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5) 鸡蛋( 0)
|
4 u7 D9 X) h9 E/ S2 r学习庄子虚而待物
; d/ z( }- O- W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dskr.html2 Y: C6 V# e$ Y* J u8 w. d
% M. p: x- J) i* k一。不得已的觉悟
2 h, T/ @4 \1 w d' L7 o ]1 A人到中年,学习庄子首先就须明白“不得已”的道理。儒家的孔子给人的印象是充满淑世热情,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的庄子基于类似的体验,但采取不同的作风,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句话代表了儒道之异。
( c8 }8 C3 v3 B$ a* E' Y. ] . n# n1 {2 g- n. p
人生“不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我们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也难以改变长在什么社会、什么环境。对于所有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既不必懊悔,也无须欣喜,因为重要的是现在此刻的自己有何觉悟。庄子笔下的“不得已”,成为处世的核心概念,这听起来有些消极的三个字,其实另有深义。
* n Y2 @5 b3 |% _* E
. H& H: K6 _6 i. B# T“不得已”并非被迫、委屈、无奈的心态,而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势而行。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让我去做某一件事?这种判断要配合天时与地利,更要讲究人间往来的规矩,也即是必须深通人情世故,既有自知之明又能了解别人,还须衡量大势所趋。
: a/ s4 `+ S1 H5 L& S7 t, B ! s5 b8 |7 n6 g; s/ k
外在的不得已,正是修练内在自我的契机。大鹏鸟由鲲转化而成,再往上直飞九万里,然后可以御风而行。自在飞翔是靠自己的抉择与努力所赢得的。再大的鹏,落在树丛中动弹不得,是连麻雀也不如的。
9 g7 p+ {9 D4 S2 A {
4 s: M2 }# ], L1 ~( V ; l+ r F, P7 e" C. @5 w( k' {
二,化解自我的执着
- P6 D1 k0 M! y# c& s& F7 y谁规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真有这种规定,天下人谁不认为自己是善人?谁又会承认自己是恶人?你如果安静聆听一个杀人犯的自白,最后可能对他同情多于谴责。庄子说:任何两个人辩论,天下无人可以担任裁判,因为各人皆有其立场,因而没有公平可言。既然如此,言语只是“风波”,只能制造事端而无法解决问题。
0 R& O5 c0 \! P! R
4 g& l: W- n' D* N% z$ V- G/ k他十分羡慕“鱼相忘于江湖”的自在状态。“忘”字是个秘诀。人的记忆有筛检作用,我们记得的远远少于真正发生的。请问:被忘记的一切“曾经”存在过吗?即使写成文字,还是可以再问:许多人针对同一件事所写的东西是相同的吗?或者会带来更大更多争议?" \/ f* W; y+ A5 b2 r
; ]- x+ Q) p o# U* U, ~0 D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所谓大事,不是有如微尘漂浮吗?从个人一生来看,某件刻骨铭心的遭遇又能有多少分量?庄子强调“心斋”,让内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不如此不足以悟道。悟道并不神秘,只是让人回到本然的自我。此时自我由忘而化,有如游鱼入海,对万事万物则是:来时不可拒,去时不可止。不必相送也无须相迎,一切顺其自然而已。# d4 Z+ ^- M8 r
; N' L8 f0 x. c8 i
1 x; C. `3 z; t) R! U4 G4 A% n三,练习虚而待物1 `* m5 X3 k( l8 [$ f
庄子说:有一个人乘船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这个人脾气再怎么坏、修养再怎么差,都不会生气。但是如果迎面撞上来的船上有个人,他就会大声呼喊叫他避开,呼喊两三次之后就会口出恶言了。同样是被船撞到,为什么前面那一次无所谓,后面这一次就怒不可遏?理由很简单,因为前一次撞上的是个空船。 k4 |' S8 Y; Y
. ^& V; Z9 i' q4 V如果我让自己处于“空船”状态,行走于世间又会与谁发生冲突呢?所谓空船,是指船上无人,亦即我化解了自己,好像无人一般。想想看,我们与人来往,一天之中说了多少次“我”?有我就有相对的你,我与你总是有强有弱,有优有劣,有成有败。如果我与你形成了“我们”,那么立即出现一群“你们”或“他们”,然后竞相比较的情势依然紧张。
7 A* D. j2 x0 E3 _1 y% {" E, `8 U% n1 i 韦应物有一首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里后半句闲散幽静,自成风景,其来源应是庄子所描写的无我情境:“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舟之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不得已化解于无形,不仅随遇而安,并且随时孕生审美情绪,可以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此时见鱼而知其乐,何足道哉!5 X% o m* a" @: Y/ w V
4 | q, k- u* x) e( a- O
: p% i4 p7 Z x" F& S四,鱼乐之谜
" P z! J/ S! s, G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其中谈到“如何知道鱼的快乐”一节最为费解。自郭象编注《庄子》一书开始,就指出:惠施无法“体物”(体验万物)所以无法明白庄子如何知道鱼乐。但是,辩论之时怎能以“体验”作为论证?
& T, `5 S9 y) v7 {; T: P2 V 3 o% V& ?3 `+ Z/ f" L
要让惠施这种辩论高手认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指出其自相矛盾。惠施听到庄子说“是鱼乐也”,就“知道”庄子知道鱼乐,但是他接着告诉庄子: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情况。这两句话显然自相矛盾,所以惠施不再说话。由上述鱼乐之辩,可知庄子“虚而待物”的智慧之高妙。他不与人争,如果真要相争,也找不到对手。学习道家,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智慧。" ^, O, [0 H8 h. W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