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624)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志摩
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3-4-14 19:38 编辑 # O% }8 ?# @2 H+ ]& ]& \
7 h) ]! P; [; g- ~+ [
1 |* @7 F! S. w! L& g
7 [" s$ h: v( B
* @; O% f8 j. B5 r$ A* x# s
$ Q* d) p% ?7 _
( w7 h. A5 t( j4 _
《再别康桥》
$ d5 @6 M: F! F* P2 V' j9 V- d' L& ~. A; p2 E( |+ L: K
3 e" q! h6 p y: Z+ R* j( s
( S1 d3 _0 h$ Q! F1 O( e' @
8 X, P! v8 @$ Q4 i; G1 s0 |: Y轻轻的我走了,4 i+ F: b. q4 c
正如我轻轻的来;4 R8 L# ^' d0 Q
我轻轻的招手," g; F9 {# O$ Q
作别西天的云彩。
! z4 l2 L) H+ D+ J# ^8 ~4 h. k
那河畔的金柳( m8 D, O4 N. C0 ~, N
是夕阳中的新娘1 }2 J9 E( U7 @: l% C. n
波光里的艳影,* I. @% b" e. P" }" Y
在我的心头荡漾。2 v4 m4 e' z0 G F- G# _. s1 x+ c' a
/ e, g5 g! c! ~( k8 Y0 e, S软泥上的青荇,) z# O3 S. M7 C!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4 I6 c/ ]1 Q8 C% b" S; p2 ~
在康河的柔波里,
9 x% F8 C$ c( V2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E. b2 W# e' f1 @3 P" y* e* e* F
% U3 E# v( m5 i( q那树荫下的一潭,
+ W! T4 r2 }. v1 y& d8 S9 T' x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5 u# E) x8 q9 ~揉碎在浮藻间,+ @3 `0 `$ } K+ Q5 u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2 j+ T( [) ?2 j0 J- }% `0 K
寻梦?撑一支长篙,4 e" M" E% [; _$ G9 j"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4 s- Y. W$ Z/ V
满载一船星辉,
+ k( A5 L9 `$ V9 X# o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K6 \5 V6 _& i9 O6 I% h
但我不能放歌,/ q3 }9 R% _2 d5 O$ g/ b; V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h& m! @5 n5 c8 D. }) y8 D
夏虫也为我沉默,7 [. A6 P$ L! s9 E5 d) |9 H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t* k- W1 h; s. `
悄悄的我走了,
! D9 ]; j) ?4 a% S( R# E4 k 正如我悄悄的来;7 i. D5 i- J9 P2 _3 Y& Z) d
我挥一挥衣袖,
0 B6 A* X$ X$ ~1 q* ^ 不带走一片云彩。* `8 h( Z Q; B5 C+ J' o# ?2 C
q p7 m; I. I7 N6 D9 U5 W
3 e0 N% @7 D9 e
0 I9 f' _3 v* Z/ q作者简介 $ e$ s6 y9 F0 E" A( m* o4 y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15年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入北洋大学,再次年转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18年,诗人转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1年,诗人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学,同时开始创作新诗。同年诗人和才女林徽因相识,坠入情网。1922年3月,诗人与前妻张幼仪离婚,10月回到上海。1924年,泰戈尔访华,诗人作为陪同及翻译与泰游历各地,并随泰一同去了日本。同年诗人应胡适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不久结识京城社交界名流陆小曼(她已为一名军人的妻子),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26年,二人举行了婚礼。此后诗人一方面继续在大学教书,另一方面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1月,诗人主编的《诗刊》创刊。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这次飞行旅途事务包括看望病中的妻子和赶场听林徽因的讲座。 1 _4 ^* y0 b1 B$ q9 u
名作赏析
4 _9 Q5 o% l+ {. [$ \" _- @ 这首诗写于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的归途中,写的是那年一个夏日的感想。那是一个明媚的夏日,诗人怀着莫名的‖激‖情‖,瞒着接待他的大哲学家罗素,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今统译剑桥)——诗人曾学习过、生活过的地方,想寻找他在那儿的朋友。但是,友人都不在家,诗人就在美丽的校园里徘徊,在那一木一花之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这些感想在诗人的心中酝酿了几个月,最后形成了这首诗。 # W. ~- G: [0 ^. {4 [9 Z* D2 u4 f
诗的开头就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宁静的氛围。诗人的来和走都是轻轻的,没有任何的声响,没有什么烦躁和吵闹;但诗人毕竟要和那华美的云彩告别了,毕竟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那阳光下柔柔的柳枝,映在轻轻荡漾的波光里,幻出点点的金鳞,照在了诗人的眼中,同样也拨动着诗人的心。当年的友人的音容笑貌、爱人的切切私语在诗人的眼前浮现,耳畔回响。那清澈的水中水草绿油油的,在水底摇曳,那清凉和优美都是诗人所羡慕的。
) `# q, t R3 P8 J. q* @ 诗人的想象不再受控制。在诗人眼中,那潭水就是天上的彩虹,它被揉碎了,最后沉淀在潭底的浮藻间,聚合为诗人的梦。寻梦?诗人随即就有了追忆的沉思。撑一支长篙,向青草的深处追寻,直到星光点点还乐不思归,在美丽的月夜放歌。
. `9 i- o" U, |9 S 然而那段美好的时光不会再现了,昔日的好友也杳无踪影。诗人感到无限的惆怅。诗人的怅然情绪也感染了虫子,它们知趣似地沉默着,不再鸣叫。诗人要离去了,悄悄地离去,诗人不想惊动那美丽的场景,那美丽的回忆。 + \6 q9 d4 G& m! A8 D! i! ^
这首诗是中国新月诗的代表作。四行一节,每节押韵,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有整齐的韵律。诗的整体有着强烈的音节波动和韵律感;首节和尾节前后呼应,使诗的形式完整。用词上讲究音节的和谐与轻盈,“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这些都完美表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色。
3 j# Y& M3 m& d# d1 H4 T$ m% _$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