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32|回复: 1

访问古道,勇於归正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124* `' U$ [. _$ Y, ]4 r
* D# h3 V5 L% j  ]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承袭旧约圣徒的信念∶“圣约子民团体”在日常生活每一方面,都要活在神面前过敬虔生活。他们不认为“圣约生活”只局限於正式聚会与敬拜礼仪而已。对他们而言,“守主日敬拜主”是非常重要的,会启动一星期的圣洁生活;“洗礼”和“主的晚餐”是恩典之约的记号与印证,也是神施恩给圣约子民的媒介;“教会纪律与劝诫”是圣约子民的生活操练与管教,保护群羊过圣洁生活。% G2 w! k9 t. n- R# n+ @
/ G3 }% g" q. l, M9 Z  a( ^
圣约子民团体
) Y$ _' F- a8 x7 g7 f; ^; E  F! H; [5 v5 N* _& d
早期教会的信徒,清楚认识“教会”是蒙神恩召,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的团体;神在主基督里与选民所立的“恩典之约”,在新约时代的应验是从五旬节开始的;新约教会是在“主基督的受死,复活,升天,圣灵降临”之後起始的,是与旧约时代中的圣徒同为一体,同属“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旧约圣徒被称为“被成全的义人”,与新约子民同属天上锡安山的教会(《来》12∶22-24)。
, v7 n& c/ I* `, U1 W
9 s4 i2 ]1 k8 f% g所以,第一世纪的教会信徒,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都认清自己与旧约圣徒血脉相连,同为恩典之约的圣约子民。旧约圣徒守安息敬拜主,新约子民也在主日守安息敬拜主;旧约圣徒受割礼,新约子民受洗礼,洗礼等同於割礼(《西》2∶11-12);旧约圣徒守“逾越节的晚餐”,新约子民守“主的晚餐”,是同一意义(《林前》5∶7)。新约的圣礼“洗礼”与“圣餐”,与旧约的圣礼一脉相传,是身为圣约团体的教会,所不可或缺的。
/ a  K% _6 Z8 ~8 M
4 L; [, P6 E: q& J2 N8 j6 W主日敬拜. [% ?6 k* _$ j& V

" u5 {. E# Z& d4 A' Q  r新约圣经记载∶初代教会的崇拜聚会是在每周的第一日(《徒》20∶7; 《林前》16∶2),记念欢庆主耶稣基督在七日的第一日从死里复活。从那一天起,教会都是在此日聚会敬拜。这一日被称为“主日”(《启》1∶10),是整个基督徒生活与教会敬拜事奉的中心。“主日”是欢喜快乐的敬拜之日。3 z  a8 v% W7 Z" |' y

& j( g# t2 X6 A. E7 ~% j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守主日与主餐,也谨守第七日安息日与旧约节期,表明他们没有背弃摩西律法。然而,当犹太教的会堂领袖驱逐逼迫他们,再加上主後70年的圣殿被毁之後,犹太基督徒也就不再守旧约的安息日与节期。“实体”已经来到,这些可守可不守的“影儿”就渐渐消失了。在外邦各地所建立的教会,从一开始就只守主日,不守安息日。主後第二世纪的伊格那丢(Ignatius),《巴拿巴书信》的作者,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的论述,都详细说明为何基督徒守主日,不守安息日。
. J5 y$ L- A5 |6 w% d1 ], E7 M7 b2 W8 M) _
无论是外邦或犹太地的基督教会,都很清楚∶“主日”聚会敬拜,是主耶稣自己与使徒们的清楚教导;“主日”是特别作为敬拜,奉献,灵修默想的日子。虽然每一天都是主的,主赐给我们的日子;正如每一餐晚餐都是主的,主赐给我们的晚餐(《罗》14∶5-6)。但是“七日的第一日”特别被分别出来称为“主的日子(the Lord's Day)”,正如“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与其他每日的晚餐有别。在新约原文“主日”与“主餐”所用的形容词“主的”是特定专用的,没有用在其他日子或晚餐上。早期教会尊“主日”为圣,敬拜主享安息。他们称此日为“新约的安息日”,因为深知“必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来》4∶9)。+ r9 J) V( y, c, ?2 E5 D( l6 `

* J( z2 a$ s3 o2 a6 i主日敬拜的地点与程序' U5 g0 G! ~0 w

9 `+ R2 y( j3 x( }( n早期教会的主日崇拜,通常是在信徒家庭里聚会,或在荒郊野外,甚至在坟场墓穴里举行,以避开骚扰逼迫。约在主後230年,皇帝瑟维如(Severus)准许基督徒在罗马城建造第一所教堂,为正式聚会之用。後来才开始有各地基督徒兴建教堂之事。从260至303年之间,一般说来,基督徒享有在教堂里公开聚会的自由。当皇帝戴克理先从303年开始大逼迫时,许多教堂被拆毁。後来,康士坦丁掌权执政之後,恢复了基督徒的自由敬拜,修复各地的教堂建筑。
) U' G' o! V; R& u4 g6 K7 x
, `) d& B, Z' |$ Q# k1 J2 x' K. m关於“主日崇拜”秩序,在主後109年,庇推尼(Bithynia)总督普利尼(Pliny the younger)上书皇帝特拉建(Trajan),书信中记载基督徒的崇拜。他说∶在星期日日出之时,基督徒聚会,唱诗祷告,领受圣餐;到了晚上,举行聚会与爱筵聚餐。# v, E" f" R  v+ b

0 M3 Y' B$ |& ]$ @9 @& i. k3 C5 d游斯丁在其《护教书》(约在主後140年)中说到“主日崇拜”的秩序∶“在称为星期日的那天,基督徒在一起聚会,诵读使徒的教训或先知的著作,时间是尽可能的长。读完之後,领会者劝勉大家效法学习书中所说的宝贵真理。然後,会众起立,同声献上祷告”。这显示“诵读圣经”的时间颇长,其他史料指出;在读经之前或当中,穿插吟唱旧约诗篇或圣经中的颂词。到了第三世纪,主教或长老的讲道,在某些地区已成定型。
( Q- i" s7 D1 s4 s; A& N2 o# p& e5 m
讲道之後,祈祷颂赞之後,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宣告解散,未受洗者先行离开。受洗的正式会员,留下参加崇拜後半部的“圣餐聚会”。未受洗者是不可以领受圣餐的,因为不明白圣餐真理或犯罪未蒙宣赦者,是吃喝自己的罪。“圣餐聚会”以悔改认罪,感恩代祷开始,然後领受圣餐,并以感恩颂赞结束。) N0 G, l, H* y9 l
6 A8 |( m! m# C. H& d/ @) y5 X
圣约家庭洗礼0 X1 B6 E# }& _
: B! A1 `9 T) T$ B
主基督亲自颁布“大使命”,要教会施行洗礼,直到他再来(《太》28∶19-20)。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清楚说到“要悔改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徒》2∶38-39)。所以,初代教会给信主者以及他们的儿女施洗。家长和属他的人都要受洗,例如∶哥尼流全家,吕底亚一家,腓立比典狱长全家等。+ _9 F1 W, l9 b/ [& w

0 ^* Q4 \1 t  _' ~洗礼是圣约的记号与印证,全家归主,全家受洗,神与全家立约,这称为“圣约家庭洗礼”,延续与应验旧约中的“割礼”(《创》17章)。新约圣经清楚启示∶旧约的“割礼”等同於新约的“洗礼”(《罗》2∶28-29; 4∶11; 《腓》3∶3; 《西》2∶11-12)。旧约的圣徒从亚伯拉罕以来,是全家受割礼,所以新约的圣徒也是全家受洗。因为以信为本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神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後裔(《加》3∶7;《 来》2∶16)。
  E& H+ U! M& j, m& v# D5 e" r! D: V1 X8 o
从使徒时代以来,教会就施行圣约家庭洗礼,对象包括信主的家长,家中的儿童与婴儿。游斯丁在《护教书》中说到∶许多老年信徒,从小就是主基督的门徒。坡旅卡(Polycarp,约69-155)在殉道时说“我事奉主86年”,显示他是从小受洗。爱任纽(Irenaeus,约130-200)说“婴儿也属於重生(受洗)范围之内”。俄利根(Origen,约185-254)清楚明说“婴儿受洗是由使徒们传下来的”。居普良(Cyprian,约200-258)说“应当给小孩施洗,越早越好”。
" i8 H0 n) s/ Y+ s$ _& d9 E$ Z) _4 f7 y$ y+ q9 B! e! O
特土良(Tertullian,约160-225)是教父中唯一反对给婴儿与儿童施洗的。他认为∶洗礼是洗净受洗之前所犯的原罪与本罪,如果太早受洗,就很难处理受洗之後所犯的大罪。所以他也劝诫信主的成年人,尽量延後受洗的时间。所以他赞成给身体有重病的小孩或成人施洗。由此可见,他反对的理由,并非是根据解经或历史传承,乃是道德生活上的。但是拖延受洗时间至死前,也使得一些信徒继续犯罪不悔改,将临终洗礼作为护身符。
/ m' e( m" q7 I$ W: _9 G" C3 S! m$ G7 q0 P* W+ I
其实,特土良的反对,正显示∶在当时“婴儿受洗”已经是教会中普遍流行的作法。他的理由并不被他的门徒居普良接受。他的反对,在北非并未带来实质影响,因为後来他加入异端的孟他努派(Montanists),而居普良成为迦太基的主教。另外,第三世纪初期的著作《使徒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一般史家认为是罗马的希坡拉特(Hippolytus,约170-236)所编纂的,论到教会中圣礼的实施,清楚指明要给婴儿施洗。! q* y# }! w" d4 L4 V3 {$ `
, x8 f1 z0 O  |! x0 _6 ^8 n
早期教会施行洗礼的方式,是浸水,浇水或洒水皆可。由於圣经本身并未规定洗礼的方式,“洗”(baptism)此字希腊原文,在圣经或经外文献皆非专指全身浸入,也用於浇水与洒水。在水边,施洗者与受洗者下到水里,与从水里上来,并不能证明他们是全身浸入,可以是脚站入水中或半身在水中;至少施洗者不会全身浸入水中。既然圣经本身没有规定洗礼是“浸或浇或洒”,所以早期教会中三种作法皆有。2 n2 ?$ X- {" T# V; D# A8 P- H

5 H# ?5 z+ y8 `, H8 l* b4 Q. @: u: T根据《十二使徒教训》(Didache,第一世纪末或第二世纪初著作)的教导,施洗可在河边湖边(受洗者站在水中),或聚会地点(浇水在受洗者头上)。到了第一世纪末时,一般作法是浇水在头上三次,虽然也有半身站在水中,浇水在头上者。居普良在书中论说∶“洗礼的方式是浸或浇或洒,并不重要”,表示他拥护浇水与洒水礼。  s+ v; K$ L; Y0 n# E' A+ l
7 t. s- w3 A4 }0 |$ A% W
主的晚餐# f) }: H/ Z: V! i7 d
: N2 H4 |+ u; s# d3 H; c+ c
主的晚餐是主基督自己在被卖的那一夜,在逾越节晚餐时设立的。初代教会认知这是应验旧约“逾越节晚餐”所预表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6-17与11∶23-29清楚教导“圣餐的意义”,(1) 与“洗礼”相同,是恩典之约的记号与印证;(2) 圣餐表明我们与主相交团契,坚固我们的信心;(3) 圣餐将领受者与世人分别出来;(4) 圣餐见证领受者事奉主基督,为主而活直到他再来。% v' @5 h2 m. J3 ]9 s6 J; c
4 Y1 a! K& ^7 l/ S  p* q( j
《十二使徒教训》,伊格那丢与游斯丁的著作,都说明“圣餐”是主日崇拜中重要部分,主要意义是“感恩”(Eucharist)。後来此词取代了“擘饼”作为“圣餐”的名称。伊格那丢认为∶在圣餐中,外在形质与内在恩典联合在一起。游斯丁详细描述“圣餐聚会”的过程,强调这并非普通的饮食,只有受洗者以信心来领受,因为这是救赎主基督以他的肉与血,来养育我们。爱任纽认为∶饼和杯是主基督的肉与血的真实表记。0 v+ ?/ V! h( ^0 N0 c

8 E( _0 p4 w) [7 F: {1 Y北非的特土良,虽然主张圣餐中表记与实体的区分,但是强调我们也同领了主基督的肉与血。居普良认为基督徒领受圣餐,是得救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与俄利根,以灵意寓意来解释圣餐的饼和杯,是他们个人看法,并非代表亚历山大教会的正式教义。然而,他们还是非常看重圣餐。# T' i# k( O+ o% R9 Z
+ O: @" C/ R  O
教会的纪律与劝诫
, L: E, ?7 k; ?" v# H4 V" e! O$ ~; u( ?4 u! d" W# I
根据主基督在《马太福音》18章的吩咐,地方教会具有“捆绑与释放的钥匙权”来管教教会的会友,为的是要使圣约子民的灵命得益处,维护教会的圣洁(《林前》5章)。早期教会认真执行管教劝诫,以“严格纪律与劝诫”出名。在康士坦丁当政之前,教会的纪律是藉著内部对犯罪者的道德性劝惩,与政府民刑法无关。当第四世纪政教合一之後,犯罪危害教会而不肯悔改者,被视为社会的公害。重犯如传讲异端教训者,除了被教会开除会籍之外,也可被政府处以重刑或放逐。) k# f2 M* O- d( o( s9 Z
& ~/ Z$ V' S& Z4 h. x! _
犯了重大罪恶,被开除会籍者,悔改之後被称为“悔罪者”,必须从“学道班”从新开始,省察信仰生活。他必须禁戒一切娱乐,禁穿美衣装饰,禁止行房;认罪忏悔,不断祷告,禁食默想,救济穷人行善。这些“悔罪补赎”(penance)过程的时间长短,要看罪行的严重程度,由教会牧者来决定。关键是要确定当事人是否真心悔改归正。" Y5 y  \) \6 f- a2 n
& T. I/ V; g" X) x
教会到了第三世纪末,已经发展出一套固定的悔罪补赎程序。其具体实施步骤,首次在314年的安卡拉会议(Council of Ancyra)定案。总的来说,悔罪补赎有四阶段∶哭泣(於教堂门口),学道(可听圣经课与讲道),跪祷(以跪姿参加公祷),站立(以全程站立参加崇拜聚会)。经历这四阶段,通常需要三到四年,视情况可缩短或延长。悔罪者完成上述规定後,在教会中公开认罪,由牧者按手祷告祝福後,会众亲嘴接纳之後,就恢复领圣餐之资格。当事人重享圣约子民的会员权益,但是永无资格担任圣职。; V& R: u0 T0 B- [; R( Y1 y& Y! u

- z5 F4 ^4 l& i6 R1 k+ S结论∶访问古道,归回正道
3 Y. \. t& K# `/ Q2 l) B+ o1 n; U, ^7 l
8 p& e% D' g2 y早期教会是今日教会之根源。早期教会的圣约团体生活,守主日敬拜,按圣经施行圣礼,认真执行管教纪律,留下美好之典范。今日教会似乎成了失根的兰花,陷入後现代的迷思之中。我们应当学习早期教会历史,归回善道正道∶8 p/ x, N: h" N+ V- B
, N6 L3 u& ?% Q) b
1. 今日教会受到世俗潮流影响,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行销的方法引进教会;甚至美其名为“慕道友导向教会”,“行销教会”,“新兴教会”,以配合罪人自我中心的趋向,想吸引慕道友参加,来加速人数的增长。这些作法共同的根本错误,在於∶忽略教会是神圣约子民团体,以敬拜神为首要中心,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中心。只有在敬拜荣耀神之後,人的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教会若不是 “以主基督为导向”,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5 N0 X5 }! V  A( p# {: C$ r* P
9 w/ S7 k) P/ z% J5 I" L5 N; \& b2. 今日教会忽视“守主日”的真理,并不认真管教会友,教导“守主日”是必须的。有些教会为了方便,将崇拜聚会改至星期六或周间;有些高举“小组聚会”取代了主日崇拜的首要性。难怪今日一些教会软弱无力,缺乏委身主基督的门徒。因为凡是不看重“守主日”的信徒,一定不会将最好的献给主;在主日忙碌於其他事物者,不会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p* F$ U: x, s$ O1 L+ @. m: h

, T1 `: y8 w# \* _$ U: p5 y# v3. 有些教会反对给婴儿或儿童施洗,并且强调只有“全身受浸”才是唯一合乎圣经的作法。这样说法是来自16世纪的“重洗派”(Anabaptist)的教导,并非改教家路德与加尔文等的立场。改教家反对“天主教的婴儿洗礼”(迷信礼仪本身有重生效力),归回圣经强调“圣约家庭洗礼”的真义 ,即“神恩约应许的实现”,若将之改换成“个人信心的表白见证”,实系本末倒置。外在的洗礼是恩约的印记,并非保证当事人必有真实得救的信心。忽略“圣约家庭洗礼”,使得家长有意无意认为儿女在受洗前没有重生,不在主里。圣经明说“信主家庭的儿女是圣洁的;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孝敬父母”(《林前》7∶14;《弗》6∶1)。反对给信徒儿女施洗者,视他们在圣约之外,当他们是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真是亏负了他们。7 {, w# x2 N1 y. _  [; p& D

& R. Q- M6 X/ ^6 }+ J  l4. 有些教会将圣餐当作是不重要的仪式,没有根据圣经来教导圣餐的目的和意义;有些教会不按真理举行圣餐,让尚未受洗者领受;更有些教会,更改圣经“《林前》11章”所定规的施行方式(例如先领杯再领饼,或将饼浸入杯中),草率行事;还有些教会,甚至一年才举行一两次,违背圣经所说“要经常如此行”。难怪弟兄姊妹的灵命饥渴,不得饱足。凡是不经常“守主餐”的会友,一定不常记念主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也不会经常见证表明主的死与复活,更不会热烈盼望他的再来。
" k8 R6 R5 M' F3 W$ w
( n! U* H5 |; S6 ]6 d5. 华人教会在管教劝诫方面,过於松散。有些教会不看重正统教义,会员偏离真道信仰也不纠正,甚至道德败坏者也不加以严格劝诫。有些教会领袖,不知道应如何进行圣经的劝惩步骤;有些碍於人情,不认真执行管教。有些在原教会被惩戒的信徒,逃到其他教会,却若无其事的大受重用。教会唯有认真执行圣经的管教纪律,才能过圣洁生活,享受主的同在,才能使真心痛悔者得到复健,荣耀主的圣名。
8 a& W# l; `3 l$ w2 R2 B" N% Y6 t& [6 |, N; k+ p8 c
今日教会必须不断学习教会历史,不然就会渐渐淡忘至完全遗忘。学习教会历史,使我们更加认识神的心意与正统信仰的传承;使我们避免灵命肤浅,幼稚短视;使我们效法先贤榜样,避免重复错误。主劝诫我们∶“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享安息!”(《耶》6∶16)让我们靠主恩典,访问古道,勇於归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6 07:55 , Processed in 0.0925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