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5|回复: 10

若干唐诗之尴尬(2)《静夜思》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1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苏门原创】若干唐诗之尴尬(2)《静夜思》上          $ v2 {* e. @+ X- p% N
        ) j; @- ]# `: n$ f: f3 L+ L
        文章来源: 苏门走狗 于 2005-10-18 20:56:40
7 n$ {9 U, M0 a7 p
  C% E4 ?) n1 C( Y% ?+ X9 Y床前明月光。1 c  l/ q6 c) h1 O+ {: c
疑是地上霜。
9 ?; d/ _& Y: `' q& Z4 K举头望明月。
* E8 ?) a, t; C/ a% S8 W2 ~9 x1 |低头思故乡。: u8 m6 V( \0 o7 ~. T4 e# s* r" k

1 ~& l4 H; r2 J7 w6 `( \( ~2 t5 M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随意,信手拈来,好象儿歌。上至耄耄老翁,下至懵懂学童,可谓尽人皆知。到了每年的中秋节,定免不了要被高高挂起,交口吟咏,电台的播音员仿佛梦回唐朝一般,读起它来特别地抑扬顿挫。) K. R& B0 o5 \+ y! \
, U/ T5 s. }% \& z8 {6 g
苏门一向有所疑惑:寥寥二十个字,何以居然重复使用“明月”“头”的字眼,更别谈对仗的工整,始终不得要领,唯有暗叹李白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最近偶尔看到,有人考证早先的《静夜思》并非如此,据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等较早的书籍,原文当作:
3 p; P$ \9 d. p1 i! T# v( E+ l$ ~5 D2 e, K7 M
床前看月光) }* o+ R4 A0 E% }
疑是地上霜
9 g) r- E  ^: T6 Q8 g2 r  H举头望山月7 }' x4 k) v; b' S3 p& I  A" [/ P
低头思故乡- j6 X3 L1 p8 k0 B& p! ~
9 y  k. F8 P8 o% v/ u* x. S
做诗撰文讲究解题或者切题,“静夜思” 的三个字,似乎只有“夜” 跟“思” 被诗文照顾到了,至于“静” 字反倒成了诗歌的注释,“静” 的体会尤在文字之外。王力在《诗词格律》中只以“夜思”做为题目,而并无“静”字,可见疑问并非空穴来风。王力还认为“疑是”句不合律(平仄仄仄平,相对 “床前”句,平仄简直是乱七八糟),“举头”句不粘(“是”和“头”),“低头”句不对(“举头”和“低头”),所以应当属于古绝(因为实在无律可循)。基于相同的原因,喻守真编《唐诗三百首详析》甚至将其归入乐府,以为新乐府辞。% H. b, o- n  a, r2 f4 Q& S
( L1 j4 J3 Y, N  H1 O! e# }6 l
“床前看月光”
/ ^! p- Z8 c$ N  Z( D4 ?3 c+ D首先,因为缺乏上下文的关联,”床前” 这个词来得比较突兀,勉强能跟“夜” 挂上关系,故而颇易产生歧义。别人诗里也有写床和月的,可人家总能通过上下文加以贯通,从而避免歧义。比如白居易《早秋独夜》云“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因为有“眠”“觉”关照,显然床当指卧床。又如,白居易《闲居》“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里”床”又为“睡” “卧”关照,亦指卧床。
2 S: O  a  g1 n+ Q3 x" F3 K$ v& p% e7 N# b$ g
通读《静夜思》,我们很自然地假设作者的诗乃是一气呵成于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因为“看” ,“举头” ,“望” ,“低头” ,都是连续的动作。按照通常理解,由于床位于室内,自然我们倾向于认为李白是在户内作诗。后面的“举头望” 理应透过打开的窗户,或者透过洞开的门户,扯得再远点,李白只要透过露天的房顶就可以啦,兴许和杜甫一样,房顶的茅草被大风刮掉。另外,第一句,既然是在室内往地上瞧月光,很多人认为“看月光” 的“看”字实在可有可无,纯属画蛇添足。远不如换一个字将月光的性质刻划一下来得格算,就这样发生了明朝的人将“看月光” 改为“明月光” 的事情,这点小小改动实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不仅光线的强弱有了交代,而且令原本窗棂或者门户的狭小投影变得充满生气。
$ ]# P( p+ d4 u
0 ]1 u; ]1 Y& A* Z当然,如果李白也跟前面提到《早秋独夜》里的白居易一样,“独向檐下眠”,把床搬到户外来,那也说得过去的,这下把我们假设洞开的窗户跟门的罗嗦也给省了。
$ k7 ~$ d1 e3 L+ {" Y: y* f  r8 U) [; H- k+ p5 e, j* t9 b
另外还有几个解释。一种认为所谓 “床” 当指室外的“井栏” ,类似的,声称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意思是两个小孩子正绕着“井栏” 转。愚不知这位翻译家是否认为,辛弃疾写“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乃是作者观察到饥饿的老鼠正绕着“井栏” 转?联系到辛氏“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的下文,我们断定稼轩在“井栏” 上该当足足晾了一个晚上。
% T. a+ m6 _. I4 @; B9 D+ B1 _* t) C1 J/ b4 w
也有人说“床” 是指日本的“塌塌米” 。再一个有趣的说法称:“床” 应当指胡床,也就是今天的椅子。特别地,胡床比较容易搬运,所以李白在室外赏月的可能性陡增。但是,从目前大部分的材料看,“胡床” 二字通常都是连在一起用的,不能分开,就好比说琴跟胡琴的关系,界限分明。比如,《世说新语》载:
  `4 l  R( I9 v: ?% A2 Y- G( I# J- _7 D7 b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 Y) R! o: D' n  ?. b) `
3 d4 r& o  r) W8 X( G5 I! Q“踞胡床”这个词在很长的时间里相当受到欢迎而被广为使用。唐人诸多诗歌罕有把”胡” 字轻易省略的做法,基本都是”胡床” 一词连用。比如王维《登楼歌》云”据胡床兮书空,执戟疲于下位” , 李白《寄上吴王三首》云 “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 D9 n( D3 X9 F4 w; Q' ]! l2 J6 y
6 W2 Q: w' b# V) O; M
“疑是地上霜”4 x3 ]) a; l1 f! p8 n1 O4 g
第二句似乎不是个值得称道的比喻。遥想当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回答:“撒盐空中。” 谢道韫出手不凡曼妙非常:“柳絮因风起” 。今天,苏门来考察李白“疑是地上霜” 这个比喻,以为它实在和谢朗的“撒盐空中”不分伯仲,同道韫的韵味相差不能以道里计。便是在李白自己的诗作中,“地上霜” 也绝难称上高超,以有隔之物作喻,为比喻而比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云“空里流霜不觉飞”,也是以流霜写月光,动感十足,轻灵飘逸,相形之下,“地上霜”简直要笨重得抬不起头来。
4 r( E. g# D* t
# q' C$ j  ?: r' G% q: D试论“地上霜”跟“地上月光”的相通之处在哪里呢?形?不对,常见的霜是成小片或者零零星星,形状大不规则,而诗中的地上月光因为窗户或门户投影的关系,形状必然中规中矩,四四方方。色?有理,都是白亮的。质?好象也不对:地上月光的质地,笔者不敢妄断――因为这同李白房间里的地板材料有关,木头的、竹子的、砖的、瓷的、泥的地板,月光照上去的效果迥然不同;而按照百科全书的介绍和日常生活的了解,“霜”的质地类似于雪,有些毛绒绒蓬松的感觉,因此两者不靠边。温度?有点意思,月光的温度似乎可解,诗无达诂,读者能从中体会到李商隐“夜吟应觉月光寒”诗意,或者月色的清冷,亦未可知;霜饱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当固体表面接触空气的部分温度降到霜点时,就会有小的针状冰晶生长出来,那就是霜,而霜点的高低跟相对湿度、气压有很大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f" l* r/ R' A, |" E* O9 m

2 E/ w( a+ o4 ?* r另外,李白其他几个以霜作喻的例子:《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短歌行》“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对于白霜侵染现象的观察很独到,以霜来比喻白发几乎成为惯例,却也不尽然体现温度上的寒意;《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越女词五首之二》“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唯用其白,断无温度的考虑。
& R, K* F% x% A6 J5 G综上所述,李白的这个“地上霜”比喻,即朱自清所谓之“近取譬”,按道理说,应该寻找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或现象为喻体,这样一来的好处是令读者感到亲切自然,没有隔阂,可这一点诗人似乎没能做到。如果我们参考钱钟书关于比喻的话,“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李白更是一分便宜也讨不到。) M% t( r4 _/ e' ^& j& r4 v  G

) P8 D% \, y! F举头望山月
$ P- y) e. [; ~0 h; F6 Z2 ^, d! }' a低头思故乡9 s# A8 C0 H/ W+ O( c. D
5 }6 E0 N1 G2 g' x$ m! I1 n
诗的好处着落在这两句上。从风格上论,这里李白走的儁永含蓄的路子。可从字面上看,读者的感受又是如此的随意和亲切,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简直称得上明快清新。多么奇妙的矛盾和统一啊!这其中的妙处,苏门不再赘述。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巨大号召之下,明月思乡的象征色彩被人们奉为经典,直追陶潜饮酒之“东篱”和屈原辞别之“南浦”。当然,文以人传,盛名之下盖乏庸作,大概是它风靡的另一层道理。倘若作者不是名闻四海的李白,历来的评价恐怕就会大不一样。
- H* m2 Z1 Z$ f' v
; K7 A+ ~6 f' e; L- }! Z8 ?从李白的原诗看,他懂得要避免重复使用词语的问题,所以只是有“月”“头”字重复,可惜用字失之乏味。后人润色的两个“明月”,确实给原作增色不少,远要比高鄂续红楼更称读者的意,非常省力讨巧。而开头一个“床”字因为上下文缺乏关照,又引起多少的争议。题目的“静”意,似乎在山间住所门窗洞开的情况下,颇为难得。以上这些都揭示了李白作诗不够严谨和不大推敲的一面。类似的批评还来自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里说:“五古之最工者,实推阮嗣宗、左太冲、郭景纯、陶渊明,而前此曹刘,后此陈子昂、李太白不与焉。”同时代的杜甫《春日怀李白》云:
3 o8 z+ |  B) ^) x! k$ U8 J# V% m; s3 U6 e3 d8 a
白也诗无敌。# q, \: @9 J0 N$ h" m
飘然思不群。7 {( I$ K$ D* j+ k! c7 F
清新庾开府。
+ e# p) n/ _. B俊逸鲍参军。
9 O- E$ e! E) Z8 ^. l渭北春天树。
* |) A2 L. D* h# P( E& U% P江东日暮云。
$ V1 z, c4 t" Z7 P( W% n  W- u; V  c何时一樽酒。* ^, A/ N& U+ `+ f* f. C9 ~
重与细论文。" K+ w- W" ?, r
2 z6 q1 a- T/ P: Q' E* B0 o: o  a
清新如庾信,俊逸比鲍照,都是很高的赞誉。渭北,渭水之北,其时杜甫正在长安;江东,言李白浪迹东吴,想象二人思念。最后,他建议抑或提醒:“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勿庸质疑,这个“细”字便是老杜婉转而又深刻的批评,言外之意,你李白的诗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 “何时一樽酒”是否还有讽刺李白酗酒和创作大量饮酒诗的含义在里面,我们就得而知了。不过,起码相似的指责还曾见于僧惠洪《冷斋夜话》引王安石语,“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F/ F; T* P' a) V8 @# l. g

& u" q# R8 b0 W/ `" F3 o) W如果诗人李白活到今天,听我们关于《静夜思》的批评,他会感觉一点局促、一丝尴尬吗?我看丝毫没有希望。请读他所写的《戏赠杜甫》(亦有学者认为这是伪作):
8 h$ L4 ^  w2 U0 a+ Z$ f1 I! V! @& Q0 I
饭颗山头逢杜甫。
( X! w! G5 Z- P7 H5 a$ y( i头戴笠子日卓午。
2 P8 s2 t1 Q) ~" M: i! L" h借问别来太瘦生。
! f6 z( {2 F' C* v总为从前作诗苦。0 Y: a5 B; h% ]2 g$ O5 }
2 u3 ?1 U5 j( \. L5 c7 S4 e) y1 \; c
杜甫的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态度,可是我们的谪仙人向来不屑一顾的。原来,“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王国维语),何必那么认真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无尴尬,何以尴尬?

此文从传统文论的角度对【静夜思】进行本文分析("textual analysis"),作为评论本身,不失为 阳春白雪的一家之说。 然而,【静】诗如果真有这些个疵点,是不可能成为人皆能颂、特别是中国一千多年来儿童的“第一启蒙诗”的。即使是李白“诗仙”的大名也不能使然。
( e- i- f$ i( c4 Q
$ Z. z& ~6 q6 i! r) J我就简评几点吧。- Q) A( s/ f" }, ?
  A- X; S1 Q: X9 z# }* P6 g* [0 C
苏文中提到【静】诗平仄失衡。其实,中国文字因是象形起源,音、形可以完全分离。而音和调的异同受地域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其变化和发展太大而完全无法细致地规范。不知苏先生根据何时的发音和声调来衡准【静】诗的平仄的。另外,只要稍微留心一些就会发现,多数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遵循所谓的平仄音律。
! r$ ]. h% o; b1 u
& L2 ^7 t' h& C# s; w" W又有两个“头”,两个“明月”之重复为败笔之论。其实前一“明月”是“光”的修饰定语,作形容词用,实指地的光影;而后一“明月”为宾语,是名词,系言天上玉轮。两个明月是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重复出现又有前后呼应之妙。  “举头”-“低头” 更加简单:乃是一副对仗词。诗给人的感觉应是贵天然而忌雕琢。如改变其中一个“头”字如变成“首”或其它代表脑袋的字,反觉造作勉强了。不信试试看。
" a# A3 a+ }8 J3 Y6 c" U9 S% z% N' F! n& R1 G
在一首非常短(总共只有20字)的五言诗中能够做到两组重复又不令人生厌,在我看来正是李白的高明。中国几千年的浩瀚的诗海中,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中国的方块字其实有“七巧拼板”的妙用,关键在你怎样组合。举一个例子。请数数看下面这首每一句意思完全不同的七言诗诗总共用了几个字:
3 X( M3 s, S6 M- y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K5 F/ s/ \6 G. j4 C, w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5 c% L5 i  O. n& I7 \" I  K

: p# m6 S0 ?* o- u  R7 A4 K8 p苏文又称【静】诗里“霜”字用得不准确,而且不符合李白的习惯用法。我谓不然。第一,降霜可大可小,布霜可密可疏;既有斑斑点点的清霜,也有一泻如洗的重霜。人在加拿大,这段时间里如果汽车一晚不入库,清晨所见往往就是后者的情景了。 再者,”霜“是水汽在较长时间里凝结而成的一个现象,能表达一个较长的、延伸的时间感觉,暗合和加重诗中主人公思乡情深、久不能寐的意象,只能说是神工鬼斧的功力了。
  L* e# q6 {5 q4 y; y  f$ ~) E+ \6 q1 G/ L6 _6 Y, n! e4 H
还可以继续写下去,但发现自己也陷进”本文分析“的泥坑了。 我还是比较赞同”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的方法论。”存在即是合理“,这一首玲珑剔透、意境真切、琅琅上口,却是用最简单白描手法写成的短诗经历了一千多年,几十亿至几百亿人次的颂读研习而始终保持着第一启蒙诗的地位,说明其水平之高不是几个评论家可以企及的。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2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同意戴先生“存在即合理”的总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把这些个聪明才智用到挑三拣四、用歪门邪道来赚取眼球,真是中国文界的耻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2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诗词当以词为肤,韵为肌,律为骨,气为魄。
! L+ L4 v# U9 a1 j& d2 X9 k5 F! P# R7 V  u- m# r
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3 E" u. j# C, c8 H2 n4 A& a- k$ T

4 K3 ]# `9 M  r9 [4 z初入门者知韵2 w- ^* @2 E! D/ w. m0 o

6 q6 b+ t4 d4 B. H$ H+ u/ i中级能通律
7 f, p7 H5 ~7 A4 x0 \3 L! C6 o8 D' j" m
但要好的诗词必须要有气势!合辙压韵是简单的事,要写出气势就不容易了,不然就是行尸走肉。
老柳教车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看到这么一篇,当即晕死过去。呵呵。

说什么好呢?还是什么都别说比较好些。顶一个,赞一个!有趣,有趣!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戴为群 于 2005-10-20 00:42 发表
! f5 `* X1 `/ r* v5 b6 r在一首非常短(总共只有20字)的五言诗中能够做到两组重复又不令人生厌,在我看来正是李白的高明。中国几千年的浩瀚的诗海中,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

9 _: s: K( Z$ y0 t) ^3 u; V* Y: X9 I
这个云月不能同意。) I1 j7 H3 K; I. z
后主《虞美人》,亦千古传唱。八句之中,两个“月”字,两个“东”字,两个“春”字,两个“多”字,重复的程度,亦不在《静夜思》之下。) D( X; M, p: m" n9 }2 Y
开开玩笑。
鲜花(91)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第二句写得很玄妙啊,李太白鬼斧神工般的才情在此展现的一览无余。一个霜字把李白漂流在异乡的感伤描绘得恰到好处。静静的月光如冷霜般撒在卧榻的周围, 孤苦伶仃的诗人情何以堪?写得多好啊,吾辈应多多学习才是啊. % h; G" _: b, p: L8 O' Y
今天真是开眼了,有的评论家竟然大放厥词,脸皮厚得只好用当下最时髦的-相当-来形容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20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现在明白了为啥有人说,诗词只要有个那个谱还是啥玩意,其实很简单。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到了,进修一下韵律,就像模像样了。想必敢说诗词简单的人,诗外的功夫应该比较深了吧。
/ _! c$ n4 ]1 R8 l7 M" z4 b3 U8 C- A" x$ v6 {5 A. `
不过,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这句话放在俺身上行不通,俺不知韵不通律,自认为是完全的外行,但很讨厌空洞的华丽,堆砌的词藻。
9 J$ J; h: n- u+ ]) [4 J0 R; \
& o+ M- \" `1 D7 @9 n无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何等豪迈!, V1 j. z1 O# I

+ ~7 {4 N" v0 p8 x' Y“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 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何等气魄!( n/ V0 R* \* I' a' z7 C7 l

& M4 a. E0 h7 J' m1 p) H0 c! v2 z* L不禁感叹,文如其人!不养足内心一口气,没有深切的人生体悟,没有不说不快的迫切,诗词功夫花的再多,也是狗尾难以续貂。/ e% Q! l/ s% Z
2 e( J; d4 S" g3 [- j
2 j7 Q7 i9 h6 @, x

* [$ Z6 Z+ t0 U* _7 T' i% ]) ~
原帖由 天涯明月夜 于 2005-10-21 12:45 发表/ k! h& O5 j0 Q7 H; D5 i
诗词当以词为肤,韵为肌,律为骨,气为魄。% r6 O( T, |3 y3 I8 b' z$ u

2 B& @8 x6 {; i& a" b* I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
+ j* z8 ]% \  ?- n. q  |2 n8 A- H
初入门者知韵( Q0 j( @* O) X8 Z/ G8 b

: }* n1 |" ]0 O& d/ b中级能通律  d+ i  X) v4 F. Q- m& O: S
6 A. T2 A, {+ d& z  j; }
但要好的诗词必须要有气势!合辙压韵是简单的事,要写出气势就不容易了,不然就是行尸走肉。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yf004 于 2006-4-20 01:48 发表
$ Q* [7 F: O& J# B2 ], |说得好,现在明白了为啥有人说,诗词只要有个那个谱还是啥玩意,其实很简单。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到了,进修一下韵律,就像模像样了。想必敢说诗词简单的人,诗外的功夫应该比较深了吧。# o! ?* M; l4 A  i0 u6 w

  ~: R3 s8 V: X( x) N不过,完全的外行只 ...
; d- r4 T; H2 @9 X% P

" S' w9 {! A; f) q总能见到一些网上的兄弟们争论这个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实真的是所谓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几万年也不会有一个争论的结果。
0 ?5 M4 ^  z/ @+ o+ c: d4 H在云月看来形式和内容并重才是问题的关键。不过说到这个气势和意境,确实是非常难的命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我们等待天涯明月夜兄先揭开讨论的序幕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16 00:26 , Processed in 0.1745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