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5-19 21:32 编辑
; ~1 E0 H' R2 f( ?- t* T7 R- x8 w/ g* v) X. e2 q' s* @) W. Y9 f! b, I( C
难得一见十二幅国宝级古画!* a' a: {/ o+ k, z/ d3 e7 s. ?2 q
5 d+ C" V- Q7 q4 V, Z
古书画(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指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两者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其中,碑帖是书法的一支,碑在刻立的当时虽以文为主,但后来流传却因书法而被重视;帖则纯是书法作品的留影。书法与绘画虽然形式不同,功能不同,在艺术的种类上也不同,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却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着血肉相关,不可分割的联系。0 m8 D- |- g( O7 r
9 I, Q. b; T4 q) j6 }; |! [
( w+ T4 J3 q( P; b6 c01、《唐人宫乐图》——后宫嫔妃们的娱乐 Party% P; E" h% D+ j* Q/ k5 z
+ g2 T) x2 R- f唐人宫乐图 纵 48.7厘米 横 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V/ Y4 U# ]& r+ B
! W* X. M0 ^8 h. G: ~) a$ k) n本图描写的是一副后宫嫔妃聚会图。电视剧里常描写后宫嫔妃们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情节,没想到后宫还有如此和谐的场景。画中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享受着只有女人的聚会。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而蒋喜欢这幅画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从画中细节看看吧!
6 K% A4 ?3 k1 O: l& l/ v% {! g1 n% h- k2 M6 `' X4 w& W
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说这幅画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 \3 Y1 h' [& [& @
- r' c7 n6 w/ B 单从画中美乐、佳茗均有,又添美女相伴,更处盛世的美好场景来揣测,画的确是美的。8 f3 w! }. M `( j
8 ?( _/ a% B" K02、溪山行旅图——历代名流争相收藏的传世名画9 T9 Y+ c% P& b0 T
7 e' c2 m* o8 o+ }宋 范宽 溪山行旅 纵 206.3厘米 横 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1 y- r- J u/ C: g" [1 j- S l% E9 Z5 b7 }8 h- e/ B6 p2 ^5 R
《溪山行旅》为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此图是他传世的惟一真迹,也是台北故宫的天字号重宝。该作品以浅淡的色彩作极为精致的构图,举凡山川流水、高山岩石,都能细心勾勒且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受到历代收藏家珍爱,而爱画的蒋自然也不能错过如此佳品。画中有许多印记。其中“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说明此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细看画,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也在其中。8 d2 t2 i0 S5 V% B- n( I
8 a1 K4 m5 G8 Q2 E5 i
▼ 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
9 N3 H+ ?' v: ? [: J/ n: _3 P
5 W9 ~- S. |, B/ P! \画中人物与驮兽比例虽小,但面目、装束、道具都不马虎,动作亦十分鲜活,证明范宽并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人物、马匹亦能够在尺寸极为渺小的限制下,活灵活现,使得观者看此画时,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的确妙哉!
% P0 w& W8 x/ R' b
' I5 a5 ^: }0 F) N; F" k+ F▼ 《溪山行旅图》范宽把签名藏在右下角的树丛中。
5 q$ \5 U) O, S! d7 o7 g
! G1 P9 V) [0 d5 Q9 C/ C. C* s7 z这个签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灿(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发现。李霖灿采用了网球法,也就是把画面分成若干个小格,一个一个看,才发现了范宽的签名。+ E, f1 w& I& t5 A0 B8 O7 n
8 ]0 P& ]0 ]9 ?, |# o
都说喜欢山水画的人,一定是心胸开阔,豁达开朗的人。而《溪山行旅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8 ^7 P# O; S: {
. [3 f" @2 J# n1 W$ M. V
《溪山行旅图》最大的妙处就在,其静止的画面有一种莫名的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不由地发出了赞叹!. Z( G; E4 N1 D% H+ g
+ S |( v: Q) v" ?
03、早春图——宋画里的“世外桃源”' E. i1 M, i" K9 E4 U
, u' F; F0 q4 p6 |
宋 郭熙 早春图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K+ w- W) \% Z( |+ B0 r/ t& [, ] l
& X- u2 N" f/ M8 B
《早春图》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 W, ]; G! }# a2 [7 l
5 ]9 V2 J# E1 U: J' A3 [▼ 清乾隆皇帝御题诗& w7 w7 _* L" h: l* v; ~
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p0 e: v4 f" f5 Q
7 c, y( q& {/ }" ]
水边赶路的人们
9 z% E q* F' v# ?2 R' R% |& K+ S$ s1 O7 b8 C' z2 n( M: y8 ^2 u# F) t
深山中宏伟的殿堂楼阁
0 ?' W' R$ [, v$ x/ s- X( B s% o0 e
有山、有水为伴,有奇石、奇树可赏,有华丽的殿堂楼阁为居,真可谓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如此美景,当然心生喜欢!
. H2 A* {4 L) X7 r0 V6 |
/ K4 N9 ?0 ^: g04、山鹧棘雀图——宋代花鸟名作! T* e( X! {; H% p' R( [
5 ^( T$ v1 N! V" m! I
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纵 97厘米 横 5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7 G' k* D# D2 B: c7 U& F6 Z) ?' \7 d e
此幅画为花鸟画名家黄筌的儿子黄居寀传世名作。画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又如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着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I2 g }1 v" G
8 [+ ~2 r& X2 t+ ~
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局部
0 a5 p, D% @2 c" u" q u; K( ?. q) t/ m4 d0 u
此幅构图之重心,大致居于画幅中央,与北宋山水画之中轴式构图相似,荆棘、蕨、竹、飞鸟平布画幅,颇有图案式的布局意味。按,唐花鸟画仍具浓厚的图案意味,未脱尽图案的装饰意义,如唐高昌古墓《花鸟屏式壁画》,六屏构图格式如出一辙:近处坡石小草与山禽(或水鸟),禽鸟之后耸立一株花卉,画幅上方有飞鸟、云彩。6 u- ^2 ]6 c, H W
* U8 o! D( b/ p7 _
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局部4 L) q. o+ z5 ^- r- _ {) D" j! e% F
& K% h' ]# u, j6 g7 c
此幅构图虽源自此传统,但已跨入宋人讲究写生的时代。黄居寀画山鹧、山麻雀表现出他对观察与描写更为详细生动,且对动植物生态有较深入的研究。因为山麻雀并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脸颊无黑色斑点,习性上不像麻雀喜欢栖息在人类房舍附近,或开发区周边。故山鹧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态,也有远离尘嚣的寓意。
" K0 O6 Z5 z( d3 B1 I8 `. Q% o9 h
3 m: ]: E9 y% @2 z c6 [7 n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局部
4 D4 h# m% Z8 o$ V, n) v9 F4 ?; i# R
此幅描绘巨石土坡尚无皴纹,画荆棘以赭墨涂染近似没骨法。蕨之羽状叶片、山鹧之喙、爪都填染以朱砂,其技法近似顾恺之(346-407)《女史箴图》衣纹阴阳之表现法,皆带有朴拙之古意。画山鹧、山麻雀则流露出详实生动的写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传神之种种情态。
0 z" Y5 X7 Z8 i. \! j. e" y( U4 b2 ]( J/ V% O8 k7 G
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局部
! d& W9 U2 w6 W+ b# R# R
+ B- W, M( r4 z! o' ~3 Y花鸟亦有情,宋画中的花鸟更是美丽动人。爱花鸟的人也是多情之人,蒋对于此画的喜爱,或许就透露了此点吧!
$ f( ~$ y; L4 t1 p( ~, d8 ~3 m2 o c) C# G0 b/ ~! A- k1 }+ s
05、双喜图——形神兼备的写实花鸟
: `, E& l! G$ @6 ?0 ~0 Q0 j; j1 o3 Q! Z
宋 崔白 《双喜图》 高193.7厘米 宽10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8 `! R2 _* [9 @# V! |4 r0 x5 T, ~* H1 u' G. `6 R
《双喜图》为北宋画家崔白传世之作。画中描绘了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的场景。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sǔn)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1 |6 f4 f/ C% C6 j: j) n0 C3 F
) T8 ^- @& n/ ]0 s7 h5 U3 V
▼ 《双喜图》原题“宋人双喜图”,后因在图中树干上发现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笔”的题识,故归于崔白名下。“嘉祐辛丑”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此时正是崔白画艺的成熟时期。
" |& R; D/ q/ {; _5 ^6 ?
2 n* D! q) O. j' A* I, u- Q I8 T“嘉祐辛丑年崔白笔”题识8 l {5 a7 q0 n) e6 P& d
- f9 \9 J/ C( q0 W! {0 M3 Q《双喜图》画面以扣人心弦之情节抓住观者,无论是腾空展翅还是雀跃枝头的二鹊与树下玄兔都为不期而遇在秋风中各显其态,古木槎栎与随风摇曳的翠竹有机结合。章法开阔、布置运迷入疏,而细者不滞物态,秀挺用力的调笔恰到好处地塑造出不同质地的物态。色彩寓浓于淡,意境深邃而幽远,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注重形神兼备审美境界的典范作品。/ H5 O1 J4 E+ e3 A
* ^" ^* @' I E+ A
06、万壑松风图——宋画三大精品之一
& f+ O" O4 m* G) b7 a# X! J b; j% g8 W& I
宋 李唐 万壑松风 纵188.7厘米 横1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
) o+ o* q7 l3 H7 K8 X" h, O( M; D3 g* v
《万壑松风图》是宋代著名画家李唐的绘画作品,是宋高宗南渡前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中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7 ~1 [* s! v( q7 g+ R1 q2 d' @, P2 T, E) s; {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8 M* X) s9 N- ?& d
2 s0 c) E+ J6 y7 Y" B+ S. J. d j3 W
07、双松图——元四大家传世之作* I' v( r# [- M0 \) V+ l
$ V3 P; j! V. I! I: N- `: }+ S
元 吴镇 双松图 纵180厘米 横111.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
( r7 w6 n3 d, l( ?+ L. j; g2 l, q9 ~4 D
《双松图》为元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 |9 G* { g7 S/ j8 v( G& N; R
' p+ W# M; U6 f+ T3 @; p7 a1 i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5 M/ @ z4 o; ^+ }3 ^/ r8 Z8 E
) y6 d1 N2 k7 U; a; l6 _& E
08、秋庭戏婴图——宋画中的童趣
3 j) }/ @1 u( ?: \+ Q
6 }7 ]; U0 M& w/ @; o( K9 Q,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纵 197.5厘米 横 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
9 O$ Y. u* @1 M b, f( ^
/ J5 t% V5 t- G0 O《秋庭戏婴图》为北宋画家苏汉臣所作。画中庭院里,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 R( Z0 R; ^9 Q4 x8 Q. ~# h▼ 乾隆为《秋庭戏婴图》御题诗
- {0 e" j4 N1 b' d& e1 {; N: h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
0 i" X; W3 `: u3 H3 @3 Q+ _/ D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7 v& \5 c7 h3 t
( t/ p5 v5 U" c
芙蓉花与雏菊
% T" m6 f- Y- b3 b1 [8 `* c: G- w瓷绣墩与散落各处的玩具* Q) C6 ^ `; U+ g5 p+ _% k% X
玩推枣磨游戏的小孩
# }3 ?( y7 t' z( d3 e$ `笋状的太湖石8 k- ~% R3 a& f8 ~* T( Q
* f( f/ B, w/ e# w% O+ ~( G兄妹两人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子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人心生爱怜,写实的程度,几可用栩栩如生来形容,可以了解到为何用“着色鲜润、体度如生”来形容苏汉臣的画风。7 X+ u& p/ z# Z& q4 \6 O9 i
( _# x# W0 D7 ?09、罗汉图——宗教题材世俗化典范
* ?9 `; {; I' h* y S! y6 l+ ]2 X- _' o- N* _/ G5 T7 }: ~/ L
宋 刘松年 罗汉图 纵 117厘米 横 5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8 V* K7 G- q# t1 R W3 Y+ a
8 ?$ I: y$ F! J7 T5 R' Z. K" |4 E《罗汉图》作者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他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刘创作的《罗汉图》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把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称得上是山水画和人物画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赏玩,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Q, c* m! v& e. K; ~5 ~$ J; o
& O+ r, z# k* }0 A/ x6 ^图中前面是一棵历尽沧桑的枯树,树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树叶已脱尽,只剩下遍体的嶙峋与凌乱的树权。后面是一株枝叶茂盛的阔叶大树,两树中间夹着结满果实的小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深情地注视着面前两只温顺的小鹿,表情亲切、温和,流露出世俗的欢乐。罗汉的头部造型准确,虽与全身相比略显大些,但五官刻画细致,具有神韵。树上的两只猿猴居高临下,形态生动、活泼,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一只小鹿仰头观望。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 d5 X2 u4 A& x0 ?# M0 Q+ e
! C% |5 D4 E4 h' D7 A' M8 B该画构图严谨,笔法精妙,形象生动,艺术水平较高。其中人物衣纹用铁线描,笔笔中锋。面部及肌肉用线条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树石多用中锋之笔勾划轮廓,然后用干笔皴擦点染。枝叶疏密得体,笔法爽朗劲健,层次鲜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 r& e; K3 |4 r) f0 y' P
& o" O8 [5 ~+ `% E" K. G
10、雪滩双鹭图——极富生机的冬日小景3 k/ T! m3 I" e" x, F
. _" n1 h8 N( v' k6 Z
宋 马远 雪滩双鹭图 绢本浅设色 60x3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5 H7 _; `/ D( m5 t
/ a; Z8 r& {4 w& v' k* G2 P《雪滩双鹭》是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一幅小景。桃树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 水边的几只鹭,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画幅中的每一条涧溪,每一座山峰,每一片云,每一株树,都表现着灵性,显露着生命,蜷缩的白鹭,逸枝欢鸣的鸟儿更寓意着荒寒生命之顽强。作画之人对于生命的感悟颇深,使后人见画也不禁为生命之活力而心生敬畏。8 [4 D- b1 _% T# J9 o/ R% G
v6 _% w( \4 k* [$ u _$ e& }0 z该画描绘的冬天里的悬崖之竹虽是小景,但从中可窥见的却是一整个冬天。马远以一角山岩、半树一枝为其艺术上的创新,体现了南宋幽微小巧的艺术风尚,在小幅形式的内在构思上,表现了其对高远深邃之美的追求。小巧中寓有博大、寓清空深远、奇崛简古于小巧纤细之中,便有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可见,喜欢此画的也一定是一个视野开阔、能以小见大之人。
5 Y9 r( H& r3 t! H" |. q; M4 e4 s
3 L, \0 j) U" E c Z11、宋人人物册——雅逸文人生活之写照$ }' m3 @2 ?0 n
9 {; ]6 E6 c2 Q! O2 v$ l2 r宋人人物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E5 l& e5 l) Y: o8 g# s
% j7 O5 L9 |4 W( j! e7 I0 t/ n8 k
该画中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之生活。关于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 k- Z' W- b4 Y7 c% t* L1 b4 K& |7 B) W+ N8 \: V9 N6 P
此幅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了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 e, D; I$ J" ~# I2 i* ?4 ~' A3 q
1 K( X5 |$ Z" P2 W0 W12、秉烛夜游图——画中住着“宋人梦”
- x: G2 e$ x* x1 ^" m/ U# ^: l
6 ?9 [2 y: ]' p' m8 Z- ?( r, p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 纵24.8公分 横 25.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
# b; B j( k u8 I/ J" {* Y! n" j q6 K9 w$ X# Y
《宋马麟秉烛夜游图》是画家马麟的作品,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诗情。朦胧的幽雾,伴随着鹅黄的月光,轻轻地降临人间。黝黑的短亭、长廊前,一朵朵犹如淡抹著胭脂、醉卧在绿沙中的海棠花们,深深地吸引着屋内主人的目光。他唤来了仆人,点起了蜡烛;在烛光映衬下,他满足地倚坐于亭内,望着这万重绰约如仙的红颜,看得都痴了。
4 t* m; v! H) n' C. `5 m: l& V) L+ P, C" o
宋人爱花成痴的傻劲儿,是令人称奇,也令人称羡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称的海棠,最令宋人钟情、痴狂。海棠激发了宋人赏花的热情,不仅不分晴雨,也不分昼夜。古人燃烛夜赏芳华,或为牡丹,或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的,却独独只有海棠。
) G( M# ~$ o1 v+ u( V. Z6 M: @$ Q7 z
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8 d% z- r: _+ W7 `2 G
" ] g, X+ G$ F. m7 V0 m$ F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VlmXTX99FXnrmV7#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