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扁舟的文章寫得不錯。7 U+ B! O% _2 E/ ~9 z
; E7 `! w, L% V( K; ~以我個人之見,唯識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言行都是自己內心的示現而已。基本上佛法是一樣的;佛以一音說法,但一經入眾生耳根後,便各從其類而產生不同的感應。在佛道上修行有很多層次,因為還未能到達佛的清淨無染心境,凡夫的所謂『領悟』(Awakening) 其實都是示現個人能修的修為領域而已。佛法是沒有辦法去用文字表達的,因為所談的都是吾人內心微細的境界,所以佛陀要弟子親身去證悟。在拈花微笑的靈山會上,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2 h9 \" C0 v8 m5 X1 N& V( ?: _/ U _8 B8 h
佛學博大精深,如果只是修一個法門,這未免太浪費了,而且亦很難達到「唯識學」中的轉化分別的『識』而成為清淨的『智』的境界。(即『妙觀察智』-> 『轉識成智』->『大圓鏡智』)。佛陀和舍利弗都是阿羅漢,但佛陀的清淨好比太陽,而舍利弗只是螢火蟲而已。亦例如受「五戒」和「菩薩戒」之分別,如果只修「五戒」,便會越修越執著,亦會錯失「菩薩戒」者在持戒過程中所領悟的圓融之妙。以我之見,每一本佛經都是有其特別含意,佛陀慈悲,用不同的角度去向弟子解釋世間各類事物的真相,無非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 g$ E4 V: V. y! t" e
' t Y: p; ?$ a% A, T' ^5 r
是故,學佛要自強不息,因為是開啟智慧之門,切忌停留在某一階段,金剛經云:『應無所住,以生其心』。請懇切地念著三皈依時所唱頌的:『皈依法,但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6 X1 J! N) o4 B8 R& @1 s
1 `( t- w' W7 {3 h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主談『空性』的法門,研究時要『依義不依字』,主要所談是要人們對世間人、事、與物不產生執著。佛教的『空』可有兩個含意:(一) 空無一物;(二)真空妙有。原因是世間的人、事、與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都是恆常在變化中,都是有著『成』、『住』、『壞』、『空』的四個漸進的過程,是人不可能掌握的,但人依妄想而用種種方法欲去保持原狀不變,甚至有違常法,根本就是自討煩惱的。真空妙有的意思指因為是空的狀態,所以可以滋生和含藏萬物,例如空杯可以乘水。# `# N" \* `; i8 U- D8 P7 P
- e, p" f0 x, N" N$ `
所謂大力量,是要恆常地去實踐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所謂大法力,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能把「放下執著」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常以轉念去處世處事,人緣自然會好,很容易得到別人之助,自然逢凶化吉。在盛怒下去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觀世音菩薩』名號,是會把怒氣減少的 ,因為在轉念之間,有了一個緩衝的時段,多一點時間給自己細想應付之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妙不是要你緊守所知之法,是要由觀因緣當中,學習心轉境轉,直到了無諸法實相,達到觀緣自在、觀人自在、觀萬物自在;再而由「自覺」到「覺他」,都是學佛的重要目的。以『空』去除『有』的執著,再以『空』去除『空』的執著,最後證得『人法皆空』。正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不又是水』的三個修行階段。# g0 _ }3 ^6 x3 V3 z( y: P4 c
" R0 E3 [ }' x( {; v/ R妙法蓮花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是佛果。色界以上叫無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沒有欲情,即連肉體也沒有,所以無色界的四天,叫做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眾生雖然已沒有五蘊存在,但仍存有執著,可以在一念之差,在命終時亦會隨著業力輪迴六道。& l( n' f) `1 H$ B* M8 e, _
, m. Z9 I& O! k, V其實,輪迴真義非折磨壞人、補償好人,輪迴目的在於培養眾生的覺性,並淨化其靈魂,故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必須要勘破輪迴、超越輪迴、不畏輪迴,住於輪迴之中而不為輪迴所染。君不見乘願再來的菩薩如印順導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等等,為眾生作牛馬嗎?這証明菩薩的願力是能真正超越輪迴生死。
5 l6 l) K1 d$ H) |$ ^! n7 \9 P) U
d- J1 d2 H9 C3 s佛教談『苦』,其實是恆久常存的普遍現象,是一個很實際之人生問題。事實上,苦是現實,在某一情況下我們不覺得煩惱存在,只因為它隱伏在生命的底層,未曾彰顯而已。佛陀可以說是發現者,細觀眾生因緣,悟出苦的特質(苦),苦的成因(集),對治苦的方法(滅),以及防範苦的行為(道),就是佛教的主要理論:四聖諦、十二因緣。佛陀以自身的經驗為證明,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道出:『此是苦,我已離;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正信的佛教徒不是只著重修來世之褔,是要活在當下。通過修行,享受法喜禪悅之樂,這些樂趣都是佛教徒現世也可以享受得到的。
/ m3 v6 A) P- K* `& s# I: f" a4 F6 s8 A, t; b H7 e
最後,亦談談般若,般若可分為如下:' a" F" ^# E% v" x
(一)文字般若-方便引導。( u' x# H3 {4 w' l* u4 m
(二)觀照般若-體驗真理。$ X9 |3 E8 `; l6 M+ Z4 A
(三)實相般若-所依所證。
/ R* a% v% d! U' ^& ~
/ d- z, {( T3 X( N$ }" b: G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內容深細難了,由般若最高的智慧,才能親證宇宙人生根本真理。般若是應用於證悟真理,成為真理的條件是:
) k9 p- F5 ~7 L5 A2 x0 f$ U4 O2 ](一)本來如此% i4 |8 D1 R2 q" [" g
(二)必然如此
2 M, p: U3 S. N F. `: \(三)普遍如此) \4 R, s' R3 Y1 C& _3 t% m; `
" G, _& a3 ~' [+ z0 p5 {
關於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說有三種方法去引正(即『三法印』):% n; c: N: }4 r& N- C! X; ~/ Q
(一)諸行無常-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 , l# K9 n2 |- b- o- `' e
(二)諸法無我-從橫的空間方面來說,世間上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 , ]$ K# r' V3 a3 _9 {
(三)涅槃寂靜-這是說明動亂變化,假合幻現物的最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
. W+ B& H7 \) g. q0 j' _( P8 T( e$ `! B0 i+ M
這只是個人分享,祈願大家熱烈討論。
0 m$ ~8 I/ ?" D. S K$ O r4 `+ h) K/ g, ]% c' Z- d5 l3 U: _ J7 f
[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4-27 20: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