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78) 鸡蛋( 0)
|
: i: o2 o4 ~0 u9 Q2 z# H, _
“中国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和奉献,也许是其他国家妈妈无法比的,但太过细腻严密的爱,也侵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亲子关系变得过于纠结。
. r$ X. l8 M0 t- O6 ^6 m2 ]
' C7 a/ j. s% H, V6 W ?, ~0 r 新“中国妈妈”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已经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重塑。她们在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快地融入了国际大家庭。# o3 H: f% ?6 K Y6 e+ a' N i! u
$ o) [5 z' }4 a8 c+ u% \: l. n 随着暑假的临近,又有不少“中国妈妈”飞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去亲近自己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当地的华裔妈妈又在准备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为进哈佛、耶鲁等名校而努力。
' {$ \6 _# t+ B$ k- L
! B' V4 n# U/ ^& g 记者最近和不少“中国妈妈”有接触,闻听了不少“中国妈妈”的故事。记者感到,“中国妈妈”应该从这些故事吸取经验,得到启迪,更好地扮演好新“中国妈妈”这一角色。
1 h4 t& o2 C! T. G% `) S M" @. y* w; b8 f$ ^
对“中国妈妈”褒贬不一5 M9 Y H* o! C0 P/ T% Q9 |; k
8 U6 k% X8 e0 ~. W0 G7 { “中国妈妈”这一称呼,最初是以一个贬义词的概念而出现的。2009年,它开始在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意思时,中国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a) V% f; r0 u2 E
& b9 U. L- r5 { 后来,这个词蔓延至中国留学(微博)生中,一听说“中国妈妈又来了”,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就会对中国留学生挤眉弄眼,互做鬼脸。
8 ~3 n0 C, J4 r6 c$ k3 e' A$ U( a
7 \" D% ]" U8 B 这些来看孩子的“中国妈妈”,喜欢和孩子腻在一起住、吃,甚至于干涉孩子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缠绵亲情让美国妈妈始终无法理解。! m% q; i( b9 x9 [) N6 M
" u, Z7 n& r3 f. y$ i" }8 U, c& c 2011年,华裔“虎妈”的出现,更是把对“中国妈妈”的争议推向高峰。“虎妈”的强制性教育,虽有效果,但在国外还是引起颇多非议。
; U) j) I; D) U! j u7 r U" s9 j9 b( h# _, k6 K4 e- o/ Z7 B
专家认为,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 L7 k" p* D. N2 v. Q6 Z
( I7 q* W, ^7 U. S: V0 Q v" y
改变观念 重塑形象" b& I/ a( d6 F1 w6 g. R) H( Z# K
6 A7 I9 }3 p: b$ a& M& P) |% [ 英子妈妈的孩子在加拿大读书,她经常利用孩子假期去看望。她向记者讲述了几件她听到的故事。7 r( u* k0 c4 M& n9 G
! Q7 P- B3 a9 W; b+ q$ Z* i) z 有一位上海的“中国妈妈”,去看望在美国上高中的儿子,居然以“妈妈”身份和儿子同室同床,结果被儿子的室友举报,法院判她对儿子进行性虐待,将她驱逐出境。
" j4 `+ J4 g5 j) ^3 g+ L- q/ j# E
, ^7 C5 V' `! O0 H 还有一位来自海南的“中国妈妈”到美国看望孩子,在厨房里煎鸡蛋饼,蒸鱼,煮粥,经常触发厨房里的烟敏感警报器。为了不让警报器响,她居然用塑料袋把警报器遮挡住。结果,被孩子的室友以谋害和破坏设施罪起诉。; Z0 w- U1 ^9 ^: h n* P$ |
- r' S3 F* @1 Q, P
一位网友瑞紫评价这些事情时认为,中国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和奉献,也许是其他国家妈妈无法比的,但太过细腻严密的爱,也侵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亲子关系变得过于纠结。8 ~5 ~( Z4 c; b! l7 H2 J, T
* ^9 s3 Z* D( A" S) w+ G4 ?
中国妈妈共同的说词是:“孩子是我的,我生的,我养的,我要对他的一生负责,我要为他的一生奉献。”其实中国妈妈们实在不懂,每个人都只是他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 d# a6 G! j8 Q0 Z( Z* s7 E( o
, j& Z# d) Q2 Z6 q 英子妈妈说,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遵守当地法律,是中国妈妈必上的第一课。其次,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破除“什么都要管”的家长(微博)观念。
S4 f- t5 a* N) A) n, d1 x1 V4 v
新“中国妈妈”什么样
& Q) ~4 f& p5 a0 X- f- F
1 Q) N( c; K+ Y3 y “中国妈妈”一词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妖魔化中国母亲,于是奋起还击,为“中国妈妈”辩护,并提出了新“中国妈妈”的概念。, C7 E$ j: M8 Y$ Y) ?1 N
' ^3 u1 }1 o* |6 }. X2 G4 }
一个中国妈妈“风铃”(移居法国)认为,在第一代移民(微博)家庭长大的孩子,或者从小就在国外上学的人,慢慢地学业有成之后,事业和家庭都渐入佳境。她们的生活视野与前辈们当然迥然不同,于是出现了一批新“中国妈妈”,她们不再是以一个群体出现,相反,这个群体已成了各自精彩的一个个个人,自然地点缀着世界这个种族“大拼图”,同时也正在改写历史涂在“中国妈妈”脸上的那份贬义。
0 r, j3 ]8 g# }. g$ O
4 H6 ]4 Y1 _! v) Z3 `! Y3 A( b- y 新“中国妈妈”的特征是:她们在语言交流方面已经不存在多大障碍;她们走出家庭,不再是“全职太太”;她们不再把培养儿女当作生命中的唯一目标,注重自身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她们更尊重儿女。7 U( T; [- @& I2 B6 h4 n5 ?& B" `
; n7 @* |/ _! X/ D* z# o6 K. B1 Z
“风铃”朋友的儿子接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她分析孩子被录取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单靠强压下取得的分数。她说:“孩子的学业一般,成绩并不非常突出,但两件事让哈佛看中了他。一是8年来他每个周末去茱莉亚音乐学院上预科小提琴班,从不间断的努力显现出他的自我信念。二是他选择了在高一时去北京学习中文一年,而且入住在一个陌生的中国家庭里体验生活,这显示了孩子的成熟个性和独立生活能力。”6 J- J8 }7 L! I
2 c, a) ^% |7 Q& H9 a% z
旅居欧洲的美乔妈妈认为,可以看到,新“中国妈妈”们已经摆脱了照搬和模仿或者简单地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她们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已经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重塑。她们在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快地融入了国际大家庭。1 h c0 E( |$ Y( C
: t& y* h$ [6 i( I+ h9 f5 u, P4 i. i,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