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empID

如何修忍辱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给盲人讲颜色这个例子,不是说佛给众生讲佛没有用处,而是说众生在没有成佛之前,对佛法的理解不可能完全正确。
2 P0 A9 p" h- m9 I+ X3 ~6 I; R
. e% C; l5 g6 M9 A: k- _* j1 H* e0 Y唯心论与唯物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说通的。比如,人看见一棵树,唯物论者会说:“因为这个树存在,所以我才能看见”(我没看见它它也存在),唯心论者会说:“我看见了这棵树,所以我认为这棵树存在”(我有了“看见”这个感觉,但是它是否存在不一定),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有“感知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根据谁是结论”的区别。对“存在”的理解也很不同。
0 E% l% z0 s( c1 V
% a& T( `$ E, r, g6 v人的心像一个杯子,装满了啤酒,要想往里装汽水,就必须先把啤酒倒掉。理解佛经,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8-3-28 17:09 发表 9 x6 Y& s/ o! T4 a& x2 r
人的心像一个杯子,装满了啤酒,要想往里装汽水,就必须先把啤酒倒掉。理解佛经,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
. ?% n+ p' N# a  ]. u. `
* f$ {# p  X& L- L& n' f
要让人把啤酒倒掉,装汽水,总要让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吧?啤酒坏了,还是汽水比啤酒好?但不管如何,至少你要让人看见有汽水吧?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8 17:20 发表 0 K/ o' t7 {2 v8 P5 N: y

0 V9 }6 H8 H& _$ j+ Q5 A9 i5 ]/ D& u, s% b* x- G
要让人把啤酒倒掉,装汽水,总要让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吧?啤酒坏了,还是汽水比啤酒好?但不管如何,至少你要让人看见有汽水吧?
, h$ h) B! e$ m6 I7 G

9 n1 u  S/ r  g5 d; [从信到不信是要有个过程,还需要机缘。我看了一下你的帖子,虽然你现在对佛学抵触不小,但是我感觉你慧根不浅,会走上修佛之路。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5 13:00 发表 3 E" b; o' {1 q! B- @
怪不得YY小说要禁止传播佛教,佛经如果真是这么教化信徒,那可真是愚人愚己。
! I& f: ?  C" n6 k4 Y* h- Q. K! w# E1 d; d# ]3 G0 G0 L
楼上各位,不要生气,要戒嗔。我说了什么都不要紧,那是假相,要忍辱。
, Q4 o* e) M& d2 C& U, s* t

3 A5 C0 W5 K6 [我发这个贴子主要是和佛学同修共勉,平常人看了可能会不太理解。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7 00:39 发表 " T9 D- Q: a- X8 q# X" Y) r
...我说的是不要把真实发生的事当作假相,自以为不存在,自欺欺人。 ...

2 }# ~* v1 }: C9 B# g' k) e. i* s5 r) R- x, ?
不是以为不存在,自欺欺人。而是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生灭无常的、是缘起的,就是依条件生起,依条件毁灭。然后修行,让自己不执着在这些事物上。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7 18:10 发表
$ j* m" h; V. S! ]) y4 b8 J; U8 D
$ E+ G0 B! R+ U+ C2 p/ r& T) r( O# K3 K  t
请问,“对梦里的认识是假的,是不真实的。” 是谁告诉你的?既然我们都在梦里,而这些境界又都是不真实的,那为什么这句话就是正确了,真实了?难道这句话你不是在这个“不真实的梦境”中听来的?难道有人脱离了 ...

2 x7 U  h- ~$ u' F  f; C3 ~/ v3 U/ b6 P& i! b. G) ]- C. v( V
佛确实是脱离了这个“梦境”见到了“真实”然后又回到了这个“梦境”里来说法。然后一些人照着佛说的方法去做,确实脱离了这个“梦境”。
, I- H" `/ a  U7 ]" K就好象井底之蛙的寓言,一只青蛙跳出去,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回来告诉其它青蛙,有的青蛙照着做,确实见到了,也回来说。这时候井里的青蛙会有几种心态和行为,1。认为是对的,但不想跳出去;2。认为是骗子,胡说;3。不是骗子,但外面的世界并不比井里大,是它们观察有问题。如果要驳斥后两个观点,应该是照着跳出去的青蛙说的方法做,真实到井外看看。
, K* A5 W- w: a3 t9 N当然大部分人会说,我可没工夫干这事。这也很正常,就象有科学家发表了科学论文证明了什么东西。其他科学家应该能够照他的方法重复做,并得到同一结论。但普通人并不会去做。佛法也是有可重复性的。
4 k" M& {) l) l, K; T4 i* g/ m) W有人说科学可以把结果摆在人们眼前,让人相信,佛法不能。这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科学都是研究“所”的东西,所以可以展示给人看;但佛法是解决“能”的问题,所以不容易展现。(关于能所的解释,可参见于晓非的贴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好象青蛙没有相机,没法把井外的天照下来带进井里。(这个类比不恰当,就表达个意思)
2 ?$ K  S. }- t4 e& g当然佛法里还有通过神通来展现证据的,就不多谈了。
# r2 e" c; S( D, _/ M7 T
* G9 ?8 i- w3 ^- a
所以有佛告诉我们见到的不是真的,而我们却见不到真实,见不到佛————我们拜的佛像,念的佛经,讲的佛教精义都是这个梦境中的,都是不真实的。
3 _$ I$ J# T2 ]8 s( |9 M4 j0 k$ c0 K9 W

) s. A) `: Y1 \& B9 b+ K佛说我们见到的不是真的,并没有说他说的不是真实的,相反他说他是如语者,实语者。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8 16:18 发表 # o3 H$ a+ V% v  K0 {# O

5 _' L! Q$ h- O) G7 Q0 R
  `( R' [8 X3 v, S- t所以我前面就说过了,“信佛所以有佛”。
' A$ t: l* `, |1 m所有举的例子,都是佛说,佛经说,循环论证。* g. f9 h/ c+ J1 G- i

5 [7 U" u# n, i& S信佛,所以可以知道佛。不信佛就没法和你讲佛,因为盲人见不到颜色,所以讲了也没用。等你信佛了,才可以和你将佛。… ...
, O7 h" \, Y% h9 x$ Q+ [$ S

& y6 `# x- G# O0 W8 m- }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照佛法修行并证果,证明了佛法的正确性。这些都是有书可查的。当然你可能会说佛教徒说的也是循环论证。就象我上一个回帖说的,因为不是“所”的东西,所以不好显现。比如在古代一个人修出了天眼通,他说一滴水里有很多虫(细菌),但普通人的肉眼确实看不见。(这个例子其实不好,还是证明的“所”)  当然也有可能有骗子。最好也最难的辨别方法,就是自己也修出天眼通看看。但因为难,我想大部分人是不会去试的。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3-28 23:00 发表 $ u5 p6 M6 v4 }
/ r0 Y' h+ Y4 a! J# v3 Z

. P2 Z$ o. D3 G: R3 z# p就好象井底之蛙的寓言,一只青蛙跳出去,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回来告诉其它青蛙,有的青蛙照着做,确实见到了,也回来说。这时候井里的青蛙会有几种心态和行为,1。认为是对的,但不想跳出去;2。认为是骗子,胡说;3。不是骗子,但外面的世界并不比井里大,是它们观察有问题。如果要驳斥后两个观点,应该是照着跳出去的青蛙说的方法做,真实到井外看看。

% T3 Q4 N: z' }) a+ K# _  S# q3 I5 {+ M7 a7 Y7 }7 d0 c
! c7 B. ]2 g1 U! U8 Y
再次不得不说,你这个还是循环论证。
9 m8 d& Q+ S0 d. G4 g9 R& q; @先问一下,当你说青蛙的这几种心态的时候,你是在那里?
1 l0 `; r5 u7 b+ D3 T; Q7 r如果你在井中,你是如何知道青蛙真的跳到井外去了?如何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不管对不对,先跳上去再说?那也不能证明那个青蛙说的是对的。
9 L3 s) j9 o, b+ {# N2 _& a如果你是在井外,或者你虽然当时在井内,但却到井外去过,所以你说那个青蛙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应该证明的是你自己的正确,只有证明你的正确,才能确定那个青蛙的正确。
' r# n5 [! J' m! c; F; Z/ p1 N你不能又当选手又当裁判吧?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3-28 23:00 发表 ) C/ t4 P: E& p* L6 j

/ \- {& T) a: R4 C
0 N- z* U: F0 m& M. u. l佛说我们见到的不是真的,并没有说他说的不是真实的,相反他说他是如语者,实语者。

6 q+ e1 S" }+ E' s+ p' [/ p! C, M/ K- a$ W2 F
我没有认为佛说的不是真实的,我的问题是我们听到的是佛说的真话还是真佛说的话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8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3-29 00:12 发表 * @$ f) Y6 ]; G* g: m+ g  z* e

3 l" M! D2 U4 h
4 M& {* c0 b5 p1 H1 f( @% T不明白你的意思。我们听到的是佛说的话。

1 q7 s$ L$ Z8 M( ~& Z( K( J  B, u9 I/ O, M) f6 {' a

* b: {' i  A! v0 R我的意思是,我先不质疑佛的存在与否,也不管佛是不是说真话。就姑且认为有佛,佛对我们也发出了真言。同时,佛又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见到、听到的不是真的。
, f* ~0 y7 }! _6 E" y! J& z;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听到的佛,见到的佛是真的?甚至,“我们现在见到、听到的不是真的”这句话本是不是真的?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9 00:48 发表
9 L2 }* Q- ?( q
0 N. _# G/ b. T7 B) N  J& }* @$ i' j5 l8 K$ D0 H7 _

, d* J8 v# ]; l我的意思是,我先不质疑佛的存在与否,也不管佛是不是说真话。就姑且认为有佛,佛对我们也发出了真言。同时,佛又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见到、听到的不是真的。) Z& O7 `/ F+ }% @( O4 i0 v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听到的佛,见到的佛是真的?甚至 ...
( J! J% u1 `# ^/ n* o3 d
. r! G# f0 r. T  k8 X# e* j7 [
能想到这一步,好像糊涂了,其实离明白不远了。你的这种感觉,思考的层次,已经很难用语言交流了。我觉得你已接近证悟如幻智。你也许今世刚刚接触佛教,但是很可能已经历几世修行了。6 a: U; Z: j) P4 h8 j2 U5 I
! u& e3 L# t& j- v
读一些能产生共鸣的佛经吧。糊涂是开悟的先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38、39楼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9 00:01 发表 ( x% i4 _1 b, [8 s+ V) P; g

: ]- I+ i9 t( x; m1 y- D" L/ ]+ A9 v

- t  G& _+ v1 @# R" x2 {) R再次不得不说,你这个还是循环论证。/ Y2 V' G- q4 T
先问一下,当你说青蛙的这几种心态的时候,你是在那里?
4 G! v/ Z3 O: h. N5 v8 }0 s如果你在井中,你是如何知道青蛙真的跳到井外去了?如何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不管对不对,先跳上去再说?那也 ...
: i7 [' T% D5 R( O4 O1 S

. I1 d" R& X: j回答:我在井里;我不知道青蛙真的跳到井外去了,我是研读了方法,觉得值得一试,就跳了一下。
5 G4 S: g: k2 y$ O
这个时候应该证明的是你自己的正确,只有证明你的正确,才能确定那个青蛙的正确。
7 x: F  Q7 m. d# q0 F. M$ h. O7 ^( o5 o  `& X. J: @& z+ f& L你不能又当选手又当裁判吧?
0 l$ K) d* h& q( i& C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试着用另一个喻言表述一下。比如盲人摸象。你是不是想说一个人摸了象腿,说大象是柱子。其他人也去摸象腿,也说是柱子。结果还是错的?
4 A4 J, P; O$ f: [; M1 k9 s9 J* E# c: c我的方法是广听博闻,另一个人摸了象身子,说大象是一堵墙,我就再去摸一次。这时候我就可以判断,说大象是柱子或是墙都不全面。这时有的人就会继续摸,试图把象全身摸遍。这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科学方法。但有的人就会怀疑认识大象的方法有问题,从而改变“能”认识的方法,治好眼睛。这就是佛法。这时治好眼睛的就可以指导盲人。盲人摸到的所有地方,眼好的人都能摸到;盲人摸不到的地方,眼好的人也能摸到,还能指导盲人摸。这时候,一些盲人会认为眼好的人的只是幸运的盲人,自己的眼睛没问题;另一些则会去治好眼睛。/ P1 D4 _0 P( s3 ?' ^4 o) K
那么好眼睛是不是最究竟、最高级呢?后面还有没有X光眼、显微镜眼?# d* c, v4 J; W3 [5 s1 x5 f
我是看谁的理论更完备、更博大。最后我选了佛教。太晚了,先写到这儿。估计还是漏洞百出。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3-29 01:33 发表 * }& ]  o, c$ B) y
" k1 c0 C. t  [) Y- D& g' ?, {6 X

1 G6 a( u7 o+ F- Z1 Y' c回答:我在井里;我不知道青蛙真的跳到井外去了,我是研读了方法,觉得值得一试,就跳了一下。$ y  [8 F: K0 r

! l0 t4 `1 ?$ J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试着用另一个喻言表述一下。比如盲人摸象。你是不是想说一个人摸了象腿,说大象是柱子。其他 ...

1 n! S" Y5 O* T+ i  L
* l5 _  N/ Q( \9 _谭爱弟说的好!深受启发,盼望后续高论!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9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3-29 01:33 发表
; y6 ^+ b2 F9 r) B1 U3 V  n6 B& w  \4 Y

+ U- W! y$ X! @/ J# k& M6 b* d( K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试着用另一个喻言表述一下。比如盲人摸象。你是不是想说一个人摸了象腿,说大象是柱子。其他人也去摸象腿,也说是柱子。结果还是错的?( L3 k: d; c6 Q- S
" l1 |: {$ y! {4 E我的方法是广听博闻,另一个人摸了象身子,说大象是一堵墙,我就再去摸一次。这时候我就可以判断,说大象是柱子或是墙都不全面。这时有的人就会继续摸,试图把象全身摸遍。这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科学方法。但有的人就会怀疑认识大象的方法有问题,从而改变“能”认识的方法,治好眼睛。这就是佛法。这时治好眼睛的就可以指导盲人。盲人摸到的所有地方,眼好的人都能摸到;盲人摸不到的地方,眼好的人也能摸到,还能指导盲人摸。这时候,一些盲人会认为眼好的人的只是幸运的盲人,自己的眼睛没问题;另一些则会去治好眼睛。. Q! Q) q. [6 d9 {5 ^0 [! X
那么好眼睛是不是最究竟、最高级呢?后面还有没有X光眼、显微镜眼?
7 M% A# Y; x  ]* l' @4 Z% Q

: \. ^6 J% C6 x" F( a( `; ?1 t6 X, `1 ~: ]1 j2 }" v8 u! Q
你的例子我完全能够理解。2 F  M  ~* H' h/ ]+ S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佛,但基于各人的修为、悟性这佛是不一样的。通过各人的修行,随着对佛法的更深理解,心中的佛也就更接近真真的佛。当然,也可能对佛法理解有偏差,那就入魔了。
4 e( r( m/ ?5 I* T, Y* E没看见的,不见得不存在;看见的,不见得就真实;理解了,不见得就全面。% n0 e" P! S1 m4 e" E2 C; s
佛都是一样的佛,但念佛的人是不一样的。念佛的人也不见得就到了佛的境界,他所认知的佛理,也就同真真的佛理有偏差。所以,同样一本佛经,每个人念出来都不一样。我为什么前面要说“信佛,不是这样信的”?就因为要认知自己的不足,要明白自己对佛理的理解是有限的,自己还没有全部领会佛的精义。不能因为自己信佛了,就以为佛说的都能理解正确了。信佛,还要参佛。信佛,离成为真真的得道还远得很。& U' j5 J/ @. b2 i
) s* `0 H0 U* C$ x/ `5 a, `- L
再回到开始的时候,吃冷饭,就是吃冷饭了,这本是事实。告诉他,这是一种磨难。不要因为吃了冷饭而怨恨别人,也不要把这种不满放到心里,成为自己修行的魔障。难道这样的解释,佛教徒就不能接受吗?非要一语惊人,弄出个“看到是假相”来?再以后,为了证明这个假相说,弄出一堆似是而非的说辞,再来一番得证大道的感叹。这是真真的参佛吗?* F% c5 P4 g, B7 ^1 {* a
0 {5 A' [& T+ r. |+ i7 G. Q
信佛,是佛有让我信服的理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渺小,所以参佛,以佛法提升自己以悟大道。
$ e! T. M# l& @
& R7 O4 J# H9 p( @信佛了,不见得真真懂佛理。别人指出不足,虚心听取。自己认为的佛理,也不见得就对。虽然我不信佛,我说的不一定对,但也不见得全错了。
; p! @7 @7 ^3 j+ f/ l& E9 ?% ^4 O% Z9 n0 c3 d/ z( Y6 K  w
好了,多谢各位费心费力和我探讨佛理。小子妄放厥辞,就此打住,不再发言。; E2 N. q% b" D
& ~  }% N8 p# }7 I! _6 L9 H
[ 本帖最后由 frd2004 于 2008-3-29 03:32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d2004 于 2008-3-29 03:31 发表
+ S; E3 }9 r0 S5 C: B7 M( N你的例子我完全能够理解。
4 k  M2 S  v4 Y# g$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佛,但基于各人的修为、悟性这佛是不一样的。通过各人的修行,随着对佛法的更深理解,心中的佛也就更接近真真的佛。当然,也可能对佛法理解有偏差,那就入魔了。 ...

: }' |! G* n% e0 j" j) g. {, [5 w; b" |, x  K' N
“厥辞”言重了。这里不是一言堂。而且看的出来你对佛法有研究,也进行了思考。你说的大部分我都同意。我也有同样的认识。8 E( @5 _' x$ \$ @8 _% ~+ B  A
. v; i- C- a7 N! Z; m9 x
讨论任何事情都要先有个共同的前提,比如讨论3+5=?,如果大家都认可的前提是1+1=2。这时是一种讨论方式。如果有人认为1+1=3,有人认为1+1=4,这时又是一种讨论方式(先确定一个共同前提)。所以这也是我一开始不回贴的原因。& E! i, z* \2 |3 b! B! h& i( [

/ g: O3 o% g0 U! b如果你认为有佛,佛经是佛说的法,佛法是正确的。那么吃冷饭的问题我再多嘴解释一下。9 j; d, K0 y  i0 Q) D  r  [

2 m5 m% K& u& M3 I( G, a+ b6 Z9 J
再回到开始的时候,吃冷饭,就是吃冷饭了,这本是事实。告诉他,这是一种磨难。不要因为吃了冷饭而怨恨别人,也不要把这种不满放到心里,成为自己修行的魔障。难道这样的解释,佛教徒就不能接受吗?
. V' ^) ~1 M$ J; P& F7 z# @8 f. h

- m0 q9 m; H4 l* f3 _8 o恰恰相反,佛教徒通常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解释。也是这样修行的。如果慧律法师做类似的开示,我就不会发贴了。因为大部分佛教徒都知道。但是很多人照这个方法修不起来,或效果不明显。所以当我看了慧律法师不一样的开示,就贴了出来。
7 L2 L! I' G/ n) B& k( c( E. M: w" W  j# c: O; P; A- _* w) `
非要一语惊人,弄出个“看到是假相”来?

7 t' S; V5 }# L& z
' P* Q( b+ R. o6 s1 M: C8 `首先,“看到是假相”并不是法师们自己编出来的,《金刚经》里有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次,用在“吃冷饭”上是否合适?慧律法师老吃冷饭,产生了疑惑和烦恼,烦恼从哪儿来呢?是六根对六境时,六识攀缘外境,起了分别执着的心。如果把外境做假相观,内心一念不生,就不会有烦恼了。这些在《楞严经》里都有详细描述。也不是法师们自己创造的。假相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说是生灭无常的。是依条件而存在的。' a2 U! O. C) u+ O- B) r
% c! {; z4 [8 E3 q3 D
再以后,为了证明这个假相说,弄出一堆似是而非的说辞,再来一番得证大道的感叹。这是真真的参佛吗?

5 @5 v+ {+ v* T8 U8 M. B" X5 p8 ]: Z& w6 G& h( p- S7 Y
上面的道理一般的佛教徒不太懂,包括慧律法师当年也不明白。所以广钦老和尚才有了第二次浅一点的开示。(不是证明假相说) 如果不能把外境做假相观,不能一念不生,那就转境,把烦恼压伏住先。“要说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吃热饭,不能说人家让我们吃冷饭。”首先,这也不是广钦老和尚创造的,因果循环的说法见诸佛经。只是我们没想到,或者说我们没意识到能用到修行中。其次,用在这儿合适吗?佛说的因果是通三世的(过去无始,现在,未来无终),一般人只盯着这一世。至于具体到吃冷饭,我们没有神通,看不到前面的因,但就象你说的“没看见的,不见得不存在”。2 r2 l( o, ^5 J
即使退一步说,我们把佛请来证明,佛说这不是你以前造的恶业,是新的因。那我们就应该起烦恼吗?这个烦恼又会成为以后恶果的因,而且现世也让我们不自在。& [- {# q: @) C2 ?. L" G) W) X/ a
所以关键是断烦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此我把慧律法师开示的一种方法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我并没想让大家都能接受,你不同意也很正常。
8 |7 p: k1 O+ J8 x  U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管如何开示,一定要以佛经为基础,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x& `( [. ?& G- e" `* g( {
5 i* i- r* u5 G8 n2 t  D
[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3-29 11:47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3-2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讲到般若慧学,弟子们已经到了罗汉水平,初接触者缺乏基础,理解困难。还有,这部分内容已经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所以还是要通过学习佛经和修行体悟。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日常法师开示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世间的仇敌都是外在的,而佛法讲外在没有敌人,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本是我爱执。世间敌人再怎么伤害,最多伤害我们的命,绝对没有办法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而这个我爱执,我们处处的疼爱它、保护它,它却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世间敌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逃,但是对我爱执,我们却逃不掉。......对修行人而言,外在的敌人,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成就我们的资粮。没有敌人,我们没办法修忍辱;没有这个敌人,我们没办法修持戒;没有这个敌人,我们就不能修布施。那么现在真正的敌人是什么?内在的,就是以我爱执为根本。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4-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4-1 23:08 发表
9 c+ F3 v; O, q. {世间的仇敌都是外在的,而佛法讲外在没有敌人,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本是我爱执。世间敌人再怎么伤害,最多伤害我们的命,绝对没有办法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而这个我爱执,我们处处的疼爱它、保护它,它却把 ...
1 M5 B( b1 }/ m
. G1 _# i) K. O' }5 ]; A! z
诸法无我,不符合这条,就不是真正的佛教
鲜花(1535) 鸡蛋(28)
发表于 2008-4-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版主,修忍辱~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4-3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猪刀小试 于 2008-4-3 17:03 发表
5 A+ ?- r& y. e  j0 h. r, M当版主,修忍辱~
2 b0 x: [  d# j% d2 d
猪刀慧根不浅!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4-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當看到不平不滿之處,應該怎樣反應呢?

當看到不平不滿之處,應該怎樣反應呢?8 h2 U4 \' `: L
; J6 [6 ?( R) q- N9 {
一、自強法(Adversity逆境+Belief信念+Consequence結果+Disputation反思+Energization提升能量)。從失敗經驗汲取教訓,提升正面情緒。  q9 N  {' u) T7 s  a" x, R6 \6 j
* {6 X1 U$ D* X  M. K, Y
二、快樂有兩個層次,若僅感到歡愉,感覺很快會消失,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滿足感,成功發掘出自己的長處及潛能。' P8 t6 \/ t" b

: S7 ^1 D' q" ]三、心裡不舒坦時,理智狀況作判斷,如果真的是對方理虧或是無理,就用正面的情緒理性地討論自己的觀點!$ T0 i# l" C1 ]* j

& c3 H- ], U! U5 k/ c2 t+ n四、努力加強修養功夫,遇到任何事能夠氣定神閒,表現氣量!修養不篤所以浮噪易怒,自信不足乃多逞勇好鬥,還要努力修練啊修練!9 U' T: Y, Z! o# g6 M' s1 [& W! g

7 D% |0 L: R: P5 E; Q' p5 F五、不需要刻意壓抑或忍耐,但要讓這些情緒如四季不留痕跡交替,作為終生修養的目標。
* n3 E; k: @! R" u+ }# K# A  ~% G: t9 K) P9 n; h% j. i) P
六、每天想一些感恩的東西記下,學習放下執著,嘗試從另一角度分析事件,意大利有一句諺語:「即使你無咗戒指,但你仍然有手指。」鑽石戒指多美,沒有手指根本無法戴上,凡事不能僅看表面,不要只計算失去多少,應給自己多點空間,嘗試欣賞眼前一切。& Y. l4 h3 q4 D: a& }
; J* F8 D* n# @7 H
七、佛光山星雲大師曾引用以下詩道出奧妙:
) A8 F: `5 k9 S4 B* w- V! u* M. ~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G) f% G# ]; B2 N( j, T6 ]/ X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 X: O6 v. ]8 t% P/ S       休將自己良心昧,莫將他人過失揚,- b, S% |1 [6 ~! n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s: L/ H/ z" U$ F4 e/ l
5 O) X" i, \# q
以我之見,忍辱並不是事無大少以忍氣吞聲了事,要以積極的正面人生觀、理性的態度、和溫和的行動去面對,生活每事都是學習和反醒的好機會,如此必能打破人與人的藩籬,建立平等的互信基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7 20:19 , Processed in 0.21541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