人生转折或一些事物出现循环的时候,你就用上述两个原理去对照,你会越来越理解并接受这两个原理了。* C. T9 C0 f1 Y# I- h! F2 U
   我们上面已经讲了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接下来我们要推演出更不可思议的道理。; W2 x9 j& t4 z  b2 o. w  i
      推演过程很简单:& b3 {! e' Z, ?( N6 K5 l) F
      由于我们有宇宙第一原理:
8 H) F+ L4 C# m- \3 [1 }7 J2 H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否定自己!
( A$ B& K+ m1 v% m      又有宇宙第二原理:
8 D- z- _, _% n; n* E      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肯定自己!( M" T. g8 {' m3 H! j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如下几个推论:
  {" i5 d# a6 ^      A. 由于宇宙第一原理被宇宙第二原理否定了,因此宇宙第一原理是错的,宇宙第二原理是对的。则有7 a1 r' E0 p- X
      推论1:任何事物否定自己不是否定自己。3 y0 q  _( G3 ^. F) y1 S
      推论2:任何事物否定自己是肯定自己。
: o9 f5 K4 `9 p- C7 G, a  C      推论3:任何事物肯定自己是肯定自己。
( V1 A) c7 q1 T, c      推论4:任何事物肯定自己不是否定自己。
) y7 K8 `9 t2 q$ q$ A" u( m      B. 由于宇宙第一原理没有被宇宙第二原理否定,因此宇宙第一原理是对的,宇宙第二原理是错的。则有
$ ?7 N! |/ B7 Y/ D8 b" b      推论5:任何事物否定自己是否定自己。3 ]/ p' U. I6 D3 C- `: q
      推论6:任何事物否定自己不是肯定自己。
0 d$ s7 A8 n, r* ?7 E      推论7:任何事物肯定自己不是肯定自己。+ h# z2 T/ g' h8 v& A- c
      推论8:任何事物肯定自己是否定自己。* S/ j# @- G" f- K" W) g9 N
      2 w, v. I6 j4 D) b" |1 C
       大家先别晕,咱们先把这些推论转化为简单的经验符号。
3 H2 L$ u2 c3 K2 h- U       任何事物都有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一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我们将肯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说正面)标注为A,将否定自己的一面(或者说正面)标注为-A* M+ y8 s% l' ]% z! z+ h; N1 h
       则以上推论可以表示为如下8个经验公式:7 w2 q$ \  o0 M3 a- }
       -A≠-A
9 @: Y+ @: {' x( A+ k$ U       -A=A) l: G7 ?7 z) D# e1 J# x  K! [3 J
       A=A
. c9 Q$ ~% H" y- _       A≠-A$ Z9 L: S: x, u; k
       -A=-A
" a1 a4 V9 @1 Y# T* T2 v       -A≠A
. k& p1 c; X2 |1 P4 y" p0 j       A≠A' p8 z4 a1 K1 `
       A=-A4 K0 O: p' T- E- t/ O& M
    好,现在我们来研究这8个经验公式。
  i1 a0 y4 }  G2 A- @      很明显,A=A,-A=-A,A≠-A,-A≠A是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为了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就找个具体事物来代入公式中的A吧,就以人为例吧,假设人的对立面是神(不要执着,我们还不知道人的对立面是不是我们思维中所谓的神呢,这里只是个符号)。那上述四个公式可以表述为:人是人,神是神,人不是神,神不是人。3 I+ [. ^% O5 V1 J, J; s$ ^2 ^& I
       另外四个公式:A≠A,A=-A,-A≠-A,-A=A,用语言表示就是:人不是人,人是神,神不是神,神是人。4 u  X3 m7 T4 @' @
      1 D0 ]4 I% p- v8 k) K
      看出什么没有?
7 i" V, T" o+ Z* E      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是对立法,而不符合我们经验法则的是合一法。也就是说我们物质世界里的经验法则本质上是一种二分法(非此即彼),而经验法则的否定(可以称为非物质世界的经验法则)是一种统一法(即此即彼)。这二者都不完全,宇宙根本道理是二者的混沌二分和统一(为什么这么别扭的称呼?回头想想,你说宇宙根本道理是二分法,对吗?是统一法,对吗?既是二分法又是统一法,对吗?不是二分法,对吗?不是统一法,对吗?既不是二分法又不是统一法,对吗?都对!都不对!我们无法准确形容它的属性,因为我们的思维是二分法,我们创造出来的语言也隐含着二分法的因子,所以我们用语言去描述超越二分法的东西永远描述不完全。但是!经验法则中的二分法又隐含着宇宙根本原理的因子,所以,我在上面的推导尽管始终用的二分法,最后分析的结论却最终超越了二分法,神奇吧?)。
6 v3 F/ d6 w/ I1 c/ i      ) O- o6 M* X+ t6 r8 a( M
      关于,上面网友问的“我是谁”的问题,你看看我上面对人属性的推导,也许对你会有启示的,你可能会初步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不过提醒一下,这只是初步答案,并不是最终答案。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5 F# m  u5 q1 d, T
   上面两个宇宙原理推出了八个推论,我们如果把第一宇宙原理代表的内涵表示为阳,把第二宇宙原理代表的内涵表示为阴,那八个推论的内涵应该就是我们中国的八卦。我们称易经为天书,确实如此,它道破了宇宙运动的真理。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宇宙运动原理,那你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玄学之书,可以认为它是一本预测之书,也可以认为它是一本哲学书,更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科学教程,也可以认为它是美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书等等,但如果你没真的理解宇宙运动原理,你会说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个古代人画出来的涂鸦。
# `% M3 M0 Z( Z$ k" k3 {8 C$ ?      当然,我们不会去推演出六十四卦。我们下来要做的是推演出我们更关心的一些东西。即宇宙的本原是什么?物质世界的我们处于什么样状况?我们的方向是什么?0 H9 T- S2 L. \8 v' t' `' s
     以上我们指出物质世界的经验法则是二分法,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表示:
& ^4 Z  D2 x& V      A=A,-A=-A,A≠-A,-A≠A3 [; k2 H7 J. _7 K" Z
      4 p; b  t# R8 Z+ @, g* s
      我们A作为宇宙任何事物的一个变量,由上述四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 U% r9 H# d" Z
      A≠0,即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可以表示为任何数,但绝对不能表示为0。
' d* p& O, _8 v& k8 M. h      也就是说,我们物质世界的经验法则如果把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表示为相应的数字,但这些数字中绝对不会有0。  E& M; c, ^8 Z. p- Z* Q+ Z7 g5 s8 B+ o2 k
      
2 W1 S* x7 A' y      这个结论似乎很奇怪?是吗?
7 p9 v4 H' H+ d% x# \: z      但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二分法的,在我们的思维里一个事物的正面绝对不会等于其反面。如果我们把一个事物表示为0,那就是承认有一个事物其正面会等于其反面,因为数字0的反面还是0。
# p& Z! U5 N; H1 |7 h, t6 n      
( q0 M) `+ M5 Z+ S9 s      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好,你随便把一个事物代入A,比如,宇宙的真相,你会不会认为宇宙的真相就是宇宙的假相?宇宙的假相就是宇宙的真相?
1 q7 C! @7 A! P' {    
7 O: p* ?4 r) X: R# {, b) {    又有人问了,既然我们的经验法则里不包含正面等于反面的东西,那我们的数学——我们经验法则里的精粹,怎么会包含0这样一个数字?
7 q- C. n4 G! R3 P      对了,这就是我们经验法则里包含着的否定自己的那个因子,也是我们经验法则能超越自身并同时肯定自身的关键所在。也是阴阳图里,白色那部分里面的那个小黑点。
" F- M: L) Y! w$ g  C    
7 C# t" ?6 G& u    为了更容易理解推演过程,可以将A设置为1(不是0的一个数)。然后放进去理解。
6 U/ J' w: X+ N! g7 p7 B6 H1 n    整个推演过程及结论是这样的:8 o9 U2 Z& a) j1 ?& I7 q. Z
      4 T/ y, B5 r/ q. H
      物质世界的结论:A≠0,A=1  e# g* P, }  o" i* q, I4 D6 q
      非物质世界的结论:A≠1,A=03 g. M# Z$ j0 U: O2 F2 q: v
      . s: k& B* r2 G! s0 p0 l
      宇宙原理的推导过程:
* s3 k6 n9 H! p" I4 }$ ]      第一宇宙原理: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否定自己!( p+ X3 j# X/ I
      所以:A=-A
- P: P+ R" ?# K  x      第二宇宙原理:任何宇宙中的事物,其不断运作的结果是肯定自己!! E6 p# b: L$ n" A9 Q6 G: V
      所以:A=A4 Y+ c; I/ h& @4 L4 s
      
2 U) x) L/ ^( @: v. t: b- x/ o      所以,宇宙原理的结论:A=0# x$ X" w( Z8 X" t# b, O
    但是用宇宙定理的八个推论来推演
9 C* F- a/ {( a      A=A,-A=-A,-A=-A,-A=A4 [; h( f& Y$ u, [* J6 c+ Z
      A≠A,A≠-A,A≠A,-A≠-A  ~/ O; _' Y% l& o" P; H
    其结论是:A既是1,又不是1,既是0,又不是0。
7 L# k* A, ^3 x/ \! S* S% Q- N8 @( r    . q: ?0 a& ^0 [
    物质世界经验法则的陷阱是我们什么东西都要把它二分化
  P( T- b7 {- d5 ^, \% u      
5 k/ L3 r- _" t! n! f' Y  M       所以由八个推论推出来的东西A既是1,又不是1,既是0,又不是0。我们无法用经验理解。1 L; H$ L' Y4 T) R
       但是并不代表上述结论是错的。( n7 h% k" O& @- ]! j5 j( t3 j' K
       因为我们直接从宇宙原理而非推论推出的A=0,本身也是我们难以为我们的思维理解的。
9 i, A6 {1 P7 o       这个0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空或无,而是一个包含A既是1,又不是1,既是0,又不是0的东西。
5 B/ l! C7 ?) Q      
" t, E' ?0 x3 r- @4 s6 O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我们的结论。即将上述的推演结论叙述化。
' U6 f$ r$ F# Q" c2 Q2 x$ X3 U' L      
9 p) f0 s4 W  U5 U. G% N1 N5 L) x      首先,利用物质世界的经验法则,我们得出的结论,宇宙的本体必然是物质或非物质,但决不可能是一个既非物质又非非物质的东西,我们暂且称之为“色”。0 Y9 e3 F9 l; T% J; _
      
3 P8 U  L- ?) ?, `- @, g0 e      其次,利用非物质世界的经验法则,非物质世界的东西得出的结论,宇宙的本体必然不是物质,也必然不是它们世界里自己的存在形式——非物质,而是物质与非物质合一的“空”+ @' |7 h: A( P% b1 [5 R
      
6 r3 |8 e8 `8 e      最后,宇宙原理结论则告诉我们,宇宙的本体是另外一种“空”,但这个空并不等同于非物质世界经验里的物质与非物质合一“空”,其是更综合更本质的一种的“空”,由次,我们无妨将宇宙原理告诉我们的宇宙本体称之为“空空”。. [. {  `7 _8 o- J& I$ J+ L1 n9 `
    
+ A+ g. }: e. X. w5 O& y    由佛经而来一个成语“空空如也”  Q' h3 Q8 P0 z% R. a
      
! d- Y" A. b& z7 u" y+ E      “如”的意思,就是本来面目。" H4 K/ Z" Z9 f1 t
      
* v: h+ g. ^- I- o+ ]! A+ N# V      看来佛已经告诉我们:这个“空空”才是世界的本体(只是借用概念,不一定跟佛经意思相对,不要以之去理解佛理):。
4 ^) O+ j  O7 t, s3 U5 h! E( n* i" G      # ]6 I$ N% Q$ [; @2 }
      至于这个“空空”是何东东,看来我们是不必再探究了,因为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是无法理解的,只有真实体验了才能明白那种不可思议。$ w4 x; [1 k1 p5 a# U
    
+ s% Z7 [/ m, o$ S( Z    由以上对宇宙本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以下佛学中的概念来替代我们的结论,推导出宇宙的真相:
- n# }$ m* `0 M3 t" |2 M- y      
, w' T5 S" Z( X9 }; g0 J* w      % a. p2 _8 I* H& R' b  m
      1、物质世界里,我们科学方法或经验法则对宇宙主体的最终的结论必然是:2 N$ o8 ^6 b/ Z8 B
       宇宙的主体要么是物质,要么是非物质世界中的非物质。
2 ^0 p5 J" y! O0 ^& x       我们将物质或非物质统称为“色”
  U( R( ]4 z/ n; f! M       即我们的思维注定我们认识的世界要么是唯物世界,要么是唯心世界,但不可能是两者的合一。  }- I/ j7 _! f& V
      . S. R; p  ^( C, B- s
      2、非物质世界里,其经验法则对宇宙主体的最终结论必然是:* q) j# i, c& K  ~: X3 }2 p5 A; `) `4 T
       宇宙的主体必然不是物质,也必然不是非物质世界自己的存在形式——非物质,而必然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合一——我们称之为“空”(因为根据我们物质世界的经验,+A+(-A)=0,直观上觉得0是一种“空”的形态)。6 M" ~& C- C! F2 S
      
" q& G' i9 G. {3 d" n5 K0 t      ( J. n. e7 E0 O/ ]+ V7 F
      , G) N+ I6 w4 C- ?+ R" Y" L0 M; ?" c
      3、而事实上,超越了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认识的各自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根据宇宙原理
& V& V- Y+ A5 ?* |7 Z$ E. o       宇宙的本体是一种不同于上述“空”的“空”,我们上面已经将之称为“空空”。
+ N$ ?9 _0 |, q7 @+ t' p8 e: s      3 e# d* E4 Q) s: f
       这种“空空”是个很奇怪的东东,它既是色,又是空,既非色又非空。$ k4 B6 W! A9 w3 v
      
( A  w! K  X' A2 N5 f2 ]/ [      以上是关于宇宙主体的判断:1 I5 F7 d3 @7 I* J3 p* x4 {
      $ Y# R9 U) n' P" z
      下面是关于物质世界中观念中的宇宙主体——“色”,与非物质世界观念中的宇宙主体——“空”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 r) m' V' B. O9 w0 }) }% w6 [2 e      ; T2 f' A8 @( U
       根据宇宙原理或根据对上述“空空”性质的了解,我们可以判断(不一定跟佛经意思相对,不要以之去理解佛理):
  _+ A  ?/ M  \% n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f- z$ Z7 R* z7 T" m9 S
       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色非空,空非色。+ d0 s8 Q2 z/ {5 }4 w, C. N7 t# ~
      
* x& X6 |6 p/ t: t5 p       可见“空空”不过是“色”与“空”的混沌二分和合一——尽管我们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东东。其实,我们连“非物质”、“空”都还不理解呢。$ Q6 f" y9 \  y' `2 u
    
! V* S; f. |. A    补充一下,可以说上述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是我们物质世界中的辩证法之上的辩证法。
, q' q0 E3 K5 |' x7 T      4 N1 Z" P6 [" _' c0 o8 d
      
- W# m0 G4 p. g& J; U       根据我们物质世界的辩证法;
6 {: g, C6 d3 w* Z$ i. @; q7 x       任何宇宙现象都有两个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肯定并互相否定。) i% t4 ~0 q3 _* c. f  |% a
       但是这个辩证法没有认识到它也是宇宙的现象之一,它也应有它的对立面,对其进行再否定和再肯定。
9 C/ M) e) S! Z6 E" D      ! D! n! B; b3 @
       把我们物质世界中的辩证法的对立面补充进去,我们就得到了宇宙第一原理和宇宙第二原理。" ^3 ~8 @* O" w8 n# C  I( W
        物质世界中的辩证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们思维观念中的二分法,但是由于其是在二分法支配下的思维产物,因此,其还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辩证法,而非宇宙的辩证法。宇宙的辩证法正是宇宙运作的根本原理。但是物质世界的辩证法隐含了宇宙辩证法的因子,根据其自身的阐述,我们可以否定其本身,但是同时又肯定其自身。进而我们也就超越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达到了宇宙辩证法的水平。
) Q. k0 a/ j2 V0 D    大家觉得这两个原理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h; J  M# R5 D8 A
      % E8 p9 E5 e: U
      回头看看我们物质世界的辩证法,是不是也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8 U6 ?6 e9 I( K: g1 ^
       二者的相似性正是因为物质世界的辩证法是宇宙辩证法在物质世界的一个体现。& r, A! s4 l- X% V! z1 w
  宇宙初生混沌二分及合一的运动过程的描述。(根据宇宙第一原理及第二原理及现有科学知识推导)
1 t2 a( g9 S: E' N    +++++++++++++++++++++++++++++++++++++++++++++++++
( Y  b0 C9 o+ [" g/ v    宇宙本体(空空) 经过混沌二分及合一运动, 形成能量和场。
8 _' b: E0 M  q      能量是“非空”,场是“空”。
2 l' c# h5 _. U. d# s% L      能量隐含着场的因子,场也隐含着能量的因子。同时二者又都隐含着“空空”的因子。- {7 Z- i7 C- v: i/ m
      但是,
( {2 n4 _  \4 ?+ `( K2 Z- p' Z      能量是混沌二分起主导作用的产物,其将继续混沌二分及合一的过程。$ d0 ~6 H# p0 ~/ s
      而场是混沌合一起主导作用的产物,其保持相对稳定肯定自己。
8 x! ?( T4 u1 d' V* ~; f9 q      6 b3 P/ z  h" n7 W+ ~* d
      再下来就是能量混沌二分及合一过程的继续演进为正能量和负能量,负能量保持相对稳定肯定自己。
* O" k+ T1 a: `+ P      正能量继续混沌二分及合一运动,演进为光和粒子
7 Z& C# q0 r1 n& M. t2 m      光保持相对稳定肯定自己。
" u) f! Y, S/ {, N; ?, U# r2 K      粒子继续混沌二分及合一运动,演进为正粒子和负粒子。* |$ z  J- n$ P. H9 k
      再下去,由于科学知识不是很清楚,不敢乱推了。呵呵。& F1 l8 X/ Y# C+ o
    但是,混沌二分运动到最后必然是反过来否定自己,即终止这种形式的二分,走向另一种形式的二分。
7 G% L2 T$ ]7 ?" X& ?4 Z    
4 y4 {& {3 L6 \, 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4 l1 K9 }  u9 }
    注意:不要地将混沌二分和混沌合一简单化为我们辩证法中的二分和合一。
, L, `: f! [4 W1 _4 G2 l3 U5 w        1 k! M% v+ Y, Q$ ^
        说明:
. w9 D7 U6 t2 A6 @! P& G' Q/ E        1、以上所有对立的双方各自包含对方的因子,比如,光中包含粒子,粒子会发光,双方都是结果的混沌二分及合一。但同时,在混沌二分及合一的运动过程中,混沌二分是否定自己的力量,其推动着事物由反方(混沌合一力量占主导作用的结果),如负能量,不断向正方(混沌二分力量占主导作用的结果),如正能量,发展,从而使得宇宙保持稳定的同时不断分化发展。而混沌合一是肯定自己、保持稳定的力量,其将混沌二分力量分化的结果沉淀稳定下来,形成各个级别的稳定现象。  O0 R. a- L) B7 @
        7 C! a2 ]+ G1 j) R5 A7 n
        2、这只是推导出宇宙初生时的进程,下来一个图将是推导是宇宙要素形成后的混沌合一及二分,是描述在以上混沌合一形成稳定宇宙要素之后,混沌二分及合一转化为混沌合一及二分,开始另一种形式的运动。
2 T5 D3 W# x1 v* m   前面阐释了宇宙初生的原理及过程,可以说跟我们的先天八卦讲述的东西大体是一致的。( Y  Q  \4 G" A' q  o& L
      下面阐释的是宇宙形成之后各宇宙要素的运动原理及过程。
+ z6 o3 c/ N  G; C0 x" b  w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面我们推演混沌二分,分化出“正粒子”和“负粒子”,这两个都只是符号,不能将其理解为任何我们科学可以观察到的或检测到的粒子(我自己推导的时候一开始也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才会推导到元素层次上去)。
% ?+ R9 }# b3 K7 k  T4 x1 ]8 w      其次,所谓“正粒子”这个东西还是会继续二分的,至于又二分出什么东西,二分到什么程度停止,没法判断。我们现在只关注到“正粒子”和“负粒子”层次的。
3 m# b1 `7 v& F  s      先清晰这两点,你才会明白我下面所讲的东西。
7 C/ c9 P( \* p" t      5 x) z8 y* P5 v" B
      先举个例子。  c3 ^" N* Q! H+ t: B5 J# D
      ' E) J  K* u* t
      由“空空”演化出“空”与“非空”,即我们所谓的场和能量。
" }. {  \, m: `. ^      那么,既然“非空”,那么“能量”这个东西是否能为我们所观察到或检测到呢?
; W/ G+ |; H; G$ {: x$ X      答案是不行的,因为其从来没存在过。原因如下:
  X% W, Z- D6 G* C; U. m/ x      假设这个“能量”曾经存在,那这个“能量”在一产生就立刻被自己给否定了,形成了“正能量”和“负能量”。
# V# _; [1 M9 m% u      同样的,“正能量”也只是我们想像的东西,其是不能为我们所观察到或检测到的,因为其一产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转化为“粒子”和“光”;再进一步, “粒子” 也只是我们想像的东西,其是不能为我们所观察到或检测到的,因为其一产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转化为“正粒子”和“负粒子”;更进一步,“正粒子” 也只是我们想像的东西,其是不能为我们所观察到或检测到的,因为其一产生立刻被自己否定了,转化为我们无法再推导的东西。
, _7 Y6 ?1 e: _& L, t: T      
0 o7 Z2 O+ L/ Q, t. P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观察到或检测到的现象,比如“场”、“光”等等都是上述混沌二分和二分过程中的负方的产物。
5 Z, T1 b+ y. r# s      这和老子说的是一样的。
1 M# X- e9 i- Q& A' E# j      二分是阳,其只播种,但本身不会有任何东西诞生,% o7 ^; B3 d  _! k5 M4 O; Y! [3 g
      合一是阴,任何东西的诞生都是阴在阳的播种的基础之下孕育的。
- F5 U' m/ Z5 h6 O/ F/ p      打个比喻,天为万物提供阳光,但阳光并不能自行产生任何生命,
' G4 _8 E0 g# [; c      而只有地在承受了阳光的基础上,才能诞生生命。
! _8 G# y0 p# ?# C4 l      & Z& C/ V9 `6 P
      然后,现在我们转到“负粒子”的分析上来。  E. z3 S  W- F, W- {* c1 _
      这个“负粒子”你可以理解成就是我们物质世界的最小粒子,我们物质世界中所有能观察到和检测到的粒子、元素、分子、细胞、组织、物体、生命都是由其构成的。
1 }; W5 d/ ]; G' K      0 B& _9 @/ X/ }$ Z: ^' ~" P9 }
      但是,这个“负粒子”是不是存在呢?* j+ ]5 L# ~- Q8 G+ [
      这也就是物理界一直在追寻着的,“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是什么,是原子,是电子、是夸克。。。。。。?- C) F; g, {& X! j0 `
      但是,很遗憾,这个“负粒子”——“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也只是我们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0 B# l* E" l( S- z# k$ j
    
  f. M  V  x( d7 e0 t    事实上,不仅是这个“负粒子“只是我们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就连真正意义上的“场”、“光”也都是只能在我们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
, p; \) y* @1 K# ]; M* K      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别管它,继续往下看就明白了。/ P' N, H2 ^0 g% P7 C/ H: h
      
) J( M* l+ B1 D      如果我们把“空空”演化出来的“能量”标注为“正”,场标注为“反”,那负能量就是“正反”,光子就是“正反反”,我们的假想中的世界最基本粒子——“负粒子”就是“正反反反”
- F4 R; E3 b. S' ?3 v6 [      
7 ?; _3 Z! d$ v* }      理论上,负能量、光、“负粒子”如果碰上场那就应归于“空空”,因为场是“空”,负能量、光、“负粒子”都是能量——“非空”的产物。
) ?* b# K6 }3 j- c      那这样宇宙在产生的时候就应该是死亡!
# S) H8 W: y: U$ p) W8 V  M- [      也就是说,事情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正反”虽然含有“正”的因子,但其并不等于“正”,所以,“反”遇上“正反”并不必然归于“空空”,而可能是形成一种新的属性,比如“反正反”。
! z, Z; D- r% r/ j" L( f$ F% E      也就是说,场、负能量、光、“负粒子”是可以共存的。
3 K2 V0 z/ [& _! w      
4 }4 W. e" _/ i      但是,是怎样的形式共存呢?; ]+ ]) {% ~* D9 M# K
      这就是混沌合一的过程了。
$ ~9 _& _+ [4 J; y1 [1 S      由于“正反”、“正反反”、“正反反反”都具有“正的因子”,所以“反”——也就是场,与这些宇宙要素会相互吸引,走向合一,但由于不会归于“空空”,所以是形成一种新性质的场。
" [- k2 Q9 A" P; S% j+ e      4 U. S8 x+ H6 n+ }  B5 n8 E4 H7 d
      也就是说,科学家观察到的场,其实不是我们概念意义上单纯的场或“空”,其已经是一种各宇宙要素的结合体或混合物。由于这些要素与场的结合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我们检测到和观察到的场。
% m/ ~9 @* Y# w$ I      原始的场——“空”,我们已经无法找到。* B+ l' B. q  [2 S. ^( M5 F; V4 q
      " Q/ ~# b3 v5 y! n* q
      同样的,宇宙要素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光——事实上,如果只是单纯的场与单纯的光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实中观察到的光应该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却是现实中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振幅,也就是说可能是暗能量参与其中了,导致不同的振幅形成了不同的光。
" t; V2 j3 Z1 o6 k9 v" q: [1 w      
% z; y7 d7 U5 A      最后,场、暗能量、光、“负粒子”结合在一起,
( C9 i* ~# t7 \+ h' \! R      其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了我们现实中种种真实的粒子。6 ~6 f% }0 A9 f, h7 y0 q
      由于结合方式不同,这些粒子都有不同的性质。
1 X2 t6 n% }3 j& K2 O0 J  n      最后,结合而成的粒子各自性质不同,; n2 G; N5 S4 J8 O7 f
      由于“正”、“反”比例不同、组合不同,可能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互相结合,形成更高层次的粒子。
4 W$ x6 Z" m) @( K5 v$ n6 W      由此,整个物质世界开始逐渐演化出来!' A; [' h! o7 w2 d$ Q
      
. T& w4 ^, C4 g6 u1 K" m      然后,回到前面,为什么说,不仅是这个“负粒子“只是我们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就连真正意义上的“场”、“光”也都是只能在我们想像中才可能存在的概念!
% |  F! d9 z3 _( M0 K4 K      
( F# a! }  F. s# `9 A9 `/ b      因为,我们现实中观察到或观测到的现象都是混合体,无论你怎么分割或用什么试验手段,你只不过是找到了另一种混合方式的东西。你永远无法找到纯粹的那个东西。: V/ Y5 R. j# j0 v/ d; c
      4 _; J/ P4 H# A) j, |, [% P
      所以,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其实也跟宇宙本身一样是混沌二分和合一的。
7 V3 S/ Q" s3 B! r9 M 宇宙的本体是“空空”,我们无法理解但可以体会到的东西。
( W" @& f0 Y6 h5 W& u9 ]- x  本来想继续推演,但看来大家已经没人能理解了。8 B! i' G% _& B3 m# a3 g
  那大概讲一下宇宙的结论,下面将直接进入有关人的论述。大家可能会感兴趣。有兴趣的请继续支持!因为讲人就又容易理解了。
% G8 l6 d. o) v, v  
1 Z; T1 ~' Y1 {+ R* b1 T  n! N* d! w  宇宙的简单描述:
) U- f$ r; Z6 i7 Z4 }* h  
, Q$ @( u8 Q7 D. \. ~  宇宙的本体是“空空”,也就是道家讲的“无”
; L8 B( N; u5 z. p7 i  
1 g, v# L, m& W) e2 e3 E9 A  “空空”具备了我们上述说的“空”——场、“非空”——负能量、光和负粒子等的所有要素。反过来,所有这些宇宙要素都是隐含着“空空”的因子。
: K2 ]  i$ m* t4 ?  k  
6 {/ ~# g6 n% A! m' ?4 p  宇宙的产生就是“无”中生出“有”的过程——道家的“一”;
/ C% n. w' u( v; u  “有”就是“空”与“非空”——道家的“二”,0 U' B# D9 d( r% d* W- T
  “空”与“非空”混沌二分及合一则生出新的产物——道家的“三”,“三”的各种具体表现就是宇宙万物。
8 j2 _) s( K% `2 {  
0 w8 D, F! u  i! F$ ]  “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 e7 x# X" k+ E9 {' Q. _3 P" O: y
  就是讲我们推延出来的过程。
. S4 ?6 I8 X7 h4 k0 a) ~* W: V  
7 m, l/ Z8 \6 j8 ]/ X( N  宇宙万物的本体都是“空空”——也就是“无”。
0 k8 k  A3 M) b" @8 x  如果无法理解“空空”和“无”
4 W6 S1 [' }9 r5 @4 `, m  那你就用宇宙中的“黑洞”去理解。
! T" ]; G( h) b4 a  “黑洞”就是“无”" h% Z/ o) _" y' `0 `9 ?9 l; I
  无限小的点,所有宇宙要素的混沌合一;! ?( Z1 k( R( ~) b4 ?
  所有宇宙要素的结局——归于“空空”,归于“无”。
. i! y& k% M5 E3 J5 S3 G% X* N好,把话题转到“人”身上。
8 k, C& o7 K& l5 j* i  
7 t& A8 R* L( X, P  6 z+ I( ^( p: \( u
  “人”者,“无毛双足动物是也”——古代西方哲人如斯指出。
1 n. J. b3 t5 V+ n! t# L* b  无毛者,非禽也;4 K; `5 I2 S. p. B
  双足者,非兽也;
6 R" E- _- @0 h0 Y5 E* n  然则,最后一个词“动物”,最终又将“人”给拉回与禽兽同属也。
( ~+ e" F  E" ?  实则为“非禽非兽之禽兽”。5 Y& W$ o0 E' F% [7 p, E
  3 t& J3 w! i! X2 j- m. D
  “人”本身是“禽兽”,然则又不是“禽兽”;
: N: M8 [1 ?, z- A, F  其超越了我们观念意义上的“禽兽”,  p- ]8 \, m3 [( o
  成就了更高级别的“禽兽”。  X3 ~/ f& n8 W' T6 K
  
# |" u( q  x5 \; g* b  超越不仅体现在肉体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能力上。
3 j, P* C) `1 l, g  因此,要认识人,还是要从思维谈起。6 I$ b0 O: T, x; h
  
, V* @0 D% F! f: f  这样,回到了我们一开始的话题了。
- ]1 }% A, e6 @5 A, K# r, S前面已经讲过,“思维”其实是没有确实对应的实体的,它只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同时,在此物质运动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 J& {' o! S' N3 i: e7 m: x4 s8 l  而又如前面所讲过的,所有物质的最基本构成不外就是场、能量、光、及粒子(由于抽象意义上单纯的“场”、“负能量”、“光”和“负粒子”大家难以理解,那就直接理解为我们可以体会的现实的场、能量、光、及粒子吧,毕竟这些都隐含着前者的因子,只不过后者在现实中都是前者的一种综合体或混合物); {, i. m8 i# E5 d/ C" n7 C
  ) `* U6 c! ~% K# P7 ]
  因此,我们的肉体本身其实就是场、能量、光、及粒子所组成。
7 k6 e. r- B2 y9 ]' c  可以说,我们人身上是存在着科学上所称谓的生物场的," D, `; D! |- M" {- ?
  我们人全身也都流淌着能量;9 @" F5 x( C% e3 r4 }
  同时,我们人必然也会发出光芒的,这个,因为科学上任何物质的组成可以由其光谱进行分析(因为粒子包含光的因子,不同的粒子构成就有不同的光构成),所以你没发现自己有光,不代表不存在。
4 j7 J0 b1 D6 F: s0 m% b  最后,人也是由各种粒子形成的各种细胞、组织构成的。0 X2 q* L/ @, V/ y6 Y* Z9 n
 我们现实中直观的感觉是,人是由粒子组成的。
5 a4 M( C+ a. u9 X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p* p  w0 N4 `' u' s
  对!, y+ G+ [1 a  a9 \4 n% i
  但也不对!: k9 h. R" [  ]
  之所以说对是因为现实中的粒子是上述场、能量、光、及粒子的混合物或综合物,你说人是由粒子组成的,其实已经隐含着人是由场、能量、光、及粒子共同构成的论断。
. a: y6 g* Z" E9 `' a  e    i( c6 g0 ?8 y  w- y1 ?( `
  之所以也说不对是因为你理解中的粒子是二分法思维下的粒子,在你的认识中粒子就是粒子,其不是场,不是能量,不是光,你犯了片面性的错误。你会说你理解中的粒子就是合一法思维下的粒子啊,它既是场、又是能量、又是光、又是粒子,那你对了吗?/ D  q( S5 w1 s) Z  F  z
  
2 f" N0 a6 `0 g; l, k$ R# ^  呵呵,这下你全面了,可以说你对了。
8 r9 x8 N8 Q, q% @+ ~  但是!还是可以说你不对。: f2 V, x" C& M
  因为尽管场、能量、光、及粒子各自包含对方的因子,但其各自属性并不等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场还是场,其不是能量、光、及粒子,能量不是场、光、及粒子,等等。。
' ]/ A( \5 h5 c  
& \+ `9 g( e  x9 |  你可能生气了,会说这不是狡辩吗?) Z# b% d- a. w* ?$ d
  
" o; t$ X! R9 f, y: Y% @  呵呵,狡辩还可以进行下去,2 s4 \8 ]& Z% O* S2 n3 J
  其实说法也可以转变,0 ~* ~( g8 F$ C& X
  人其实也不是由场、能量、光、及粒子构成的,
  l4 s" {+ r" H  因为他们最终都是“空空”。
% r' G" b( o) X4 q+ f( q- I  
4 v# U8 U; m1 ^: E* A' w  反过来又说了,这个说法还是可以说它错,因为场、能量、光、及粒子虽然含有“空空”的因子,但他们的属性并不等于空空。
- H% \* ^/ I8 _  
# G7 _4 _3 z, b5 T  
7 W" m$ r: z& r  哈,你抓狂了!
+ S  m9 s$ p: P. p- ]5 \: P3 [  那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 j. p6 g7 c% f: K  呵呵。
& |- V: G$ I9 P$ p1 D4 z6 D% y  答案是以上所有答案都对,又都不对。
( K$ I9 V! V, l6 @( x5 s  这个思辨过程是让你知道你的二分法或合一法都会犯片面的错误;
3 {7 C, [! }% `; g8 f( \  一个完整的答案在人类二分思维或合一思维下的语言里是不能表述的,因为一表述就是错。. F* L# \1 ~" V4 I9 d+ {8 I) E
  但是,它错了,其实才是对的。5 A' ^; U6 O) T$ O% P  G+ R: Q
  你二分思维下或合一思维下的答案,你认为它对的,其实它才错了。  R7 ]1 p4 I) i9 Z# g8 b& |9 ^4 ~
   上面已经讲了,人本身跟万物一样是场、能量、光及粒子的混沌二分及合一的结果。. v! J. |: E0 ?9 y, d/ Y; M: B" o3 B  D
  而由普通物质到生命的产生以至到人的产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故事。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讲述方法基本上是要由科学逻辑来进行的。因为在物质世界里,否定科学是不合适的。: O* S4 j* e1 J/ h9 q* ^. J
  回到前面的论述,随着我们上述讲到的各种现实世界具体粒子的出现,混沌合一及混沌二分的力量会进一步推动物质世界的演进。混沌合一导致物质彼此相互结合(因为上面讲过各种粒子,各种物质彼此性质不同,有的会相互吸引)形成更高层次的物质,在此基础上,混沌二分则导致物质分化,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 N4 c6 z2 _4 U" Y& D
  物质世界演进到一定阶段,各种物质的混沌二分和合一最终导致在某种情况(偶然或必然?),一些物质的性质同时具有了自我稳定和自我变异的特征,这就是生命的最初起源。1 g2 _4 e! z4 f. ]
  
2 Y) k; a/ h& m/ e* i  这种生命的最初起源在我们的感觉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其实如果简单化看来,其不过就是各构成要素之间一种自我平衡的机制,就好像有特定属性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吸引互相排斥,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人与人关系一样。
, M! C' F$ O7 l% s2 k; f+ R  # k5 e/ s( p9 W8 F0 g9 h
  但是,这种自我平衡不是绝对的,因为与外界场、能量、光及粒子的作用过程,使得这种自我平衡必然是动态的平衡,也就是:平衡——变化——平衡,的过程。
2 h# N% T6 B$ Y' K2 q' K9 _  
2 u4 U% t- k* A8 D5 H3 d1 j$ s7 s4 H  生命的最初起源或者是某种高级粒子,如有机分子等等。
% s! ^8 i" ]3 ?& A# U' S  3 S9 b1 q8 u! d4 G  d* f
  这些高级粒子受宇宙基本力量——混沌二分及合一的推动,继续演化但同时又相对地稳定自己。由此,最终演变为各种最初的生命形态,如各种简单的生命细胞。* y4 \+ H1 p/ O2 V0 @/ q/ v
  * f# s- w- a$ x5 M
  又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各种最初的植物形态、细菌形态等等。
/ s6 N* \" Q! a1 J# l; X# K4 |  ' K* ]1 Z* v; ^1 ~
  又继续演化,最后导致各种生命体的出现。
! [, [+ \5 y3 y" w  
) w  Y" v/ L$ d9 U8 [& \$ F  这个过程并不必然是先出现一种具体的最初生命形态,然后演化出各种高级生命形态的。而更可能是一下子和陆续出现各种具体的最初生命形态,然后分别演进或相互演进的。( x0 v3 N; |) P3 _6 m* Y
  $ s. N- |  J: i/ o3 g
  严格的生命形态的出现是这些个体在自我稳定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出相对独立的进行自我控制的结构或组织。- L, @3 m! t0 y8 ?, W7 w
也就是说,生命的最初出现也许真的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神秘。
1 l: s: j( n" N% i6 R2 p: [  就好像我们看到电脑里变化的各种3D游戏动画画面,我们很奇怪其是怎么产生的,但其实在根本上其不过是0和1两种源代码的不断组合形成的一样。当然,电脑不具有自我稳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跟生命毕竟是不同的。我只是借其来解释生命的原理而已。) @3 t4 t% c7 I4 o
  ' j9 W: l+ w& U/ G2 S
  然后,就讲到意识的形成了。" L7 C) a" s! i+ x* V' V1 f
  由于个体在在自我稳定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出相对独立的进行自我控制的结构或组织。这些结构在开始并不具有我们所说的意识。5 A& W1 F0 W! l- h6 Q
  ( x9 V, M  e, ~4 U6 |* L# b; y' [
  而是随着与外界场、能量、光及粒子的交换或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自我稳定与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要求,使得其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来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变化。, A) `/ }6 Z! ^
  ) H. S# _3 n2 X6 C
  于是,在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种信息被储存在其“体”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又继续积累信息继续传给下一代。一直如此。
- S9 ]) T: l/ n- S  U+ F3 q  ' _* w8 I# m- L+ @& l
  可是,“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信息是否存在对应的实体呢?没有的。信息不过就是宇宙基本要素:场、能量、光、粒子的结合模式以及其运动模式。
* ~* \  A2 `" W8 B: J7 [0 c  B3 u  1 D1 Z- a% o* n3 a' T
  打个比方,你走路摔了一交,脚瘸了,你现在走路,两脚不平衡。这种状态就隐含了你过去摔交的信息。
2 s  m6 U8 z$ _$ k 另一方面,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场、能量 、光及粒子运动过程中的以往任何状态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其现在状态,因此,现在的运动模式或状态隐含着其以往所有运动的信息。6 Q8 m# @% u% ?
  
8 t- y% {! [8 X9 f0 t6 f  而正因为信息的遗传,下一代将按照上一代以往运动过程进行运动,由此,一个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到发育成人的全过程隐含着人生命形成及发展的全部信息0 H% J, r& l8 }# V
 信息的积累,个体运动模式的不断强化,还有,宇宙混沌二分力量导致个体结构的复杂化精致化及不断发展,以及宇宙混沌合一力量导致个体对自身的均衡化稳定化及不断肯定;最终个体出现了“我”的错觉。
/ W0 u  `/ Y- D& n! {  
9 E6 Z( C  x) P7 ^+ u  从“我”出现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疑惑自己的形成,疑惑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其不敢相信是宇宙力量自我组织创造了“我”,因此,总是寻求一种神秘力量来解释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从“我”出现的那一天起,“我”就逐渐将“我”与宇宙二分,不断进行自我肯定,于是“我”的观念越来越牢固,这些信息也融入了自身的运行结构和意识模式中,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9 U- s% U9 {% f. \, h: j "我"的观念越来越强化的同时,也是自身自我组织能力越来越强的过程,其积累越来越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反过来越善于接受宇宙中的各种信息,其作为二分法下的“我”,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改造宇宙的能力越来越强。
7 R- v/ c3 G; ?% f5 [1 e  1 z( J. W& R7 M, q% C# P
  但是,与此同时,合一法力量作用下的“我”,又越发感知自己离宇宙——自己的本原越来越远,其已经越来越限制在“我”的牢房里,宇宙中“我”之外的其他东西,对“我”的制约越来越小,“我”越来越强大,甚至要与宇宙——自己的本原相抗衡,因此,“我”不断地面临着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悖论,一方面更加发展自己,但是,却越来越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潜意识里极其希望重新融入宇宙,找回自己的归属。
  j: t. b4 @0 Y$ s2 s& R  如上所说,. B2 `, l2 H( ?. O* N- ?, Z+ B
  生命因为迷惑,为了找到自己的归宿,因此希望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因此不断发展,希望自己有一天强大的思维能力能将宇宙搞懂,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然而,悖论也出现了,其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肯定自我的同时,其却离自己的本原自己的归属越来越远。
  Q% o  s3 R' @& V    Q+ N! x1 X9 K; l
  1 }" w9 D$ F( g' x/ R1 a" f
  那么,是不是生命干脆不要发展自己肯定自己了呢?0 ]7 Y3 P" w# y& Z- A5 c6 |
  事情没那么简单,生命的奥秘也在这里。
6 a0 z1 t; P  w) Q+ x  B  打个比方,
, o1 H# n7 [# L: n% u5 q  低阶生命离自己的本原比较近,或者说其离家不远,因此象地震之类,宇宙本身发出的信息,其很快就能接收到并理解,但是,悖论却是其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因为其对宇宙认知很浅,其必然地要向高阶生命走去,以寻找到自己回家的方向。* {; T+ ]2 e* ]' Z+ ~. u0 A
  
( h3 N( B  z% _0 l  而高阶生命离自己的本原很远,或者说离家很远,因此宇宙发出的很多自然之音,高阶生命都已经不能接受到或理解了,但是,其悖论是其更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因为其对宇宙认知比较深刻,在其思想超越“我”的限制,摆脱这个桎梏自己的牢房的时候,其就会义无返顾地向自己的家走去。
7 Y: ^- U* Z0 Y# P' H  
$ c+ Q  i9 L- y1 w/ n% Y  低阶生命容易回家——因为其自我意识不强,但其也更不容易回家——因为其思维能力不强。
8 X0 M6 C" P3 \8 l  V( g+ p$ R- m8 v2 F  高阶生命不容易回家——因为其被自我桎梏,但其也更容易回家——因为其思维能力强,容易判别回家的路。
  [) E" t  g' i& [& i3 |7 V0 _9 e7 f  6 D0 |  U6 n& P( l. P% G+ a. B
  一个很神秘的圈!一个很神秘的悖论!
6 l' _& ]; ?* O; \4 h) u6 g: }  那么,是不是人死了,就自然回到自己的家了呢?
8 b6 Y7 U; K+ v8 `: d  宗教里说:尘归尘,归土土,似乎一切还原。
/ V. Q/ [* x( z' s9 P  但另一方面又说:灵魂会上天堂会下地狱?% @6 c# s& y9 g3 R
  
  w2 i( r& |8 M3 A7 {- ~0 r  到底怎么回事?
# Y) s8 z8 V/ o+ X  3 y& [9 d- f. W9 o, j6 c
  下面将接着继续阐述,这涉及了的将似乎是唯心的东西了。
5 ~# P% U3 ~. z/ Q/ y  `7 h
2 B! l( P8 o, L: p9 q3 O) u我们说,人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力量自我组织造就出来的“错觉”,那是不是说人的存在是无任何意义的呢?不是的,因为任何生命最终演化的目的是:以“假我”修“真我”。! b3 t% n3 S# q
  何所谓“假我”呢?就是我们感知中的现在的形态的“我”,但是这个“我”之所以是“假我”,在于其是虚幻的,或者说其只是宇宙本体的一种表象。你会说,“我”怎么会是虚幻的呢?我活生生的,能说会动,怎么会是虚幻呢?这个我等下再讲。
" V" _" H, h( ^  转过话题说什么是“真我”,所谓“真我”是很难描述的,如果硬要描述,那就只能说,其是人的“意识”或“思维能力”跟宇宙的本体“空空”的融合。这个“真我”不象“假我”,其是不生不灭的,与宇宙同体,其是“空空”,但却具备永恒的思维能力。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  D0 J7 \0 Y  先告诉大家这些结论,下面再具体细说。
; [/ q- y/ X1 x7 A; `3 T 宇宙本身是无知无觉的,也无自我意识,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天若有情或天若无情之类的话,那是人类美丽的幻想,由此,老子在其著述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宇宙是按照自身的法则同时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永恒的静止的。, d. G  r5 _, A% t+ w' r( E) G) ]* h
  . u& e6 z! @& R, p; C: j# c, p
  然而,上面讲过,在宇宙的自我运作过程中,宇宙力量自组织地创造了生命,由此生命有了所谓的“我”的意识,即有了思维能力或意识,我们称之为“错觉”。为什么说它是错觉呢?因为宇宙本身并没有这种属性。你会怀疑了,我们也是宇宙的产物啊,那怎么我们有这种属性啊?是的!宇宙自身的运作产生了否定宇宙无意识的东西,那就是生命的“意识”。但是,宇宙真的否定自我了吗?也没有,因为宇宙本体是“空空”,它可以容纳一切,但却一无所有。它的“非空”的一面创造了“我”,但是这个“我”的另一面却是“空”——所以说,意识只是错觉。: l2 r% ^3 H+ _8 T0 w0 y' K
  - s3 d9 n  h/ j( E: B
  然而,意识也并非错觉!它也包含宇宙的本体“空空”,即它既是非空的,又是空的。就好像我们上面分析“我”时所说的,意识真实地存在着运作着,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它的任何实体!
  \3 |% T! ^, `  R" M  这个现象就好比我们更上面分析物质世界或人一样,我们感觉中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断分析下去或探索下去,我们却发现,物质本身居然根本就没有任何实体一样——不可能存在着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所以有的科学家提出宇宙是由一种无形的“弦”构成的。) S" U+ K% l2 \
所以,我们明白了,意识也是“空”与“非空”的混沌二分与合一的结果。
9 ?% N& O$ M% M' N8 @' d  “空”是“场”,——它是永恒静止的;7 I& ^7 _7 W" K) O9 l
  “非空”是“能量”、“光”和“粒子”——它们是永恒运动的。" w/ Z2 i  b- _% g2 J
  
/ L/ c% y& P' j- q6 r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下来谈生命运作的机理。4 k1 \0 ]& w; U% x
  
& L. a9 I1 d  O% X1 T% B  生命的运作是这样的。
$ ^7 |# F# T+ m  9 Y  W6 z( S6 T+ B  {
  生命是上述的“空”与“非空”混沌二分与合一的产物。
. ?0 j6 w0 v! |6 e  我们的物质形态的肉体中包含着永恒不变的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场;其是“空”的;  @! L5 D! E% I" s. Y. r8 u5 R1 W
  然后,我们的物质形态的肉体又是由粒子、能量、光等永恒运动的宇宙要素组成的,其是“非空”的。
7 B$ N) b" ]7 x# o  - M1 Z* n- q2 Q
  粒子、能量、光和场一样本身也是不生不灭的,但其和场不一样,其是不断运动的,并且其运动轨迹不断变化,不断产生信息,促使生命的形态不断变化,而场则一直保持不变维持稳定。3 M: E! m: g9 a7 \" \3 V! [
  
+ w9 r3 x8 O( {7 ?, o1 Q% t. ~  粒子、能量、光和场相互混沌合一不仅导致生命物质形态的出现,也导致生命意识的出现。
0 J; E% F& N  R* s0 s  生命的肉体是粒子、能量、光运动的结果——占主导的是粒子运动的结果。
; W6 |' T1 \6 ]" j+ q  而生命的意识分为思维和情感两方面。3 e* E4 z- Y6 T
  其中,思维也是粒子、能量、光运动的结果——占主导的是能量运动的结果。) s' ^5 z( y- p! ?
  情感也是粒子、能量、光运动的结果——但占主导的是其引起场的波动(这个你可能很难理解,既然场是永恒静止的,怎么可能波动?这里说明一下,我们上面说的场是原始的纯粹的场,但是生命的生物场是现实的场,其已经是粒子、能量、光和场的混合物,纯粹的场还是永恒静止的,现实的场则是可以波的形式运动的。这里很难理解,我之所以不大想写,就是因为写出来太难了)。
4 z1 s' p+ t# A- v  那么光呢?光在生命中起什么重要呢?这个我也搞不大清楚,因为在实证中我还没看见光,只体会到能量的流动、场的波动及“空”,但还没体会到光,所以不敢乱写,但是根据佛说,在见到“本我”时,会见到大光明景象,如果见到了,那时我就大概能描述光是起什么作用了)" X* m* `4 U: W' X7 K& d: N* I
  7 N" B6 d9 N9 x
  以上是尽量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写的,论述里面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述,只能表述大概的情形,大家不要太追究里面逻辑的问题。写到这里,很多东西要靠实证了,描述出来终究都是错。! V  w" f5 ?1 `3 u2 V) A! V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实际上都是场、能量、光、粒子等宇宙要素构成的,但你要明白所有这些纯粹的宇宙要素都是不可能观察到或检测到的。我们现实生命的场、能量、光及粒子都是这些东西的混沌二分及合一的结果,只是这些无形的东西的表象。所以佛才说,世间一切是虚幻。
# P8 E! Y3 w7 X3 T1 T  7 H6 p0 L! A! {, L/ ^
  然后再来说,生命的思维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n# o3 t  \! a" ~) x: @, o) V
  我们的心是主宰情感的器官,脑袋是主宰思维的器官,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既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并不是科学里所说的完全是脑袋主宰人的一切行为。- i& Y  l5 y! e' q. I! n
  比如,人的思维告诉自己没什么好恐慌的——理性。
) N" r4 y. b8 w% }* o. d  a8 D8 m  但是,心却恐慌得要命——感性。6 _: \& K8 u8 t8 H* |
  理性和感性既相互加强,又相互冲突。2 i: p0 r: s1 ~2 B; o. |
  , e9 S( C; f! D/ t, U" Q9 D
  心跳是本身场受外界场波动影响而导致本身的波动;5 I3 v" d1 L/ O! u
  思维过程是能量运动的结果。
! P3 d3 O; F5 i' d( o$ i  但是,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9 D2 P6 o1 i) G7 g
  思维(能量运动)可以加强或弱化心跳——场的波动,
8 g- l# R, E4 k, R8 }  心跳反过来可以加强思维或弱化思维——能量的波动。
6 {' X+ `, `: A- h6 P9 Q  
" i, r8 C! Y* v% c% z6 _0 U  心与场有关,其内在要求回归“空”,静止;
" T% f  Y3 v; B9 t# b  脑袋与能量有关,其内在要求“非空”,运动;
& B) {# p4 x( x9 m6 W7 R  二者一旦产生矛盾,人的各种痛苦就产生了。& t, D. x1 M9 ?/ M/ Y. k8 R
  
' }/ M# A6 r5 |, _% P' ^# W  唉,千思万绪,好难表述,大家将就看吧。如果哪天大家觉得我是在胡言乱语了,那我也就正好罢笔了。
4 m4 g: ]: k8 u+ B0 o  所以,人有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3 h+ J3 P2 K5 i! I% A: s" _
  
5 L* f9 y: n3 o1 w4 E1 y  其一,思维不断发展,但是二分出来的现象越来越复杂,导致波动越来越大,人越来越烦躁不安,因为感知离本原越来越远。这是现代人的普遍感受。* c  E& |  G; Z; K
  
2 f9 T9 u4 _/ G. Y9 [9 h+ Y' r  其二,心越来越静,但是,导致思维也越来越蒙胧,钝化,能量运动停止,整个生命出现衰老,腐水一样的感觉。这是很多修道的人的共病。
4 y; u& x* \3 S6 d3 W# V- @  * K' _8 M" t9 l
  宇宙的规则告诉我们,这两种都是不完全不究竟的!4 H- w1 _  a! f' S
举个例子,让大家理解所谓的动与静的混沌( a, G( v8 E& T1 j  ~8 i( B
  
2 n: @' m. X, m; q" r; t0 a# b  有一个圆盘,不断旋转,2 U, D% a; E, y/ n. z% ]. J
  表面看,是圆盘外围转得最快,
2 }) Y- |( a, z$ f$ M4 V  但实际上是越往圆心的地方越快,
0 }& z1 t# B( [  c1 B4 o8 r5 V  到了圆心——一个无限小的点,3 r  j; `* o& Q4 u4 p+ f
  你看它似乎是静止的,
8 A$ N: z2 Q+ {3 O! Q5 U  其实它又是运动得最厉害的!- z/ x5 g5 m. Y8 g) s9 E2 j
    B3 M4 ^7 h( e/ ?* J/ y8 L
  静者,动也!
9 D3 F. S. z. U" T) D, m& O  4 Q) @  F8 F) H! G/ t3 b) c# ^5 c
  黑洞就是宇宙这个大圆盘的核心,其无实体,无面积无体积,
5 a7 d' U: p: u1 n; b+ d3 ]  p: G  其是永恒静止的,) Z3 H( t% Y# I- j" B
  但其却也是永恒运动的。
* ]1 Q% |3 A# k  
0 G/ q$ \5 |- I9 U, z- ]  宇宙万物处于圆盘外围,被转得头晕目旋,不断轮回,痛苦不堪,
/ b, {0 ?8 A3 P1 o  只有回归到圆心,那个没有点的点,* _# U1 p& d* M3 E& n
  永恒的静止与永恒的运动共存!
" _( k$ v7 n# D9 b+ x 再举个例子,
: |; F) Y" g' W4 @4 a# Z  $ Y7 r9 c2 a2 \( W3 \* [# L2 O
  武侠里2 t! Z3 [0 ^' p7 S; n% a2 @
  某人抡起大刀,
5 X; x+ w8 W  \  但见飞舞越来越快,, |( F# ?) E' P8 o
  只见刀光满天,7 U# S" O4 @% ?) @$ m
  最后,' W% A  `& ~# `+ k; x- D6 g
  竟然连刀光都没有了,4 F& I( S1 x% @- y
  
4 }0 q  N) c4 |: |6 [( J; U; _. N  但是,有人往里泼水,: w* p: _6 k6 W6 r( l* v
  竟然全部反弹。
0 N; n8 ]% T; p% a0 d& ~1 m  " V. J" d% P% _7 e! }4 W4 W, E
  刀已经成“空”,
% l( z! ^9 U3 l  就连刀光也已成“空”,
# I( g- _) }8 M# z+ Y  二者你都不再看见其形,
$ _, T, N# }- U( }2 `' d, O8 g: b  * A* Z2 I' a0 G' k/ Q; E
  但是其果真“空”乎?
! B. [8 S( P' I8 L  非也,
* E8 M0 Z! U, H  其才是真正的“非空”!
6 j7 v  _% V4 \) C3 ^" n" Q' D/ K3 A! s5 N! P
以上所举两个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对于宇宙本体而言,其实没有正与负,没有动与静,没有“空”与“非空”之间的差别的。
+ F3 h- i0 m* w; f2 m  
3 |( r9 I" g. y7 r/ T, }  但对于处于宇宙圆盘外围或作为宇宙本体表象的我们,意识的结果却是有正有负,有动有静,有“空”与“非空”的绝对差异的,这对立的两面是不可能共存的。
% F# L% x( w. ~3 s4 z  ) t( a, f. N# e- L6 Q! w
  原因在哪里呢?
2 L5 _) j* t$ D) }2 U7 u& ]; e0 O  因为我们是不够动,又不够静,就如圆盘外围的一个点,你说它转得快吧,又不如圆心转得快,你说它比较静吧,又不如圆心静。
% V% d, o5 W% _  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现实事物的混沌二分及合一——动与静都不够纯粹,但是动和静却又相互搀杂。由此,我们有动与静的二分,又有相对论的动和静是相对的,时间是相对的结论。
8 n8 X" w/ l6 y- O) h1 A  
) g( |& |6 K$ Z' I3 R! B5 e5 ?3 g; z! A  
& d; k1 W; y8 A1 ?7 N  而宇宙本体的混沌二分及合一则是纯粹的动与静,正因为其够纯粹,所以二者完全融合,成为我们论述“空空”时,指出的,其等于“0”。其没有动与静的区别,动与静的是绝对的,时间是不存在的或没意义的。9 E3 X0 w8 n, E* a# Y
  - |8 R! i3 ?0 u( S
  这是回答前面网友问的,混沌是什么一种状况。
4 O% r4 p- a7 m) X0 c0 f  另一方面,我们也就明白了。+ W9 d& N/ |4 a# p
  宇宙的本体本来就是绝对的“空”与绝对的“非空”完美的融合。% ?- w! Q; a* H9 O
  
5 t% i  _8 F( Y% o0 R  f) z0 |  而我们现实中的各种物质只不过是“空”与“非空”的残缺的融合。
! S  w* w4 ^4 }# L; G& v* x  7 {# W" P* J# `& C+ p7 l9 m: f
  所以,佛说,世间是“有漏”的——不完美的,所以不管你多幸运,
& h& x4 \- n0 r, U  ! a6 }* h/ B7 k/ Y
  有多大的福报,你终究是痛苦的。  s% B' ?1 F. F, ]/ Q: h3 C
  
* F+ Y8 |4 \; h  而宇宙本体则是“圆融”的——其是完美的。
. H6 Z" H, n6 ^! x) d  
! c/ z( `; q  ^  k3 L  再进一步,我们也就明白了,; u9 Z9 J' _# a7 y1 d+ d3 K
  
" }$ b) b) Y$ P  i  所谓的“空”与“非空”
* ?5 J+ }! P; E8 B0 ]2 i2 P2 s  ) L$ E# L4 M  \$ Q- e& Y9 H) W. M
  所谓的物质与非物质4 X, G9 d0 P* |
  2 M! w. C: z: V% A8 |: V. G0 w( r
  所谓的正能量与负能量
* p- O9 j7 b, Q9 {8 H, `) e2 o( |" ?  
9 y* s3 R& M  o  所谓的唯心与唯物
0 y+ e! J& [6 d4 s- |; y  ( s9 H0 l5 h. S
  其实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s' s2 ]0 N5 n6 ?- k" z
  
1 p" {: l" F0 v. o, u) i  物质只不过是宇宙本体处于一种比较慢的运动频率下的表现
: n0 e! v/ V% W% q3 ^  
6 i& H, O' b" x  就好像我们说的宇宙那个圆盘外围的一个点,$ N+ b! N6 s/ l6 L
  
7 r7 `+ B5 ?+ u/ S. [. `  我们是宇宙高级发展的产物,
( O8 S5 V3 v+ ~6 S. q  0 k. }  E$ S% O: a6 A+ j3 ~& |
  但是宇宙高级发展的阶段却正是其运动频率变慢的阶段,
4 k0 r! C; b$ ^3 Z$ [4 d! M7 E  
( u1 z1 G5 f% ^# ]  就好像一个东西由宇宙那个圆盘旋转出来,逐渐转到外围一样,6 y! P& {7 B+ o1 x
  . I9 ]# n1 s( B: O* ?, ^& H0 i
  越是高级的,离圆心越远,频率越慢。) x( ]% V4 D+ _
  
# p/ m* P1 Y, P  \! V+ k  而所谓的暗能量、暗物质只不过是因为其更接近圆心,  Z8 J& N1 R9 O; u
  
; x( r: o" ?: }+ c  其运动频率比我们所谓的物质表现高太多
- ?, h& |7 v  C- l+ D$ H  
' {7 H# m7 K+ o9 Y, M  所以我们观察不到他们检测不到他们。' r& S; i1 v0 P! t. w- m
  
6 D  H! \* ^5 ~  但是,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 n: t& f1 m  b. G 现代科学解释宇宙为什么持续在膨胀时,
' Z# ~% y) d' l# v. _6 t  认为是暗能量或暗物质在推动宇宙膨胀,
! P, m) I) v* m8 P  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
) q$ g+ j) R5 d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宇宙本体不断的旋转促使无数的东西(无法称呼之!)由宇宙这个圆盘的圆心抛出来,这种力量促使物质世界不断在向圆盘的更外围旋转而去,所以体现为宇宙的膨胀。
# ~( S; D! [. }; a+ y) M  * Q( p3 K/ f. P) i( h
  那你会说了,2 Z) z8 V7 i$ t  h" i0 c
  看来黑洞是宇宙本体了,
# {5 Z: t" k/ Y7 P  可是怎么不见其抛出东西来呢?
/ h6 R: w+ s, ~9 v; C  @; p  原因很简单,其抛出来的东西,. [* ]. I, G9 H# z" F7 o
  我们是无法观察到或观测到的。
* c6 _( i% v7 u+ C8 e2 @% i$ e  
/ i! o' ?1 c7 ^$ B9 J  你又会问了,+ d% o3 S4 X1 j( r7 R, K
  那怎么又见黑洞将很多物质吸进去呢?
0 y4 V& W, J; O) K7 l  唉,这又涉及黑洞的另一个性质了,
. R. |+ H6 Q' I' Y8 a8 F  其不仅将我们无法看到的东西抛出来,
! w" ^$ A0 ?- }; K# U& P  还会将物质、光等——我们这个宇宙高级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给吸进去。
6 a& x5 [  R0 s$ E( U' q( t  因为宇宙是个永动机!
$ l$ o% o# o! ?% N3 V  s: M  它无始终无终地在做这个工作!
1 C+ v* Y# d$ D7 w  具体怎么回事,请听后回分解。
( ?( ?. n- o7 S  j宇宙的运行,同时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并且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是混沌二分及合一的!
% L  U+ G3 T1 l+ b1 C0 J# d  4 h2 [) A  s; B# p) M- b: t
  
: y4 U% Q& X# R# j- |  我们前面讲到其中的一个运行方向,归纳起来是:宇宙的中心是黑洞,整个宇宙围绕着黑洞做旋转运动,9 e( i& ?' D( T
  黑洞无体积无空间,质量无穷大,其是完全静止的,又是完全运动的。从黑洞中会抛出无数的不可名状之物,其最终结果是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
% {* b( Y: _# E; ^. N0 R, Z# y  ( d8 y' K; }! T
  这里,我们描述的宇宙的一个运行方向。
' h- p  j7 r3 I  但是,宇宙本体的运作并不是我们观察到的行星围绕恒星旋转这样一个运行模式的无限推演这样一种简单模式——这只是宇宙运作的一个侧面!
8 f2 g' I+ y$ a3 c0 e* m4 f  
% v( Y8 o/ r' [1 |  K" Y  宇宙运作的完整模式是类似我们上述指出的墨比乌斯环形状的!3 `- m; ]! e! ]6 T7 K2 C, ~# `
  什么意思?
4 T3 b( \% h8 L( p/ m  分以下几点进行说明:5 k, n0 l/ a/ ]
  其一,宇宙的运行不是简单的如我们上述比喻的圆盘旋转运动(为简便表述,还是用圆盘作为表征,对圆盘旋转运动的说明可以参考放弃不等于失去的补充说明!),其比这复杂多了。) G+ y3 z1 {* m( h, @9 G
  其二,宇宙的运行有一个侧面是我们上述比喻的圆盘旋转运动,但这是运作的结果,不是运作的内在模式。, I5 l- O( o9 W
  在上述比喻的圆盘旋转运动中,黑洞是宇宙这个大圆盘的圆心。, H( R* o& {3 q# i
  然而,宇宙的完整运作模式是类似我们上述指出的墨比乌斯环形状的,你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点顺着这个环做旋转运动会得到什么结果?; M# N# k% m* A& R6 B+ n" Y8 e
  我来归纳一下,7 q3 J5 x( [( O, j( E4 g
  1、一方面,这个环的圆心似乎只有一个,是在这个环的中心,但另一方面,这个环的圆心似乎又有无限多个,其无所不在。什么意思?你看哦,我们假设我们现在这个点是在我们正常的圆环外侧旋转,所以,根据我们的经验,点所在的另一侧的垂直方向指向的是这个圆的圆心。好,按照这个逻辑,你将一个点顺着墨比乌斯环表面进行运动,你会发现,墨比乌斯环表面上的任何一个点指向的圆心都不一样,这些圆心组合起来居然是个无限大的东西!/ U$ _3 \+ X6 g8 ?. \
  我这是要告诉你,尽管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似乎包含着黑洞(黑洞被天文学家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文现象而已!),黑洞似乎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我们正处在黑洞中间!这就是说,黑洞一方面是无穷小的一个点,另一方面其却正是我们整个宇宙的全部,其也是无限大的,黑洞包含着我们整个物质世界及非物质世界!: ?+ s  }$ d% G% n
   这个结论很诡异,你可以不相信,但先不要怀疑,接着往下看!
. A1 z3 t! r1 y+ l. O) I8 M4 k  o 2、 宇宙的运作模式类似墨比乌斯环。先假设这样的真相。我们看下面会得出什么结果。
, C2 M$ `' O& T  可以看到,在这个环的运作里,宇宙既同时做着外旋运动,又做着内旋运动!$ B/ ?- j; F+ n0 g( i
  这个很关键!. g7 o) z  b+ E% Y$ ]
  我们上面的圆盘旋转比喻是讲述宇宙在做外旋转运动的一个侧面!4 G5 f- S2 z/ f% k- F- x" W) c7 j
  在这个比喻里,宇宙的核心的自转将是产生向外的张力,促使宇宙万物不断扩展!! O6 f& g/ _. O5 M2 i9 {
  反过来,我们知道,宇宙做内旋运动的另一个侧面说明,宇宙核心的自转将是产生向内的收敛离,其促使宇宙万物向圆心收敛。
9 p" Y" O! D! \- L+ N& m6 g  宇宙的运动同时产生这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力量!
3 N5 Z0 G( o. G1 C5 K  这两种力量对于墨比乌斯环上的某个点而言是相等的。其相等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新的合成力量也就是平衡力或对称力——这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合一法。6 ~  o$ j& C6 s7 u! `
  这两种力量对于墨比乌斯环上的两个点之间的过程而言又是不相等的,于是会导致一种新的合成力量也就是不平衡力或不对称力!——这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二分法!
2 X; R3 ^: @7 n! T' S$ P3 i3 K: I  宇宙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宇宙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都是又都不是!% R6 X1 j* y" \3 P5 _+ r8 ?
  就宇宙整体而言,
4 W" _* k: x+ @$ U) W, J! g  不平衡产生运动,其是永恒的!
7 ]. }( L' D, |  平衡力产生稳定,其也是永恒的!3 n& s- Q9 `1 k6 M
  不平衡力导致宇宙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两个运动方向同时存在——既是无限膨胀的,又是无限收敛的——科学家一方面观察到黑洞将物质世界不断吞噬,另一方面又看到宇宙在无限膨胀就是这个道理!. C* x' W7 m5 M6 p
  霍金在判断宇宙是最终走向无限膨胀还是走向萎缩时,不断改变其观点,就是因为其没意识到无限膨胀就是无限萎缩,无限萎缩就是无限膨胀,所以,当他认定一方时,再思考又会发现另一方才是对的。5 b. \# t$ L/ w% l
  
5 s" r% `! u6 \' i  进一步说,宇宙万物之间不仅存在着万有引力,而且存在着万有斥力。就墨比乌斯环上的某个点而言,这两种力量是相等的,但墨比乌斯环上的两个点之间的过程而言又是不相等的。
7 ~" a7 `3 h. I; M6 o3 B  在墨比乌斯环上的任何一点,平衡力会使得上述宇宙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现象,而同时不平衡力又会促使其向下一个点运作,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现象。两稳定现象之间,必然要发生宇宙要素的交换,比如发射出光线或吸收能量,因为要素的交换使得原来的稳定状态被打破,由平衡走向不平衡,然后交换的宇宙要素跟原来的宇宙要素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现象,不平衡走向平衡。
- p3 E/ L2 d0 t4 `* X/ b  ! B% k4 u8 z% B( W9 x  w
  这个稳定状态及稳定状态的变化在我们的物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在科学研究里也在不断重复!. X4 r& r1 s1 |! I: i
  你可以用其去解释各种物理学中的发现!  g- a( h' H1 i' i  V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
# ^5 E0 ?0 ]2 A* Y' `; p  即便物质也是由一些无形的东西自我组织起来的。* {! p+ p& @, h
  这种东西又象我们现实中的场,又象我们现实中的能量、光和粒子。
1 m  H$ t( t# T6 f; C: P  这个东西
8 z. k& `0 A0 }; N: [! v  是我们的真正的本体) h  |& b2 u  h5 a# }, X* n% L
  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无形的“气”3 p- y" r* ~6 A2 p$ J6 J5 h
  “气”凝聚成无限小的点,其是按照上述墨比乌斯环进行运转,这就成为我们上述宇宙最基础的粒子,这些粒子最终组合成物质世界。
8 ^" [9 g3 l  m, ?! r+ p( O8 ?  “气”伴随着能量和波动,当“气”凝聚成点的时候,波动频率无比之快,能量无比之大。6 b2 K' G/ c, H- O7 W
  
1 c8 x4 A; o* B) b  先明白上述这一点。
9 p1 m) ?2 j" A7 t  1 E7 E& l+ G5 T. \( [0 v
  生命呢,是由物质组成的,
- m, @) g9 g% z5 P! v. P  但是物质并不就是生命。' E9 b3 X1 W# E, ?5 }. u5 B
  生命是由思维或意识来表现的。* u- E$ I" ?0 |, I  f# V9 ~, K
  
0 G4 J' a" M0 T* ~3 f( W' ^  思维或意识是什么?其不过是“气”的运作过程中的信息积累及行动状态的自我控制。) `# I3 L' @+ v2 p- @9 c: [
    g& Q* d3 X. h9 x( R
  你会说,无形的“气”怎么会自我控制自己的运作?
1 u& x4 I* B1 p# {8 r  唉,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气”组成的,物质能产生意识,还不是最终是“气”运作的结果?4 w9 n' `2 q$ j
  
- r  N8 y( @1 Q; Y  这种无形之“气”是宇宙的本体,在我们来看,其似乎是有灵性的,对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灵气”。: D" t0 b: j0 p) k
  
& I; ?5 S; \( C( g  “灵气”一开始是没有意识的,
7 ]; n) t; @3 g% A  但是由宇宙发展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产生生命,诞生意识,8 |  j! G) t3 ]# l, J9 Q+ S; N
  “灵气”也就有了意识。
1 x" v% y% c, O$ q8 V2 }  
* `0 q" w/ g; p: {2 f4 e) ^  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有“灵气”呢?" ~9 `* O. n3 A$ L" U' |
  是的,因为所有物质都是由“灵气”构成的,
# B- N% Z4 Z* X% [  但是,并不是所有宇宙万物都有意识的,人是由物质的灵气构成的,* m1 J& R& f" F, y% F5 X3 _: N
  物质中的灵气是凝聚的,
' c1 |* U5 S3 a# x" ?# L, w  但生命中还有雾状的分散的灵气在起作用,
# x8 i' I$ k8 w6 r  b/ l% Z  这种雾状的分散的灵气才是我们意识的主体,
4 n, i7 k, t9 v& \2 }" F$ i  也就是所这部分分散的灵气是储存信息或不断改变运动状态的那部分灵气;. l+ `; P& }, ~+ _& `5 L! }; C$ T
  这部分灵气平常散布在我们人体各个部分,大脑集中了大部分的这种灵气,心脏也集中挺大部分的这种灵气。
' u: d! l+ P# @! g/ D2 p  大脑的灵气的运动产生思维带动全身灵气的运动,指挥凝聚的灵气(物质)进行能量和物质的转换。
3 J6 C+ t# D6 v# @2 g- X7 M  心脏的灵气的运动产生情感,反过来会影响大脑的灵气的运动。' E4 g! N2 v8 s5 F! I& Q, r2 i
  身体其他部位也集中有这种分散的灵气。
. J7 r. A, I* r# e, ~8 b  但是这些分散的灵气本身又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并且其都是不生不灭。
* U, M7 Y1 U7 e; l! Z我们平常的思维是错将物质当作我们的主体——当然没有物质也没有意识的产生,你将其当作我们的主体也没错。5 q- Z" |) A$ ?& ]2 G; O
  但是,我们最终是要脱离这个主体的,因为这个主体本身也是束缚你的桎梏。0 B3 T! Y0 w6 P. b3 i. {) ]
    M: N/ S- @2 c5 h1 B" ~
  我们平常的思维或意识都来源于分散的流动的灵气对物质世界的反映,0 B* G0 D  |/ Z2 |9 J
  因此我们执着认为物质世界才是真实的,
3 y+ g) B2 `# m  但是,当你发现自己身上真实的本我时,
% Z; _9 N! H, z8 k% z  你才会真心信服物质世界真是虚幻的。# T( Q6 `" k/ ^/ c9 p$ t
  1 W6 t) d% H+ W; R
  我们发现不了真我,0 ~: b3 T. X3 g2 _( N  e8 S9 i
  是因为物质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太过频繁,* b4 H7 t/ P- v+ x+ W+ X8 i8 d
  导致真我被现象掩盖,+ G( J( y$ ~- [
  当你全身静下来的时候,
- K0 w' ~% c7 `; W# t# H5 H  真我就开始出现了,! F3 f: ?5 r  o- [. ^
    B$ O6 T/ [) c' s# S
  这时候你会发现全身“气”流流转。
/ _4 i" V: W; w9 |7 Q  但是,这还不够,
5 P; ?% v( V& f0 C- e: T  
! i5 [1 }! h. k' p$ P7 x  身体还必须静下去,; R- H; D: X3 }9 h" t3 G3 F
  最终你会发现,* T$ w6 R; l" u- A' ]
  所有分散的流动的灵气大部分会集中到脑袋部位上去,4 ]+ T( B& r3 z9 c$ y1 Z
  
: L  h! z% q- [( Q0 E  这时候,你的心跳基本上停止或说很微弱了,, C+ Y1 o; i% q7 \; _" y
  其他身体部位失去知觉,因为灵气被集中到脑袋上去了。. O. S5 h, ~% v5 V0 `
  2 e' |; B* e: X# k9 _
  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了真我,8 f8 t7 X! o' O
  那个在脑袋不断变换的雾状体。5 `% }7 Q/ G# F( S; i" @
  这种雾状体随着意识的变动不断变动," O0 _. A; Y7 N  k3 p0 _
  意识集中,则雾状体趋于凝聚,成一个点,能量和波动越来越大,
9 p+ k% v. M6 @1 y/ }+ L, a9 ?9 S  意识分散,则雾状体趋于流动,到处乱串。; N& i5 N2 Y0 f: q; u. B0 O
  
6 B7 {( f" i  N' Y  你已经接近证道了,+ I6 J2 S  _+ S
  下去面临的是问题是,如何最终证道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想明白。道理很复杂的。
% c$ R% P. V8 F+ h6 m2 \ 物质世界(包括所谓的基础的物质粒子)之间的结合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随机的,但从另一个方面又不是随机的,因为宇宙有根本的运作法则里有两种力量不断在推进宇宙各种现象的发展,一种是二分法,一种是合一法,并且二者是混沌二分及合一的(二分法里包含合一法的因子,合一法里包含二分法的因子),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础的粒子各自又有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性质,所以物质世界的形成以及生命的生命形成是宇宙自发组织起来的,其并非不可能。7 ?' k6 h  ]( P9 P( p( L2 V
  6 j& \2 |% C- ^( R% n
  另一方面,你说意识的出现是个飞跃这也是对的。( m  K! m8 q( x
  根据我的理解,物质生命的飞跃是前一次物质文明灭亡后的生命回归到灵体形式(附带着以往所有信息),跟这次物质生命结合在一起才出现的,由于带有大量以往信息,这就表现为我们眼睛中的飞跃。但其并不是飞跃。
; e- u( E8 H$ n  但是,你会问,即便如此,那宇宙中第一次由物质出现意识是如何发生的呢?呵呵,你假设宇宙有开始,这个问题是否存在还是个问题呢。7 u' c8 U0 v8 e0 t
  我们科学家考虑中的宇宙产生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宇宙的产生,但宇宙并不是只包括物质世界,宇宙可能从来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是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去考虑没有时间观念的宇宙。必然是个悖论,而悖论却正是宇宙的真相。
7 {) F0 K0 @% j# t* O  
. G" D& a: `, i0 P1 V7 J6 c3 r% A  综合我的观点,对于我们这个地球的生命的产生,一方面确实是物质进化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不是物质进化论的结果——非物质生命早已存在,其只是以物质肉体为依托开始新的生命,继续轮回以提升智慧,最终达到宇宙演进的目的。宇宙也如同我们人,所有宇宙中的生命或意识都达到了圆满,宇宙也就完成了演化,达到完美。但这个过程可能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直线时间概念那么简单。
- z+ }7 P) h7 s( e7 }# |! p* v   首先,假设没有已有生命的灵气的结合。% i1 y7 {2 r7 c! E* v$ i4 m
  物质(凝集的灵气)运作的结果自然混沌二分出分散流动的灵气来进行自我控制,此分散流动的灵气带有以往所有物质世界及父母各辈的相关信息,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遗传论。在这种观点下,任何生命应该是父母的综合体,相貌特征性格智慧等等都是父母双方的合一,实际上却不完全是这样,因此科学将其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是不是这样称呼啊?)。
% m- H& N9 h6 _( H( k# G$ X9 W  & c9 Q3 c5 A% H$ k- S; I
  然后,假设已有生命的灵气的结合。
, Y' K2 {  q) `, Z& B  在物质(凝集的灵气)运作将自然混沌二分分散流动的灵气而尚未混沌二分出来之时,在思维将形成而未形成,在意识若有若无,在“我”若有若无之时(物质世界时间概念里的无限小,按物质观念等于0——黑洞?),已有生命的灵气与将分离出来而尚未分离出来的新生灵气结合,同时接受了新灵气里继承以往父母辈的信息,混沌合一造就了一个新的“我”的形成。这个“我”不是前世的我,也不是新生的我,是前世的我,又是新生的我。在这种观念下,新生生命除了继承父母辈的特征之外,还带有自己前世的特征——很多为自己父母辈无法解释和理解的特征。
' ?, T. }! K  f8 ~) M 现实中,我们的生命其实很难说究竟是初生的,还是有以往生命的结合,大概所有生命都是这二者的混沌二分和合一吧。也就是说,宇宙生命数量可以无限增长,因为宇宙混沌二分法下无限可以无限幻化,但是,宇宙生命数量又可以是一个常数,其不增不减,我的意思是,也许!所有生命都不过是宇宙本体的映像而已,而宇宙本体是无!那,我们是什么。。。。?8 ]/ W( M$ z; v( O( T( r
  " B; p+ _- G4 B% m3 M% a
  现实中,还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些生命不是凡人的,必然是高级生命回归物质世界的结合的产物。$ |9 N# E/ J" A9 B! G
  比如释加,比如老子,比如孔子,比如耶稣,比如历史上一些神奇的人物;, v/ s( n3 T7 c2 ?3 N# @
  现实中,也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些生命特征不是简单的遗传的,比如,有些父母辈身上从来没有的特性在小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小孩子生来就具有父母各辈没有的天赋,或与众不同,这可能是其前生带来的。$ O, N$ C( I/ u
  
  f' h# m0 ^" w: U/ S  经过黑洞,也就是已有生命在时间为0的那个阶段的结合,新的生命尽管依然携带以往所有信息,但大部分会失去以往的记忆。只有一些前世修为很高的人,可能可以依稀记得前世的东西。而到释加,其达到那个层次,就又拾回了以往所有的记忆,所以其可以历数自己以往累生类世发生过的事件。
5 C2 l% N9 m3 F4 H; i  ( p) y5 S; K" F( }# u3 \: @' H, n
  小孩子,3、4岁之前,“我”的意识尚未牢固,可以看到成人很多看不到的东西的,因为其受物质肉体的桎梏还没那么强烈,青春期后,大部分人失去感知非物质世界的能力。女孩子相对男孩子更容易感知到非物质世界,因为女人是合一法的代表,与非物质世界离得更近。9 ^2 U2 w' u# V  C) j, h$ [! y
  ) I8 z& w9 D! @' s
  试管婴儿,一样的道理,但不要以为人类成为上帝了,人类不能创造生命,只是创造了创造生命的条件,生命是由宇宙自身自组织起来的。3 S: C' \: K/ S  R# \3 L7 ?' A% i
  为什么会有“我”或“你”的区别?4 M! }# D% O* i2 H7 w
  前面已经讲过,
5 l; C8 Y) b3 q/ ]) u  意识的主体是由凝集的气(物质)分离出来的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分散的流动的气——古代人所说的“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
4 W% b; r9 F& q6 S) y# N5 Q* |( J1 f  由于不同的灵气被桎梏在相对隔绝的凝集的气(即我们的物质肉体)之中,导致意识自我的执着或一种运作惯性,形成“我”和“你”两个不同的观念,这就是你和我产生的来源。
0 o. \3 x+ w3 M/ M3 B* ^  1 R- m' ]3 u: C8 N0 j3 z
  意识由思维和感知两个相对隔绝的部分构成——思维是能量的自我控制,感知则是与外界场的相互作用。
2 v" _+ X5 g" s- F3 y  人与其他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在于:9 ]. D% E9 o  W/ `
  人有很高的思维能力,但“我”执也最严重;感知能力最差。  [9 y+ K$ L  v) ~/ ~( F9 ~( H
  动物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也有“我”的蒙胧意识,感知能力比人来得强;
7 P6 C, r" s( _  植物没有思维能力,“我”的意识极其微弱,按理说其感知能力很强,但由于基本没有“我”的意识,因此不会自我控制自身的运作,所以它不是动物。: V0 D% d4 ]5 I$ X1 a: d- V
    S9 X! f5 X9 \  p- y9 Y: l
  植物感知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千年人参,其由于千年运作而已经有蒙胧的“我”的意识,因此,在采摘时候,如果不懂得程序,人参的灵气会由于感知到人要采摘的威胁,而跑掉。你会说,为什么人受到威胁时,灵魂不能随时跑掉,原因是人参尽管有了蒙胧的“我”的意识,但其是很弱的,也就是“我执”不强,因此受物质形体的约束没动物那么强。
4 b: [4 k% u/ G/ H7 Q2 [8 y% F  但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有这种能力的,千年人参是天地之精华啊。; M8 Q: E5 m8 z  h2 y
至于轮回和六道。
% |1 B( y1 g6 c8 a# I: d  
9 j' F. o2 O# |  ]2 u  轮回前面已经也讲过一些了,万物有自我否定的必然规律,一旦意识有所执着,其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这种执着越来越强,最终这种惯性不断运作的结果是否定你原来的执着。正是这个原理形成了生命的轮回。' ^7 q' x5 f' J/ s# e; V6 i
  这种轮回也就是我们说的因果论,此因为彼果,此果为彼因,无限推演,因此我们只能截取一段时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举个例子,有人偶然接触毒品(这里是因,但往上推则是果,这里我们不再往前推为什么他会接触毒品),享受毒品带来的乐趣,形成一种新的对这种快乐的执着,由此这种执着会越来越强,形成毒瘾,难以自拔。最终,快乐不断运作的结果是走向否定自己,毒瘾不得满足或对身体和灵魂带来的伤害使其遭受地狱般的痛苦。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轮回。
  I  o5 F; l6 u: J8 _9 G   所谓六道, `& L& D, Q+ D5 ^
  大家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但事实上是可能存在的。
+ u. _, a. @* m; [3 ~7 t  前面讲过,生命是不断轮回的,但新生命的决定是由你以前生命的执着所决定的,因此,前生和后世似乎是隔离的,其实却也是连续的。
5 o/ g; ]6 C3 L3 ^* Z  ; S7 c9 g) D$ L# `
  人死后,由于各种执着趋向会有不同的去处,比如,有些人厌倦了各种物质欲望,形成对“空”的执着,于是得去色界,有人对物质欲望依然执着,于是还归欲界。9 c+ X: z$ {2 V; {1 O2 b
  
6 n% l; O9 L* E- i. ?$ a  这里,色界和欲界也是分层次,根据执着强烈程度有不同的维度的子世界。
3 t/ q, z/ |. ]( A) G! C  0 y0 H; j9 V0 g
  那六道是怎么回事呢?
% z: c2 X0 J' B3 T; d1 a# r  因为前面有任何事物自我否定的运作规律,如果你在今生某种执着已经达到极端,则你下一生将是你的你的执着很难或永远无法实现。! d2 r" b" d* Z0 U1 t2 j
  比如,你今生对钱财或女人执着到极端,则下一生你的趋向则将可能是钱财一无所有、女人一个都没有,而你执着依旧,得不到之苦,让你痛不欲生,如果你最终悟到,一切虚幻,那你去掉这种执着,命运也就改变了。
0 A. E3 @: W! j  
" Q8 ^4 E+ P. Q- y: `+ U5 ~0 U  传说中的地狱,比如灵魂在那里不断被各种形式的酷刑折磨,可能是比喻,但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以往无数次物质文明中已经升华很高层次的“人”,在非物质世界中,根据宇宙自我运作原理,自我组织贯彻这种运作规律进行所有生命发展升华的自我管理,于是就可能出现所谓的地狱了。
- U: s5 X6 b3 [  - a8 }- S/ O" e9 I2 K/ h
  不过,在非物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靠彼此的感知形式来进行的,如果一个“人”定力够高,能自由控制自身的能量形式,能不受其他生命场的影响,则所有都变成虚幻。但这“人”也已经不会处在低阶世界了。+ Y" w7 K" ?  d1 c, Q" P! F
在非物质世界,生命的相互影响是虚幻的,但又是真实的。
% Q- d6 |7 t" L! l  打个比方,台湾岛上的一个人,平常可能没有外省和本省人之间很严重的区分,但是在选举时候,陈水扁具有很强煽动力,使得很多人开始区分外省和本省人,并认为外省人欺负本省人,于是形成一个很强的场,越来越多人受这种场影响,于是也就形成那种观念。
3 w3 T( U& b' q% X' S  7 G( M0 C* l2 Z6 z
  见到没有,人是理性的吗?本来虚幻的东西,一旦场的力量够大,你无法抵抗,它就变成真实的东西了。
2 v* T+ z% f/ u& ]* g! u6 n  
" J- A' F5 j$ p% M; L" A) B  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所有执着都是虚幻,但只要你没有足够定力,你无法认识到其虚幻性,对于你那都是真实的。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定是很关键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谢谢分享! 以前只看到相对论,这次是第一次看到超弦论,很受启发。
. ~8 `9 a% K- l; S3 f# s# ^
( N0 H; b5 y- o' e$ a* n0 {. C从科学的发展来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能永无止尽。只有怀有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入。
% n2 r8 v, J. P, Q2 r& R, P  o3 R
% u+ B0 a' g1 _$ [那么,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来认知这个世界吗? 人的个体存在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闻道 夕死可矣。人总不能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闻道 夕死可矣。人总不能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9 g6 ~% D; J8 ]5 v1 h
minsc 发表于 2009-9-1 13:07

# M4 s4 S* j0 a+ l+ t0 _$ t1 f" g
上大学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自己闻道了。 后来发现好像又糊涂了。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很有些欺骗性。闻道未证道,证道不守道,死了还是白死。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上大学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自己闻道了。 后来发现好像又糊涂了。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很有些欺骗性。闻道未证道,证道不守道,死了还是白死。  _3 b$ Y. J& t, i, N2 S
拿不定主意 发表于 2009-9-1 13:23

( F$ m7 K) y8 t5 m“闻道未证道,证道不守道,死了还是白死。”这话有道理。0 I* L, N6 l  X# D9 Q
这篇文章写的挺好,比你我的见解有高度,建议多读读,我看过好几遍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好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前读到世界起源,到量子和相对论,再到弦论,下面就无法解释下去了。我当时认为在我有生之年,是很难有新的理论出现的。2 Y1 S. n  F) F7 W) x. m
  C& D5 }" S0 Q. Y8 t
本文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宇宙,按作者的思想,人是和宇宙合一的,但是又对宇宙有太多不全面的认识。这是因为人本身的局限造成的。而佛教的修道,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较少这种局限性,比如打坐,然后通过大脑思考或者直接接受宇宙信息。按这种思想,地球人还是宇宙的产物,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宇宙并不是地球人的"梦"。而按宇宙发展成人这种高级生命的必然性,可以断定地球人不是孤独的,还有更高级的生命存在。这些生命的思想通过宇宙和地球人共享,而人类的一些先知或者智者,通过大脑思考或者直接接受宇宙信息,来交流这些信息。
- n# k5 {* {1 X* \, N8 _0 [8 w% ]/ x" s. S& E$ r
至于轮回,我同意作者观点,人死后,人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有一部分或者信息存于宇宙,道理很简单,宇宙和人本为一体。然后一个新的生命产生,如果有思维的,比如人或者高级一点的动物,可以接受到一些信息,有些人就认为是神的指示了。而低级生物(包括高级生物)不能思考,比如树,但是还是能接受宇宙信息的,然后反映到生长发育特征上。石头也能接收宇宙信息,但是由于本身的特点很难改变状态,人就观测不到了。如果这交轮回,那么轮回不应该局限于地球上,应该是全宇宙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樓主 -- Rapala
! j% V* m! U' h0 ?$ s& A8 e2 D2 I难得的好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前读到世界起源,到量子和相对论,再到弦论,下面就无法解释下去了。我当时认为在我有生之年,是很难有新的理论出现的。$ B5 r. i6 W# r$ _% j
6 N4 }) U& I- v7 @* P1 E
本文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宇宙,按作者的思想,人是和宇宙 ...+ {5 ]0 u6 y* P, G  j( T: x: r* ~

1 j6 }# V- Q" [* a4 j$ k: C) I, t# J至于轮回,我同意作者观点,人死后,人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有一部分或者信息存于宇宙,道理很简单,宇宙和人本为一体。然后一个新的生命产生,如果有思维的,比如人或者高级一点的动物,可以接受到一些信息,有些人就认为是神的指示了。而低级生物(包括高级生物)不能思考,比如树,但是还是能接受宇宙信息的,然后反映到生长发育特征上。石头也能接收宇宙信息,但是由于本身的特点很难改变状态,人就观测不到了。如果这交轮回,那么轮回不应该局限于地球上,应该是全宇宙的
9 e7 m0 Z1 p9 i) gRapala 发表于 2009-9-2 14:49

/ k/ M2 ]  |7 ]. K# j: a4 P/ p# r9 Y4 I
精彩!精彩!当我看过多个楼主的回帖,已知道楼主是思想不凡的人,思维异常清晰,但当因为学艺不精,不知道如何解释,请原谅。现看到楼主可以自我开悟,亦为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太好了。说得对,修道之人最终的目的,就是以清净的念头(脑电波)与宇宙一体的电波互相呼应(佛教徒说是与佛菩萨呼应),而渐与宇宙成为一体,佛教之大力推动环保,亦是有此原因,人与宇宙是息息相关,不宜伤害和破坏它。凡是存在宇宙现象的万有,都莫不由许多因缘 -- 关联的序列性 -- 组织而成;凡是由因缘组合而成的现象界,根本就没有独立个体存在之可能性,所以佛陀所证悟的「缘起性空」是对的,再者,「中道观」是非常正确,因为事物位於两极是很难生存,所以要否定两极,才可找到常理。
, H$ G0 \$ b% P% V* @3 k! z: W. r
' y3 S+ S* Z% y* I4 @. p+ h6 m以楼主现时的思维,可以阅读「华严经」了,佛陀演说的华藏世界,是十分宏观伟大,宇宙之中藏宇宙,令当时的佛弟子没法听得明白。- `1 O, C5 Y+ e( c& H- h' y

( J( q) @3 `  D我知道有些佛教徒为要证明阿弥陀佛国土的存在,专诚到美国太空总处申请做义工,批准之後,要安装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satellite, and software 与外太空通讯,他们不停的 send out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看看可否接收到回音,希望他们成功。- |1 I0 `! B% X0 W3 t

0 J8 b9 O# e" Q: [( g7 @2 {! M2 _我不是向楼主推销佛教,但这是现在唯一可以依靠自力去追查宇宙奥秘的途径。智者大师出定後曾说,佛陀仍在灵山说法,这说法可作一解释,万有的变化都是在「刹那时」不斷的发生,如果有方法可以把时间定着,人类应该可以来回时空之间,但如何找到那个刹那间和把它定着呢?可能真是要靠禅定。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1# Rapala * {4 V  ^; W6 T- C: j) h: _+ X
- [% ~4 s1 ~7 _+ `

4 ]  }% J6 S# }3 }!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16 04:22 , Processed in 0.2047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