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1|回复: 0

经方众谈:(23)桂芍知母汤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8-9-1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3.        桂芍知母汤9 D" B9 I) t( `; Q

  l# X- I3 L* q! G9 Q" d! |3 H, j桂枝四两(12克)  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  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  防风四两(12克)  附子二枚(炮)(12克)
( `& i3 @' o' O( D1 s% `! Z【用法】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 温服)。
' K' H. w6 d9 H( d/ q$ f
. L" [# ~1 a# D【原文】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9 G  \# m" P2 E7 \: E% J  n
, U' v, n& D, j' w/ C! r
【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 乃病久正虚, 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 营卫不利, 气血凝涩所致, 以身体瘦弱, 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 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 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 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 表里兼顾, 阴阳并调, 气血同治, 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 I% W5 A3 Q+ x7 N5 [
) b; C" g2 Q+ V( h9 N名家经验谈: ( g  e$ q% z! V/ O3 p7 D/ l, `& v
$ i& G# j) W6 L3 {4 q+ `5 \
陆渊雷:本条证治急性关节风湿病, 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 d: x* h5 Z! i) m5 S 9 X- T, q$ T9 `; x
汤本求真: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 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 d% U( ?2 `  m7 Z# Q8 g/ V
4 \+ M  }4 R" c) n! x9 r尾台榕堂: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 附骨疽、穿踝疽, 稠脓已歇, 稀脓不止, 或痛或不痛, 身体瘦削, 或见浮肿者, 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 k6 Y* b: G) _- f1 d
) P- n8 u/ A9 G/ R3 d按: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 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4 [$ }2 G: b3 l* R% l" P
- l% ~# k# Z3 h' x) E* d& P) }& g+ K6 p华冈青洲说: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 有回气不循之效。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 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 解水毒之留滞, 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9 ~2 i& M; p; U) q
% x- B# T/ j* k7 \按: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 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 身体痛, 骨节痛。
- [5 @2 o5 p" M* ?4 x" l8 q+ @8 H9 o
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 则又含三个方意。0 b2 o- m+ r  B2 c2 q
! b5 W% d, ^0 U" h
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 而实践观察解凝滞, 防风则无能, 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 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 虽乃是假说, 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 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 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 P* ~" U; k1 X3 u2 u& j$ n! `& \7 ~1 K6 l$ ?( F) }/ _) J* h2 C
名家经验: ; }5 u$ U. x$ b. y3 G, s- e  A

* _. `1 Q  t* t+ V2 }1 E6 L  i头麻, 舌麻, 水肿, 臌胀, 风湿热痹, 寒痹, 鹤膝风, 肩周炎,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马尾神经炎, 深部组织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肺心病伴心衰, 慢性支气管炎, 麻疹并发肺炎, 颈椎病。
4 n# n/ [6 o& R; g+ Y% \; I" q: U$ }* z$ j  k
临床上头痛、头昏每每多见, 而以头麻为主症者则鲜见。《医学入门》曰:“麻, 气虚也。……盖麻犹之痹, 虽不知痛痒, 尚觉气微流行。”头麻, 上焦痹也;伴见下肢浮肿, 下焦亦痹也。宗喻氏“三焦痹”之说, 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 疗效满意。( ^) }! H6 h0 D1 x' f# b
3 L) Y0 M# o) s& A4 z5 b  x
舌麻, 可称“舌痹”, 属“上焦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与上例头麻系同一机理, 疗效亦满意。笔者除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头麻、舌麻外, 常与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 治疗阳虚寒湿型坐骨神经痛 (属于中医“筋痹”), 亦获效验。. q9 [2 V: J( U

4 J4 |: Q- z7 H9 G$ l- X! Z水肿一症, 病因复杂, 有因于外邪者, 有因于内伤者。治疗水肿主要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肃肺、健脾、温肾等法。四川名老中医刘梓衡先生五世家传, 他家祖和父辈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通身肿胀, 汗利兼施, 往往有效。刘老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较诸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更为周到(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13)。笔者继本案后10年来临床验证达百例, 均效。
- F6 W% i! H8 i0 z0 W6 M
4 h( c3 d5 N; a1 H8 d$ {臌胀, 病因病机甚为复杂, 其治疗或攻或补, 或攻补兼施, 皆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消除腹水, 需经利尿, 中西医认识一致, 而汗利兼施, 似更周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水肿有效, 推广用于臌胀病之消除腹水, 可为一法, 本案即是佐证。其应用要点在知母量倍于附子, 既可抑桂附之温燥, 又具下水消肿之功效。0 F$ u6 x1 `& f( e6 S5 w& A2 W

/ M; _1 x( E* c! A" q2 n1 F$ K& T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 并有温振心阳之用, 用于水气凌心, 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 以增益肺利水之力。1 |. O; C4 W7 \7 K0 }) c

/ b& R/ _, \8 M4 s/ j6 b. |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 虽化痰涤饮, 敛肺止咳之功稍逊, 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 开不伤气, 补不滞气, 正治而兼活法, 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 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5 k8 X" o- ?) D; P8 \" T' O- k# X& _
: d4 D; x3 b- w
胡建华胡老治关节痛,一生只用一方就是本方加减得奇效。
% y& e6 c1 O) {; r) q" n. b' k& w  S+ G' ~
很多治痛名家喜用本方如焦老, 岳老,等等。
/ v0 b2 _/ S' Z2 w) m4 a, j5 L# g8 }6 F" L
桂芍知母汤乃张仲景《金匮》历节病篇之名方, 经方也。原文:“诸肢节疼痛, 身体尪赢,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通血脉, 麻黄, 附子, 防风, 白术, 生姜祛风散寒除湿, 知母, 芍芍清热养阴。用量可随证加减。偏寒加重桂附麻黄, 热重知母白芍重之, 甚则可加桑枝, 地龙, 忍冬藤。热重甚者非用桂枝羚羊法不可。7 U. P4 F) V  \( I6 P9 `& R% A3 Q

/ j' w9 p) Y- F: C4 ?9 Y9 k5 k/ Y施今墨先生治热痹用“紫雪丹”可谓独出心裁也。病久入络者则须虫类药方可胜任。临床上遇风湿病及风湿水肿通身肿胀患者均首选取用之, 辨证施治, 每收佳效。
" w' V  q& ?+ B3 p+ ~5 u
& B" m* i, L* T) r2 p然而在临证时遇顽痹证患者, 其因久治不愈, 故来诊时往往欲求速效,服药数日效佳痛减尚可, 数日不效者往往不再复诊, 甚者有服药数日疼痛加重, 药未服完即不愿再服者。遇此一直迷茫未解。至1988年近代名医朱良春前辈论顽痹证治“持重与应机”文中论及此卅情节, 方始悟之。其论曰:“临床上, 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 用药后可出现三种治疗反应, 一是药后症减, 二是药后平平, 三是药后症剧。对于第一种情况, 守方较易;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守方较难, 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辙;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守方更难, 往往遇此迷茫不解, 杂药乱投。对药后症减者, 不能简单地守方续进, 而要根据某些症状的消退及主要病理变化的突出, 进行个别药物的调整或次要药物的取舍, 但基本方药不应有大的变化。对于药后平平者, 多是症重药轻而致, 虽守原方, 然须重其制而用之(或加重主药用量, 或再增主病药物), 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药后症剧者,乃药力生效, 外邪欲透之故, 可守方续进, 以待佳效。大量临床事实可证明此论。”6 K: K0 p) M7 b! [7 v

3 O  E: S$ K7 V% h- b, D% n6 z由于现代西医西药的大量应用, 许多风湿痹证患者往往服用西药, 虽不能愈病, 但服其药则痛止或轻, 一旦服用中药, 往往自行停服西药, 所以许多患者服药后最易出现朱老前辈所论之第三种情况。明此理后, 遇顽痹患者, 首先向其讲明此理, 告知如果服后疼痛加重, 是药力达病所之前奏, 等药力胜病自然痊愈, 服西药者则主张不可骤停服之, 等药物生效后缓慢减服至停方可。9 ], A" p; H# `- B
& ?/ C9 y/ l% Y0 R3 U
近代名医程门雪前辈之论历节甚为精僻, 医者不可不读。论曰:
; `8 r) r4 f+ g: c: x" A" R' w- @$ J7 Z
“历节一证, 有纯寒者, 有纯热者, 有寒热夹杂者。纯寒者, 《金匮》已有乌头汤之治, 其病多无汗, 历节疼痛, 屈伸不利, 痛处作肿, 冷而不热, 体反瘦削, 脉必沉细, 体必虚赢, 其病因由肝肾不足, 筋骨素弱。沉寒痼里, 深入骨节, 乌头汤用之固灵, 然必佐以温补肝肾, 血肉有情之品, 多服久服, 方收全功。亦有体未大虚, 重受寒湿, 流入关节, 阳气闭塞不通而成者,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开之, 其愈较速, 曾经验过。惟有一层切须注意, 则病者毫无一身热证可见者, 方可用此法也。寒热夹杂者乃初起寒湿之邪, 逗留关节, 久则郁而化热, 其症历节疼痛相同, 惟多有汗, 或汗出而黄, 痛处肿甚, 热而不冷, 脉必带数, 病必延久, 治方宜寒热并用, 如《金匮》桂枝芍药知母之例。惟本方药味仍以祛寒为重, 清润过轻, 恐有偏胜之害。后贤发明桂枝白虎一法, 用桂枝温散通营, 白虎清化郁热, 较之《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 已大相径庭。用治寒郁化热, 热甚于寒者, 甚为有效。近人多仿用之。若再不应, 可进一步用桂枝羚羊法, 羚羊清热通络, 胜于白虎, 以石膏仅能清热, 而少流通之性也, 仍与桂枝同用者, 以热从寒而化, 寒为主体, 祛寒之药仍不可少, 惟当轻用可耳。此寒热夹杂历节之治法也。更有纯属热证者, 其痛处黄肿, 发热更甚, 拒按作痛, 按之烙手, 脉必弦数, 舌必红绛, 初由血虚有热之体, 复感风寒, 邪留于骨节, 血虚则生热, 风胜则化热, 素蕴之热, 与邪合化, 两热相合, 两阳相并, 肝火沸腾, 流窜关节, 无所不至, 此时若用温通经络成方, 必致助其火焰, 即桂枝白虎之桂亦不可用, 惟有大剂清肝凉营, 泄风化热, 庶能平其燎原之势, 《千金》有羚羊散, 犀角散二方, 即为历节纯热证者之妙治。” 3 k$ A! c& {" }, z
  \& Q7 t& L1 h0 S8 E/ Y
名家经验: - V6 ~7 m0 o8 R, K3 v' O
/ [9 n7 j; z" H& E) A' _
乌头汤和桂芍知母汤在治疗痛风上的区别:9 E  R# o& j$ a4 i$ A$ K
* ~: ]3 ~# y. ]/ b" E

3 [9 V+ F1 n; `  ^+ e乌头汤:痛明显剧烈, 疼痛不可屈伸, 局部冷。桂芍知母汤: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关节变形。
! a7 P, S- i$ k3 N- z+ R乌头汤对于年级大的和体质较虚的人可能效果不太好;换为桂芍知母汤反而好些(局部未必有红和热);
% \  O, p1 A  V/ t$ C5 U
7 r" u! [" p6 b- p% A乌头汤, 乌头煎(治疗寒疝)等乌头类方表明乌头对于厥阴经之病效果好。骨头边边有点像软骨啦, 或者连着筋的那些部分, 那乌头就比较能处理。桂芍知母汤治疗的病例, 大痛消失后消失不了肿胀, 该肿胀需要用几个月的大黄蛰虫丸才会慢慢消掉。
. F( [- q! m( _- J
9 s0 [, e% f! N如果用桂芍知母汤治疗的是普通关节炎, 而不是痛风, 有可能会出现病情不再明显改善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体质变虚了。这时候需要用黄芪五物汤。
5 U% |7 P4 z9 r( I9 @! P
) p1 N" h9 h# K* |)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13 22:49 , Processed in 0.11169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