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7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7 I$ r+ D( C" m1 S 三、无量度人的人文精神对关爱社会的启示
! K8 \1 e5 A; G3 u, _
% _9 n% f1 `* p! P 道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其基本教义思想。近两千年来,在这种教义思想的指导下,历代道教徒皆以自身的行动,和光同尘,真履实践,身体力行这一有益社会和人类的主张,继承和发扬了道教济世伦理的普世精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人心的教化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道教的这种普世精神,主要体现在“无量度人”的精神境界之中,这种济世利人的人文精神,对于关爱社会、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Q5 L/ ^0 V( x' L- S 第一、无量度人的人文精神,倡导的是对社会的慈爱,体现了道教齐同慈爱的至善真情。 $ k# L( n% m( G! N
《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以“慈”为道教的至上真情。所谓“慈”,就是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亦即“推己及人”。《太上感应篇图说》称:“慈者,万善之根本。人若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所谓“齐同慈爱”,就是指要善待一切生命。《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就明确要求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对于世间的一切生命都要心存善念,对待别人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2 D2 [4 n0 J9 ?1 e$ g/ Z2 z6 D
道教从齐同慈爱的思想出发,积极倡导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按照《道德经》的要求,就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因此,“齐同慈爱”一直是道教徒修道、奉道的原则,也是道教济世利人的基本思想。其实,慈悲仁爱的善行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所应有的美德。《赤松子中诫经》说:“人为天地之文,当为善。”《太上感应篇》也说“百善当修,万善当行”。道教认为,多行善功是道教徒学道、修道的重要途径,也是得道成仙的重要条件。所以《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太平经》则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所共有,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占有,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救急,“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若“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这些富有慈爱之心的善行思想,对于缩小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促进人心向善皆具有积极的作用,对那些过于贪念物欲、见利忘义者,也是一种善言的规劝和告诫。 ; Q d0 {3 J1 k& f# Y, b4 a! c
道教具有宽广的“慈悲”之心和“济世”胸怀。道教劝善书中充满了对社会救济和公益事业的关怀,如“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救人急难。要求人们“惜衣食周道路之饥寒”,并且“点夜灯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济人渡”,还要“修数百里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乃至舍药材、施茶水等种种善功德行。这些助人为乐、舍己利人的思想,是当今社会值得提倡的。道教认为,以“慈爱”之心善待众生,就是积功累德。全真龙门派祖师长春真人万里赴诏,西行大雪山,劝导和教化成吉思汗“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和天心”,并告以“敬天爱民为本”,以道德治理天下,留下了“一言止杀”的千古佳话,受到世人的敬仰。 4 I" b3 [+ E" _* ~
道教的这种“慈爱”之心和“济世”胸怀,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撑?作为宗教徒来说,信仰的力量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其中“齐同慈爱的至善真情”更是难能可贵的。千百年来,道教的这种优良传统,不仅延续至今,而且还得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中国的道教宫观,仍然坚持着道教俭朴奉道的生活方式,实践着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仍将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 h- Z) J# T5 p8 l8 }+ p
第二、无量度人的人文精神,倡导的是对社会的关爱,体现了道教度化众生的普世精神。
2 P6 }+ A8 I+ T6 N( K, ^ 道教经典《度人经》提出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宣称“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还述及诸天之中有度人不死之神及其他司命、司禄、延寿、度厄诸神,可随即度人。此经名为“度人”,在汉字中,度原来就有渡河之意,从河水的此岸度到彼岸去。人生就像一条大河:一边是善,一边是恶;一边是光明,一边是黑暗。我们说的度人,就是要帮助学道的人学道,帮助学道的人成道,使人从恶变成善,从差变好,从假变真,从丑变美。所以,道教所谓的“度人”,虽有度人登仙之意,但亦有普度众生、慈爱万物之意。于是,度人思想就成了道教的一种普世精神。
' l, {8 P3 S4 V" Y- H; d/ c- p( ]2 g 道教的“度化众生”,包含在济世利人理念之中,表现为对于人们心灵的度化。济世利人,是道教慈悲仁爱的优良传统,要求人们以慈悲为怀,广行善功。道教的这种善行思想,既有从正面的直接说教,也有宗教的神学要求,这实质上是对世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是道教度化众生的一种精神和情怀。 ! K& J- ` G' G/ R7 @; w
道教的“度化众生”思想,也包含在慈爱万物的理念之中,表现为对万物的度化。善待万物,慈心物命,这是道教千余年来一贯的优良传统。道教从重视生命的根本出发,要求人类社会慈爱万物。《三天内解经》说:“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度人经》说:“日月合理,昆虫遂性,至化无边”。因此,道教要求人们要爱护一切生命,要以度化众生的宽广胸怀来善待万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在道教看来,尊重生命,善待万物,正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普世精神。 8 Q' Z0 P/ W2 h% w4 a1 u' S: G9 d: U
道教的“度化众生”思想,还表现在道教的法术之中。宋代道士白玉蟾曾经解释过“法”和“术”,称“风符雨印,龙兵虎骑,济生度死,通真达灵,此所谓法”;“飞剑斩星,投简挠龙,此所谓术”。在道教法术中,有一类是与道士济世度人的活动有关的,例如:符、咒、灵图、降妖、摄鬼,等等。一般来说,道士可以通过灵符来行济世度人之术。在道教科仪中,道士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沟通人神、传递信息,以虔诚之心和神符作用感动神灵,以达到赐福消灾、度化世人的目的。咒也是道士度世的一种法术,道教认为咒乃天神所颁,得之者可以役使鬼神。道教“八仙”中的吕祖,就是常显迹于人间、度化世人的一位神仙,他随身应化,“度众生于欲海之中”。明代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中还谈到“立观度人”,即以开放道观来度化世人。所有这些,都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充分体现了道教度化众生的普世精神。 2 u' V, {8 Q7 G& u
综上所述,道教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道教关爱社会、关注自然环境的伦理思想,反映道教是一种人世的宗教,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道教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道教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无论是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无量度人的济世美德,还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都是现代社会需要大力加以提倡的。特别是道教关于社会和谐的传统伦理与人文精神,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